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艺术节:“可视性”与“节中节”

2019-11-13凌志豪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可视性新视野工作坊

凌志豪

新视野艺术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定位截然不同的两者都呈现了一些有效的策展思路,两地经验可以互补不足以供日后的艺术节筹办者参考,但二者各属中型和大型艺术节,受规模限制,不太可能直接将对方的策略搬到两地实施。

承接及反映本地的艺术发展

“突破成规,扩阔以至推翻大众对于‘艺术’的定义与想象,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新视野艺术节的高级经理张国伟如是说。新视野艺术节策划“跨界合作、培育新锐、委约新作、海外拓展”的四大板块当中以跨界元素尤为突出,《象是动物园 (二)》《南音味自慢——现代古韵》、多媒体当代实验“狮剧”《千里走单骑》 等演出皆包含明显的跨界别合作元素。这种策展倾向一方面承接了近年香港剧场不同艺术家努力寻找剧场界别外的艺术参与者进行合作之风,例如《象是动物园(二)》 属 orleanlaiproject 的“Project ELSE”计划的一部分,之前已经有多个作品探索表演性跨媒介创作,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不断模糊及质疑视觉艺术及表演艺术的边界。新视野艺术节回应了这种跨界合作的反思和创作模式,策展通过这个作品,凸显了剧场近年这一趋势,并且进一步巩固跨界合作模式。场地利用方面,《象是动物园 (二)》借用了医学博物馆进行沉浸式剧场演出 ,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实践除户外环境外,在其他非正式表演场地演出的可能性,对剧场设计参与者具有参考价值,令人反思我们对黑盒 (black box) 和白盒 (white cube) 这两种属于剧场和视觉艺术展览常见的展览空间会有什么样的前设。除了延续及持续鼓励业界的跨界实验风气和作品,委约也成为其中一个鼓励跨界及制造不同艺术家一同合作机会的策展方法,其中《南音味自慢》就将文学带进剧场,并且吸纳传统的泉州南音艺术,一如上一届的作品《刹那的乌托邦》把流行音乐参与者带入剧场,可见其策展视野并不止于剧场。除了希望向其他界别学习及发掘更多可能性,也希望以剧场逆向启发其他艺术界别。海外拓展方面,微艺进行中的小型节目也尝试通过海外艺术家,为本地剧场带来未来的合作对象。例如, 视觉艺术家吴瀚生Royce Ng 的《毒性杨花》就为如何在剧场中使用三维立体投映动画做了一个示范。

反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基于国家文化政策背景以及对大型艺术节的娱乐要求,主板节目主要以写实话剧、中国传统戏曲、西方传统艺术 (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 以及外国著名剧团作品组成。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观众层面广泛,同时亦可以看到它作为传承、保育及创新传统戏曲的重要角色。例如艺术节中就包括不少的越剧、秦腔和民族舞蹈演出,除了大师的演出外,艺术节也力图将传统戏曲现代化,新编越剧《素女与魃》及新编秦腔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就是一例。艺术节也有意识地打造文化软实力,如中国传统文化及故事为素材如将敦煌、花木兰编成歌剧、芭蕾舞剧、话剧等等,希望中国文化传统元素可以在艺术节争取可视性 (visibility),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现自我。艺术节主办方同时存在一种现代性追求的焦虑,通过现代的形式发掘传统故事的当代意义,不满足只专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育。除了上述层面外,艺术节也发挥了介绍外国优秀作品供本地戏剧业界参考及教育公众的积极作用,例如有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 的“意象剧场”作品及日本“山海塾”的舞踏作品等。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一个综合型艺术节,除了剧场演出之外还包括了多项展览。

培育及鼓励青年

两大艺术节皆肩负起培育及鼓励青年的重大责任。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主要通过作为微型艺术节(micro-festival)的“微艺进行中”这一“节中节”委约本地年轻新锐制作新作,以达致培育新锐、委约新作这两个主要目标。2018 年“微艺进行中”的12 个节目中有9 个就是本地的委约作品,上述所提到的《南音味自慢》就是其中一例。另一作品,“她说创作单位”的《六十分钟“飞车党”直播现场》走出剧场,并需要配合手机程序及虚拟实境影像这种剧场形式进行,技术操作上有挑战及难度,这次艺术节给予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实现及练习,以待下一次可以以更完美的状态演出。 “微艺进行中”则是一个能够供给年轻人展现自己机会的舞台,也是一个面对观众和收集意见进行反思改进的磨练机会,“Victor Fung Dance”的《成长点点点》就属于这类作品。2018 年另一个有趣的元素就是由海外艺术家主持的工作坊,有一些工作坊更有成果展演,例如法籍老挝裔舞蹈家奥里·康坤拉(Olé Khamchanla) 来港演出《碰上碰》期间,为中学生主持工作坊,又与本地舞蹈组织“结界达人”六位街舞艺术家直接交流切磋,最后演出《嘻哈绝倒街头》。工作坊透过实际的接触和学习,让本地的年青创作人吸纳外地经验,将新学到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或通过跟外国创作人的交流和碰撞产生不同的火花和启发,为日后的创作播种。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是为年轻艺术家创作提供资金及场地,并举办了“青年艺术创想周”这一“节中节”,以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基地汇聚大量青年观众及创作者聚首一堂。虽然提供了演出及面向观众收集意见的机会,但是相对新视野艺术节,上海的活动安排中有较多意外,例如场地不足而只能在教室演出,对作品质素和呈现效果有一定影像。邀约作品部分则水平参差,也没有明显的主题。例如其中一出邀请曾参与2015 年爱丁堡国际艺穗节的艺人演出的形体剧场《一封信》,对于形体的使用较弱,未能成为学生及年轻创作者的参考及学习对象;且这个作品本应在小剧场演出,却安排在镜框式舞台的中型剧院上演,场地上可能出现了资源错配。不过,青年艺术创想周的参展作品数量惊人,可见年青人澎湃的创作力,若日后有机会亦可拓展深度合作的平台与资源。

艺术节作为节庆

综观两个艺术节的节中节皆努力营造一种节庆气氛,以葵青剧院作为基地的新视野艺术节受到地理及各种因素限制影响明显显得较为冷清。相比之下,上海的青年艺术创想周极为热闹,观众一同密集式观剧的气氛热切。虽然从规模及文化背景上香港新视野艺术节难以参考上海的经验,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可以参考学习。例如上海国际艺术节并不止于表演艺术演出,还有戏剧市集和户外摇滚乐表演等气氛高涨及娱乐性强的节目,戏剧学院内的一家餐厅亦有因应青年艺术创想周提供优惠及赠票。新视野艺术节“微艺进行中”也许可以举办文青手作市集吸引青年观众入场,并且在剧院对面的广场容许音乐人自由演出以制造气氛,也可以参考香港自由约及草原地图等等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

营造产业生态及国际交易市场

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一个大型艺术节,其视野开阔超越了同级的香港艺术节,担当营造产业生态及国际交易市场的平台,锐意为本地戏剧界提供专业训练及向海外销售节目的平台。例如有一系列的讲座论坛反思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艺术生态,为上海的剧团走出去提供基础知识。另外亦有实务性的法律工作坊,提升艺术行政人员的水平和专业性。更重要的是利用艺术节这个有大量外国团体访问的机会,举办表演艺术交易会,为本地剧团创造海外拓展及销售机会,也是从海外引进资源的一个好时机。以艺术节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的策划,是十分全面的考虑,能够为作品探寻到未来的出路,也通过销售,为日后发展新作品筹募资金。“走出去”的经验也是让剧团接触更多观众的好机会,由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香港方面,艺术节的角色一直与表演艺术圈生态发展割裂,促成外国团体进行表演艺术交易大多落在艺术发展局身上,假若艺术发展局可以跟本港不同的艺术节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相信在协同效应下能使双边的工作都获得更大的成效。

纵观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及上海国际艺术节,两者有着十分不同的脉络,各具自身的目标,鉴于艺术节的规模,两者之间的互相学习更适合在一个概念的层面上进行拓展。例如上海在扶青项目方面,可以订立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配合本地剧场发展趋势的主题来决定该年度应该委约什么作品。香港的新视野艺术节,本身具有鲜明的目标和旗帜,可以改动的空间较少,所以反而是可能在行政手段上作出改善较为合适。例如营造节庆气氛和接纳更多业界专业培训的机会,为整个产业生态链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两地的艺术节各有长处,值得日后大家继续进行双边互访交流,刺激思维,互相学习。

猜你喜欢

可视性新视野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视野”号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
九大行星的证件照
营造互动学习氛围,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