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道桥下的女鼓手

2019-11-13关心于

莫愁 2019年28期
关键词:架子鼓合唱团女儿

文/关心于

从53岁起,张士敏痴迷上了架子鼓。这似乎是年轻人才钟爱的乐器。她说,此前忙忙碌碌,从没想过喜欢什么,但“人这一辈子,总要过一段自己心爱的人生”。

哀伤,衰老来得猝不及防

张士敏老家在黑龙江伊春。18岁时,她接替父母的工作,成为当地水泥厂的工人。她排行老大,底下还有四个弟弟妹妹,长姐如母,她用小半辈子,托起了弟弟妹妹的人生。

再后来,张士敏又为了女儿而活。三十多岁,她和丈夫离婚,成了女儿唯一的依靠。为了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她走出小城,去哈尔滨学美容,到烟台开美容院……直到女儿在北京成了家,张士敏绷了半辈子的那根弦儿才松开了一些。

10年前,大外孙女出生,张士敏当了姥姥。她兴冲冲地到北京帮女儿带娃。但她很快发现,自己老了。

上了公交车,有人给她让座;满头黑发里慢慢有了银丝;抱孩子的手臂痛楚,时不时得贴上膏药……一次,在公交车上,她突然来了情绪,怼了一个给她让座的年轻人:“没事,我站得稳着呢。”但之后,她心里一阵凄凉,还没好好为自己活一回呢,怎么就老了。这年,她50岁。

女儿发现了张士敏的失落,她不想把母亲完全绑在身边,给张士敏办了张公园年卡:“你以前总对我说,好好上学,别活得像妈妈一样累,只为了眼前那口粮,日子过得没有一点精彩和颜色。”

张士敏愉快地接受了女儿的建议。拿上那张公园年卡,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离女儿家最近的颐和园,她看到好多人跳舞,感慨:“北京真好,有这么浓厚的文艺氛围。”

张士敏加入了进去。年轻时,她从不敢想文艺上的事儿,唱歌、跳舞对她来说都是奢侈的,“这个月生意不好,下个月房租都缴不起,哪敢想别的。”

但这兴趣只持续了半年,“抬手、踏步、旋转,整齐划一,没有一点新鲜感。”她又盯住了天坛公园的新疆舞爱好者。老师跳舞时的姿态、气质、表情都让她着迷。她马上买了绿的、黄的、蓝的舞裙,跟着老师学,回家自己练,很快就能在床上劈竖叉。

就这么跳着跳着,张士敏跳成了天坛公园里的新疆舞老师。她也找到了年轻时不曾有过的价值感,“有人欣赏你,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感觉特别开心。”

如果不是架子鼓出现,张士敏以为,她的开心也就只是新疆舞了。

生命短暂,对自己认真一回

53岁,张士敏找到了最爱。

那回,在天坛公园,张士敏看到有人打架子鼓,一眼就迷上了:“这才艺多酷。”羡慕完,她大着胆子申请加入这个公园合唱团,拜合唱团的架子鼓手为师。

张士敏节奏感很好,加上乐器老师的指导,练了一段时间,她就开始上场伴奏。为了学得更快更好,她找会打鼓的人东学一点,西学一节,也上网扒视频看。鼓越往下打,她越发挥自如:“好像变年轻了,越打越带劲儿。”

不久,合唱团要换新鼓,张士敏一听说,赶紧掏了1000元买下旧鼓。之后,这套二手鼓就成了她的忠实伙伴。敲架子鼓动静太大,为了多练习又不扰民,她淘了辆二手电动三轮车,照顾外孙女之余,每天拉着鼓去公园,给合唱团伴奏。

为练鼓,张士敏吃了不少苦。这套鼓很旧,鼓壁发黄,一个鼓用铁丝箍着,鼓面贴了好几层胶带,两个镲面的纹理刺了黑渍,是典型的“古董”,搬上挪下都要十分小心。一次她去天坛公园练鼓,到了才发现鼓的钢架丢了。她急坏了,马上将鼓拉到附近一家工厂配架子。钢架配好,天也快黑了,张士敏急匆匆往回赶,骑到半途三轮车没电了。没办法,她只好饿着肚子,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家的时候,天黑透了,她一身汗水,脚被车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女儿也开始有怨言。张士敏喜欢“得瑟”,碰到邻居,有时在小区楼下也会忍不住露一手。时间长了,女儿感到尴尬,劝她:“没必要那么张扬,不就是玩嘛,这么认真干啥。”

张士敏却觉得不认真不行,因为时间早就留不住了。“以前别人让座我都不坐,现在站久了,两条颤悠悠的腿马上打败了我……活一天,就会老一天,但练鼓一天,我能从一个动作、一段节拍里找到一点进步,就觉得抓住了正在流逝的时间。”

后来,女儿渐渐理解了张士敏,甚至开始羡慕她,“她不喜欢没有进步和成长的生活,真是挺有勇气的一个人,感觉啥也难不倒她。”

容颜留不住,就留住心态

此后,迫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张士敏的练鼓地点,换到了北京南二环左安门附近护城河边的高铁桥下。

之所以选择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灯,过往的人不太多,不扰民。当然,也有另一个让张士敏厌烦的原因。好多人都认为年纪大的人学不了这种乐器,身体吃不消,说什么的都有。她想先离他们远点,一心一意好好练。练好了,再回天坛公园打给他们看——摸惯了锅碗瓢盆的她,也能把架子鼓打出花儿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士敏与人合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小单间,在这处“秘密基地”朝七晚九地练习。只要有时间,不管什么天气,基本每天能练10个小时左右。夏天蚊叮虫咬,她只得一直穿长裤,再点上五六盘蚊香。为了节省时间,早上出门时她会带上午餐、晚餐,直到晚上9点多,她才会收鼓。回家后,为了增加手腕力量,她还会练习俯卧撑。

前两年,女儿生了二胎,需要张士敏帮助。她每周一到周五得回去带孩子。看孩子的时候,她就将鼓拉回女儿家,再垫上消声用的哑鼓垫,就着垫子练习。周六周日休息时,她再尽力地练一整天。

张士敏不知疲倦,在“秘密基地”附近收获了一批粉丝。她很自得,以为只要好好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专业水平。但一年半前,有个观众用她的鼓玩了一下,她被刺激到了:“我这5年白练了!”

随后,张士敏就出现在了架子鼓老师吴玉龙面前。她上完一节试听课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守在了教室门口:“我能听明白呀,不会听不明白。”说完马上交钱上课。这是张士敏为自己花钱“最奢侈的一回”,虽然学费要1万元,但她不觉得浪费,“既然喜欢,就值得。既然学了,就做到最好。”

张士敏确实做到了最好。她是这批学生中最年长的,也是唯一一个上课用笔做记录的。别人都问什么时候能出去表演,她的问题是怎么使力更正确,怎么练更有效。上课前她一点乐理知识都没有,但不久,她就掌握了基本的知识。

专业指点让张士敏进步飞快,同时进步的还有心态:“很多小孩家长误以为我是来送孙女上课的,哈,太逗了。”

现在,有滋有味的日子让张士敏觉得又年轻了。“之前看到一句话‘只要你喜欢,什么时候都不晚’,对我触动特别大。世人大多百姓,生活大多鸡毛,但做点喜欢的事,再聒噪的日子也会有味。”

猜你喜欢

架子鼓合唱团女儿
你好,架子鼓
青蛙合唱团
和女儿的日常
打架子鼓让我陶醉
敲架子鼓(有照片)
架子鼓给我带来的乐趣
好戏正上演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