APP下载

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讨论

2019-11-13马玮珺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海淀区100000

新生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终极关怀观念

马玮珺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 100000

“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对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死亡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对于死亡,西方社会不仅有宗教上的感悟,也有哲学上的思考。面对死亡时除了牧师的安魂曲和对人伦亲情的悼念与缅怀,还有宗教哲学关于死亡的理性思考,如何从独特的神秘主义中找到潜在的规律,并加以哲学的眼光总结和研究呢?不论是古代埃及的木乃伊还是古代中国的“事死如事生”,还是近现代的医疗续命。死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避而不谈或者是浅尝辄止的过于沉重的话题。虽然有极乐世界、天堂等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宗教所构想的其他世界作为铺垫,但仍然没有人可以描述死亡后的世界。死亡令人恐怖是它的决绝不可逆,也有宗教体验称死亡如同大梦一场。说法不同,因此各人对死亡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我们都清楚宗教的两个切入点是命运和生死。必不可少的神灵观念和生死观念丰富了各种宗教的内涵。下列选取几种宗教典型的死亡观进行分别阐述:

佛教:认识轮回生死,主张依据人的根基选择法门修行,认识死亡征兆及可能过程,生死如幻即无生死。死亡对生命而言是一个关键期。死亡并非湮灭,而是转化,必须通过死亡来完成这个转化。佛教徒坚信活佛坐化后并没有真正离去而是会转世降生于别的家庭,每次都会有年幼的孩童获此殊荣,成为下一代。个体会消亡,但其存在回归入母体重生出新的个体来的可能性。因此世界可以新陈代谢,历久弥新。

道教:认为死亡同为人的一种回归,回归到“道”中去。人从“道”中来,回到“道”中去,一切皆道化。道教中红头道士度生,黑头道士度死。正面接触着生死。其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并不存在灵魂转世的信条。因此道教中没有勾勒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彼岸世界。说明其对待死亡的自然态度。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坦然接受死亡和死亡的未知,不喜不怒不卑不亢。具有极高的哲学智慧,中庸之道贯彻始终。

基督教:耶稣复活。此事除了说明了上帝的全知全能以及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还说明了基督教对死亡的一些看法。死亡并不代表一切的结束,相反倒可以是新的开始。耶稣说人死后就相当于在坟墓里沉睡了一样(约翰福音11:11)。此言论无疑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末日审判时要根据人生前所作善恶来判定去往天堂还是地狱,这是能通过关于死亡的想象言论对生者的世界能产生影响的机智的言辞,同时也彰显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影响到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那哲学方面如何看待死亡的呢?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从而用以反驳当时的灵魂不灭学说。柏拉图“哲学是死亡的排练”,(也有译作“哲学是死亡的默思”,然而前者较为贴切)明确地把死亡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联系了起来。现代哲学家雅思贝尔斯也曾强调过“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就写道“你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死亡可以是终极,也可以是延伸。由此看来“灵魂”一词的界定包括定义内涵外延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可以是观念和意识,也可以是神秘主义的灵体存在。后者无人能证明其存在,而意识的存在如同物质不灭定律一样,也是不灭的,它只能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从一种寄存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寄存形式,而不被消灭。

由上述的宗教与哲学对于死亡的看法,可以牵扯出终极关怀的内容。终极关怀源于人之存在的有限性,源于人之期盼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以及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独具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体现着人们对于生死的价值追求。那么如何使濒临死亡的人坦然接受死亡这个自然规律,如何能够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痛苦呢?这时候如果有宗教的相助,将事倍功半。有人说宗教其实就是哲学的表象,均为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不同的是其神秘性此时宗教哲学扮演者“描绘者”的角色,会勾勒出死亡之后的背景蓝图,宣传以上述的宗教死亡观,使人们不再惧怕。海德格尔不断提醒着人们,人总是“受限制者”(dieBe-Dingten),他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必须奠基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即要从永恒的无限者下凡到终有一死的有限者。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实际上的态度首先是遵循自然,虽固然无法实现身体上的长生久视,但精神上未必不可以。

综上,宗教与哲学对死亡的理解即信仰与理性对死亡分别的理解,二者的看法可以转化为几个问题 :哲学与宗教有冲突吗?在我看来,哲学与宗教存在分歧,但并无根本性的矛盾。二者对于死亡的观点概括为两种:一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并存在长生轮回;即灵魂不灭,意识的永恒性等观念;二是认为死亡即是毁灭是必然存在的,象征着湮灭并且无法逆转。即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等观念。死亡同时又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死亡的意义之类的文化部分的内容也提醒着分析一般情况时也应考虑特殊。在终极关怀的范畴中,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表里。宗教即为哲学思想的表象形式,用一种容易被接受的神话或者神秘主义思想,来传达一种哲学智慧,从而使人们坦然死亡的必然性,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作出指导。传递价值观和世界观。柏拉图的典故说明,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死亡是需要等待又不需要等待的,所以按照科学的宗教哲学的引导,不必把其视作洪水猛兽,也不用太过置于思考范围之内,我认为,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终极关怀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坚持系统观念
终极发明师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终极擂台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