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策展引导少儿艺术教育

2019-11-13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孩子

傅 军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到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在观众人群进行细化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如今随着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与儿童的公共教育,更被全国各地的美术馆所看重。毕竟少儿是美术馆未来的观众。本文以上海油画雕塑院“初芒计划”为案例,谈一谈少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场针对少儿群体的艺术展览。

如今随着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与儿童的公共教育,更被全国各地的美术馆所看重。毕竟少儿是美术馆未来的观众,从小培养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建立起他们与美术馆深层感情与精神连接,长大后他们才能真正养成平时参观美术馆的习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美术馆资源尚没有被大众所完全享用、观众人数相对偏少的局面。

当下,公共教育工作面临着从“职业化”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变。应该说,目前中国美术馆行业在公共教育方面绝大多数是配合展览而临时策划与设计的,很少有专门为少儿去打造一个项目。而在笔者看来,美术馆既是艺术的殿堂、孩子们的课堂,也应该成为他们展示创新能力和艺术才华的舞台。并且通过有意识的策展,去影响和带动少儿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改变。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作为一所专业机构的美术馆,基于学术定位、自身资源、比较优势、精力与人员等多种考量,不在公共教育活动的数量与人数上做文章,而是更为关注公共教育的特色与质量,希望通过策划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有效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和开放性的理念,对少儿艺术教育起到适当的引导和推动作品。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于2018 年开始启动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美术教育长远发展的“初芒计划”。

为了增强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的广泛性,策划阶段就确定是面向全社会征集。同时为了使此次少儿优秀作品展不同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大量功利、应试、过多设限的比赛,本次采用了优秀作品展的形式,不评奖,不设主题,不分画种和形式,也不规定尺寸,突出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鼓励孩子们运用各种媒材,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创新,真实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创意,全面释放少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那些有天赋、又特别热爱艺术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当然,为了确保入选作品的整体质量,为了有效利用我们馆非常专业宽敞的艺术空间,让孩子们的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最好的展示与呈现,从而保障展览真正能够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我们也在本次活动的教育顾问王小音老师推介下,对上海在少儿美术教育方面富有特色和专长的学校、机构、幼儿园,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宣传、发动和走访,借助于这些学校和机构的教学实力,给此次展览提供优质的少儿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结合我们馆专业的现代化展示条件,创作一些大型集体性作品,或者大型的空间类作品。

随着当代艺术观念广泛传播,其价值和理念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眼下,根据展厅现场空间的大小和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创作,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惯常做法。此次“初芒计划(2018)”,我们也尝试在少儿展览中进行了这方面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所以,在组织参展作品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把策展理念和当代艺术的观念,事先跟各学校和各个机构的指导老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很快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事实上,策展理念与学校和机构老师的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影响和引导艺术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且通过教师这个环节层层渗透到学生中,这样做效果最终在本次“初芒计划”的展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上海盛源幼儿园大一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体创作了一件“行为艺术”作品《足迹》。这件由老师创意、孩子们实施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是此次“初芒计划”最具有寓意和象征意义的作品,所以我们特意将这组作品放在展览的最前面,它也因此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张亮丽名片。

又比如,“创意顶顶”作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少儿艺术教育机构,他们此次针对“初芒计划(2018)”这个征稿活动,有意识地组织7~11 岁、12~16 岁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他们在提交作品前,先是内部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筛选,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有机会入选。这样的一种明确性的规定,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艺术这个手段和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建构自我。另一方面,由于是集体创作,同样数量下实际上提供了更多入选展示的机会,也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同时又确保了作品的质量。创意顶顶最终有4 组不同的大型集体作品《渴望和平》《可怕的塑料》《未来的世界》《中国脸谱》入选。仔细观看每一组他们由集体创作完成的作品,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孩子独特的个性,而由这些孩子不同视角、不同表达方式共同组成的画面,不仅内涵丰富饱满,而且在整体上构成了某种精神和视觉的张力。展览期间,这几件集体创作的作品,常常吸引大小观众驻足良久,反复观赏。

又比如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这是一所国际学校,学校定位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教外教一起合作,在课题设计上自由度非常大,不同年级根据原有基础能力和知识框架结构自主设置主题。此次他们入选的两组作品《人》和《身体语言》,都是采用了小组合作、互相支持的方式,不仅从教学的层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某种程度上更符合目前当代艺术创作中团队化操作的整体趋势。为了使他们这种教学理念更充分展现,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创作过程的文献部分与作品一起共同呈现,从这些文献照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学生们如何进行合作,师生们如何进行生动有效的互动。因此,这样的展览不再单纯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汇报,更重要的是一种新颖教学理念的传播和推广。

除此之外,该校原本就设有一个美术馆课程,每年两次带学生去参观美术馆。如果说之前这种课程的设立,更多的是考虑美术馆成为学生在校外学习和获取灵感的一个场所,那么通过这次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美术馆展出的经历,让他们有机会在专业的展示空间里,在一个社会性的交流平台上,重新来看待自己的作品。这次展览上,由5 位同学学习雕塑大师贾克梅蒂之后创作的《人》,由于我们改变了他们日常的展示方式,将它们悬吊在空中,又结合灯光,结果使得观者通过自身的投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作品中,并与作品形成一种十分微妙的对话关系。无疑,这样参展经历不仅拓展了孩子们今后创作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启发了他们利用空间、光线、互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一次有力的自我确认、自我激励;更是让他们学会在更广泛的社会性参照和评价体系中,培育起相对客观、理性,包括反省自我的思维模式和审美眼光。

此次“初芒计划(2018)——上海少儿优秀作品展”后来得到了许多学校和机构、家长和孩子的积极响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一共收到1290 件(组)参选作品。投稿孩子的年龄从3 岁至16 岁,作品类型涵盖了水墨、油画、丙烯、版画、扎染、雕塑、速写等多种艺术样式。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选,最终有100 件(组)作品成功入选。展览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憧憬未来、饱满烂漫的精神气象。无论是题材、画面,还是色彩、构图、内在的张力与表现,都反映出少年儿童在艺术方面的萌发状态。作品的完成度很高,当代性也较强。

由此,我们想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到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在观众人群进行细化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换句话说,先细化目标观众群,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满足和引导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对教育活动做潜心的研究,关注参与者的投入度、满意度,重视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参与者是否增长知识、启发心智,转换思维。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整合双方现有资源,寻求共同的诉求和目标,实现长期的、深入的、优势互补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美术馆公共教育更上一层楼。

由此,我们想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到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在观众人群进行细化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育。换句话说,先细化目标观众群,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对教育活动做潜心的研究,关注参与者的投入度、满意度,重视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包括参与者是否增长知识、启发心智,转换思维。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整合双方现有资源,寻求共同的诉求和目标,实现长期的、深入的、优势互补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美术馆公共教育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孩子
仁·社区美术馆
纸的艺术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因艺术而生
孩子的画
艺术之手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