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发展—上海京剧四十年回眸

2019-11-13沈鸿鑫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京剧院剧目京剧

沈鸿鑫

不久前,我在周信芳戏剧空间观看了上海京剧院的《我们共同走过—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主题演出》,京剧院的老、中、青三代主要演员悉数登台,演出、演唱了精彩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的片段和选段,黄钟大吕、委婉清丽的皮黄唱腔,在上海的夜空中回荡,好像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上海京剧的美丽长卷,不禁使人回想起了上海京剧舞台改革开放40 年的风雨历程。

上海一向是京剧演出重要的戏码头,但“文革”时期,上海京剧界是一个重灾区。除了几个“样板戏”之外,整个京剧界濒于瘫痪的状态,大批优秀的剧目被打成毒草,禁锢起来,周信芳等一批京剧艺术家遭到残酷的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更多的京剧工作者被遣散。真是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粉碎“四人帮”后,上海文艺界、京剧界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海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放思想,打造新的精品力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上海京剧界在文艺观念和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调整。特别是对文艺的功能以及文艺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对海派京剧也有了新的认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剧目创作的发展。改革开放40 年间,上海京剧界重新整理加工及新创的剧目达200 余出。

1979 年8 月,上海京剧二团就恢复演出了《四郎探母》《连环套》等有争议的剧目。80 年代开始,上海京剧院选择了一些原来广受观众欢迎的海派剧目进行重新创排。如《乾隆下江南》,写清乾隆帝携护卫甘凤池下江南巡游,其间遇到美女、侠客、盗匪等的故事,反映出清代江南的世态民情,原为南派、海派京剧常演剧目,1985 年上海京剧院重新创作,写成上下集,分别于1985 年10 月和1986 年8月上演,上座率很高,吸引了一部分青年观众。后改编成五集戏曲电视片播放。《盘丝洞》也是过去在上海舞台上常演的剧目,1984 年起,上海京剧院重新改编上演,经几度修改,1986 年,推出黎中城的改编本,由马科、贺梦梨导演,方小亚一人饰演女王和蜘蛛精两个角色。这个版本加强了戏的技艺性、文学性和可看性,突出了神话色彩和海派特色,成为一出雅俗共赏的保留剧目,观众人数达20 万人次。1995 年还推出了由陈少云、史依弘等主演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等。

上海京剧院还依凭在新创作剧目方面的活力和优势,着力打造时代意识和传统韵味并重的新剧目。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先后编演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等重点剧目。

《曹操与杨修》是新时期以来新编京剧历史剧中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剧目。它写三国时,曹操兵败赤壁后,招贤纳士,意欲东山再起。名士杨修来投,倾力协助曹操囤粮买马。功成之际,曹操因多疑错杀了杨修的助手孔闻岱,并谎称有夜梦杀人之疾。杨修于守灵之夜请出曹妾倩娘,期望曹操悔悟。曹操却为遮人耳目,竟忍痛杀了倩娘。曹、杨产生严重隔阂。经过多次冲突,曹操终由爱才变为忌才,最后杀了杨修。由陈亚先编剧,马科总导演,尚长荣饰曹操,言兴朋饰杨修,陈朝红、白涛等主演。这个戏以特殊的视角,描写了封建权势人格与文人智能人格之间的周旋、对峙、碰撞和争斗及其悲剧的结局,以深刻的历史哲理给人们以启示。剧作赋予人物多重的个人色彩,细致地刻画和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在艺术上,广采博纳,熔于一炉,编、导、演、音、舞美,达到极高的整体水平。1988 年11 月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后,引起轰动。这个戏也是优化组合的成果。编剧陈亚先是湖南岳阳的创作人员,主演尚长荣当时乃是陕西省京剧团的团长。这个戏整合优势,博采众长,充分体现了上海京剧创演方面的特色。

1999 年又推出了新戏《贞观盛事》,剧作写唐贞观九年,谏议大夫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革除奢靡弊端的故事,体现了“明君贤臣,直谏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励精图治,共铸盛世”的主题。这个戏情节波澜起伏,冲突扣人心弦。整场戏场面恢宏,雍容大度,在舞台上再现了盛唐风貌。这个戏因为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所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气息。此剧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

2002 年又编演了《廉吏于成龙》,这出戏以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于成龙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正直执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简朴的品行操守。京剧《廉吏于成龙》也被列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2009 年6 月,京剧《廉吏于成龙》又走上银幕,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以上三部戏都由著名花脸艺术家尚长荣主演,被称为“尚长荣三部曲”。

2004 年又开始陆续编演了麒派新戏《成败萧何》《春秋二胥》,均由当今麒派领军人物陈少云主演,连同之前的《狸猫换太子》,被称为“陈少云三部曲”。

上海京剧院在打造这些重点剧目时,坚持取信历史,观照现实的原则,把历史经验、人文精神与时代意识很好地贯通起来。在艺术方面,广采博纳,认真继承京剧传统表演的精华,又适度吸收当代艺术的元素和京剧现代戏的描写经验,使剧目呈现出创意新颖,舞台大气、华美、精致的特色,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京剧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在京剧现代戏方面也有很多成果。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映山红》《浴火黎明》等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写1927 年广州武装起义前后,地下党员周文雍与陈铁军,因革命工作需要,扮成假夫妻,在共同斗争中产生感情。后因叛徒出卖,双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临刑时,在刑场上举行婚礼。书写了一篇革命与爱情的壮丽诗篇。《映山红》则改编自电影《党的女儿》,写共产党员梁玉梅不怕牺牲,与敌人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近年又创作演出了新戏《浴火黎明》,以更深、更新的视角描写“红岩”故事,以“狱中八条”为戏核,表现信仰和反腐的题旨。戏中不仅塑造了邵林、许志烨等一群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还着重刻画了范文华的艺术形象,他曾经一度迷茫,丧失信仰,有过失误,但在残酷的斗争中,在组织和战友的帮助、激励下,重拾信仰,最后为革命而献身。剧作真实地再现了一场血与火的斗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努力培养京剧人才,上海的京剧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40 年来,上海的京剧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当时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继续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如童芷苓、李玉茹、童祥苓、李丽芳、李炳淑等分别推出了《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伍子胥》《宝剑出鞘》《白蛇传》等一出出好戏,风靡了舞台。他们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上海还从外地引进了尚长荣、陈少云、何澍等优秀艺术家加盟上海京剧院。

尚长荣,京剧净角。原名尚叔欣,生于1940 年,“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之子。尚长荣5 岁登台,10 岁正式拜师学京剧花脸,先后师从陈富瑞、苏连汉、侯喜瑞等名家。解放后长期随父在陕西省京剧团工作。因主演《姚期》《李逵》等剧,初露头角。1964 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主演《延安军民》。1979 年后,恢复演出传统剧目,并编演《射虎口》《西门豹》等剧。1985 年获戏剧梅花奖。1988 年加盟上海京剧院,先后主演了《曹操与杨修》《岐王梦》《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新戏。尚长荣的表演在注重京剧传统手法的同时与现代文化意识有机融合,强调以京剧固有的表现手法和技法刻画人物,表现情感,注重心理体验,力求把握情感的细微之处,并通过规范化的技法表现出来。他有一副训练有素的好嗓子,唱功吃重的“铜锤戏”和做表繁难的“架子花”皆能驾驭自如,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在《曹操与杨修》中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曹操形象,他塑造的魏征、于成龙等形象也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给人无穷的回味。现今,尚长荣不仅是上海京剧院的代表人物,同时是全国京剧界的领军人物,也是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得主,现任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上海剧协名誉主席。

陈少云,文武老生,生于1948 年,原籍北京,湖南省京剧团演员。1995 年调入上海京剧院,专攻麒派,2003 年拜周少麟为师,成功排演过《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鸿门宴》《成败萧何》等剧,曾获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榜首,现已成为上海京剧院的台柱之一,并被视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麒派艺术继承人。

上海在培养京剧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放之初就恢复了上海市戏曲学校的建制,之后又创建了培养有大学本科学历戏曲演员的上海戏曲学院,由此上海第一次有了京剧大学生。为了促进青年迅速成才,上海京剧院又开展了多种培训活动,提出“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每年组织集训和考核,把青年骨干送至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或把京剧名家请进剧院教学。还举办了“梨园星光”“菊坛群星”“东方戏剧之星”个人专场演出活动,给青年演员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一大批天赋条件好,基本功扎实、有文化,有艺术创造能力的新生代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也逐渐成为上京的中流砥柱,并被全国观众所认知和接受。

如今的上海京剧院人才济济,力量雄厚,汇聚了尚长荣、李炳淑、陈少云、夏慧华、奚中路、唐元才、何澍和史依弘、安平、李军、严庆谷、胡璇,以及王珮瑜、傅希如、李国静、熊明霞、蓝天等老、中、青优秀艺术家,已成为有剧种代表人物、行当领军人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文武齐全的京剧院团,被评为全国的重点京剧院团。

“非遗”保护和京剧走向青年等

2006 京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中国京剧又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这一非遗项目,是上海京剧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实前面所说的剧目传承和创新,京剧人才的培养,都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容的一部分。

上海京剧院、上海戏曲学校努力挖掘和保存京剧的史料、剧目、表演技艺,认真记录代表传承人的表演艺术,建设非遗资料数据库。还成立了谭鑫培艺术研究会、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张君秋艺术研究会等组织传承京剧流派艺术。作为海派代表、周信芳的麒派艺术更是传承的重点。为此引进了麒派老生陈少云,全面传承麒派剧目,并创作了《成败萧何》等新的麒派力作。“2008-2009 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和旅游联合主办,其宗旨为改变麒派艺术后继乏人的严峻现状,推动麒派人才的培养。研习班聘请了小王桂卿、赵麟童、张信忠、萧润增、陈少云等10 位对麒派的表演艺术研究有素的资深教师,20 名学员是来自上海、福建、吉林、北京、天津、河北、云南等地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历时半年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员分别传授了《四进士》《徐策跑成》《追韩信》《斩经堂》《清风亭》《坐楼杀惜》等麒派名剧。学业结束时,学员范永亮、于辉、郭毅、田磊、鲁肃等进行了四场汇报演出,获得好评。此后连续举办了多届麒派艺术研习班,除陈少云外,涌现了裴咏杰、郭毅、鲁肃、于辉等一批麒派新秀。现在麒派和其他京剧流派后继有人,令人欣喜。

上海京剧院曾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称号。2010 年岁末,为了庆祝中国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津沪58位京剧名家和新秀云集沪上,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了两场“京津沪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京剧名家们精彩曼妙和风情万种的演唱倾倒了上海的新老观众,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吹起了一股京剧的和煦春风。参加这次演唱会的58 位演员都是当红的名角,是京津沪三地最具实力的京剧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其中将近一半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它不仅充分展示了京剧流派的精彩纷呈和京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同时显现了京剧队伍已经形成梯次,京剧作为“非遗”项目保护有方、传承有序、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当然,这些年来京剧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观众断层和流失等问题。而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观众。再说像京剧这样的“非遗”项目,重在活态保护,要让“非遗”走进人民当下的生活,培养和扩大观众是一项要务。上海京剧院在开拓京剧演出市场,培育青年京剧观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95年11 月赴北京举办了首次“京剧走向青年”大型巡回展演活动,共携带《曹操和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和《岐王梦》四台大戏,在剧场演出10 场,观众达12000 余人。在首都大中学校中掀起了一股“京剧热”。青年学生热情洋溢地赞扬京剧的巨大魅力,普遍反映京剧太美妙了,真是“相见恨晚”。此后,又在上海等地连续举办“京剧走向青年”的活动,所到之处,反响强烈,涌现出了一批大学生和青年京剧“追星族”。

1996 年起,上海京剧院还举办了12 次“上海京剧万里行”巡演活动,总行程超过10 万公里,观众人数逾30 万人次,足迹遍及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香港地区的近80 个大中小城市。被《人民日报》誉为“一次播撒京剧艺术种子,培养一代京剧观众的万里长征”。上海京剧还走向世界,足迹遍布欧、亚、美及中国台湾地区,如今在海外也不乏京剧的知音。

40 年中,上海的京剧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京剧史》《上海京剧志》《京剧在上海》《京剧艺术教程》《周信芳与麒派艺术》《传承与发展》《周信芳评传》《俞振飞传》等一批著作相继问世,给上海京剧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撑。

改革开放40 年,上海继续居于南方京剧重镇和活动中心的地位,有许多重大的京剧活动在上海举行。如1994 年12 月至1995 年1 月,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 周年纪念活动;2004 年12 月,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2015 年1 月,文化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 周年系列活动等。

改革开放40 年,上海的京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京剧这朵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京剧院剧目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京剧人设》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京剧的起源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