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之美,尽在课堂
——有感于低段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2019-11-13李曙明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315400

新生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贝壳评语自然段

李曙明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0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就似一个巨大的磁场,要想时时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能够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一个称职的教师,需要在语言的艺术性上多下工夫,要“做语言美的楷模”,努力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水平。这几年我一直教低段,且行且实践着,在自己的课堂语言上着实下番功夫。

一、巧妙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是开场白,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设计导入语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文本特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拥有一种接受知识和教育的最佳心理期待。

脑海中深深地记得统编教材二下识字课《“贝”的故事》的教学过程,其中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贝壳。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请看,这是什么?

2.谈贝壳。师:谁来说说你见过的贝壳。

3.赏贝壳。师,贝壳不仅外表美观,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作用呢!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贝”的故事》

课堂伊始,让学生谈贝壳、赏贝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期待,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于他们以饱满的情绪进入阅读状态。

感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二、转变修改“过渡语”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一般都用“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等常规化过渡语,很多时间我都一成不变,这宛如是课堂上的一潭死水,在学生的心头不会泛起一点涟漪。当我知晓自己的误区之后,我开始在“过渡语”的设计上也用上一番劲。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四自然段“海底鱼儿”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让我们穿上潜水衣尽情地潜入这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海底的生物吧!

第五自然段“沙滩上贝壳”部分教学过渡:浮出水面,我们漫步在细软的沙滩上。谁来了海滩?说说吧!

第六自然段海岛上“鸟多”部分教学过渡:如果说海里是鱼的世界,西沙群岛的岸上就是鸟的天下。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鸟的天下?

本课中过渡语设计得巧妙,再加上教师生动地表述,和本身课文的语言美,西沙群岛的风景美,似乎向学生展示了一副清新亮丽的风景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教师的教学特色得到充分展现,而且还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爱美之情也油然而生。

感悟:过渡语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点、能力点的桥梁。设计出简炼、启发、自然的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要有多样性,同时要做到简洁明了,要能够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通过清晰的指令,带动学生走进学习的大门,在得到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灵活运用“评价语”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评语如号角,振奋学生的心;评语如春雨,丝丝润心田;评语如和风,拂散孩子愁……在教学活动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师生的一种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评语,不但对学生的思维起指导作用,而且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我上的一节教研课,上完了第三自然段“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时,我点击电脑播放起悠扬的钢琴曲,接着我和孩子们合作朗读了此段,读完后我这样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你们的朗读就如同是炎热的夏季一段飘飘渺渺,悠悠然然的音乐,为大家营造出一片葱绿、一片清凉、一片灿烂的夏日美景。感谢你们!

听完这句评价,我看见部分同学的脸上笑颜如花,而我也在心里暗暗地喜悦!可见这段评价带给了孩子多大的动力!

感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带有赏识的眼光,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得到老师真诚的欣赏与肯定后,他们会充满自信,自我激励,不断地进步。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可以激励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创新,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四、用心思考“结束语”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要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虽然才短短几分钟,却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可以在课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升华主题。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总之,章无定法,由于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轻轻地走了,思绪正悄悄地来”的感觉,让这块“幕布”悄悄地拉拢!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 教师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启迪学生丰富的心灵。在新课标的旗帜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让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统一,让语言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让语言之美,尽在课堂!

猜你喜欢

贝壳评语自然段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秋天
教师评语
贝壳里的海
美丽的贝壳
美丽的秋天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