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2019-11-12袁娇黄秀云宋月楠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9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帕罗西汀强迫症

袁娇 黄秀云 宋月楠

【摘 要】 目的:探析强迫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化原则将本院2017年6月到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强迫症患者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参照组(n = 45)采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n = 45)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指标评分和用药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疗效明显高于参照组,临床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用药副反应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与认知行为疗法联用于强迫症患者中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普及。

【关键词】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帕罗西汀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006-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paroxetin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July 2018 were divided into a reference group and a treatment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n = 45) was treated with paroxetine hydrochloride. The treatment group (n = 45) Implemen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based on reference group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ects, clinical index scores, and drug sid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clinical index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lose, P>0.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Paroxetine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s effective, safe and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paroxetine

強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此类患者常常无法控制自身的强迫思维与行为。目前药物治疗依旧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但临床疗效有限,复发率高。有学者[1]指出,在强迫症患者药物治疗期间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巩固用药疗效,控制病情复发。基于此,现研究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接收的90例强迫症患者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临床价值,汇总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确诊为强迫症,与《精神行为障碍分类》[2]中的相关诊断相符,入组时间由2017年6月开始,到2018年7月结束,均分成两组,参照组男女之比为24:21,年龄22-65岁,均值(37.54±10.39)岁;病程5个月-10年,均值(4.51±2.14)年。治疗组男女之比为26:19,年龄21-66岁,均值(37.82±10.81)岁;病程6个月-9年,均值(4.20±2.07)年。两组基线资料接近,与研究要求相符(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不低于16分;②对研究用药无过敏且治疗配合度高;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病变与药物依赖者;②脑部器质性病变;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③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妊娠期及哺乳期者。

1.3 方法

参照组患者单纯接受药物治疗,即给予患者帕罗西汀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084;生产企业: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口服治疗,指导患者每日早餐时吞服;首周用药剂量为20mg/d,其后每周增加10mg,至每日50mg。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开展认知行为疗法,内容如下:①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内心的想法及行为,并对其想法和行为进行探讨,了解是否存在问题,使患者尽快意识到自身的认知存在错误;②转变患者歪曲的认知模式,使患者了解到自身惯用思维模式的错误之处,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替代现有的错误模式。③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于患者的疾苦表示理解,教会患者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通过启发式思维模式,帮助患者意识到情感与思维之间的关系。④通过真实性检验方法引导患者尽快改变不正确的思维;通过参与实践否定不正确的认知成分,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借助治疗技术正性条件反射法,改变患者的内心状态,调控患者的身心状态,要求患者反复练习,通过积极的动作和正性的感觉帮助患者建立稳固的思维连接,使患者自觉回想有坚定自信感的经验,待其感觉达到高峰时,告知患者紧握右手拳头,并放置在胸前,持续练习,使患者自信、坚定的感觉与握拳动作成为条件反射。待建立条件反射后,患者出现强迫行为、观念时,可及时做出握拳动作,使患者自信、坚定的感觉得到激发,压抑或控制使患者焦虑不安、犹豫不决的感觉,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4 评价与观察指标 (1)参考Y-BOCS 量表及SCCS(自我和谐量表)[3]评价疗效:痊愈:总分减分率超过75%;显效:总分减分率不低于50%;有效:总分减分率不低于25%;无效:总分减分率低于25%。(2)观察两组用药表现:头晕、出汗、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和口干。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1.0处理数据,%表示计数资料,以 χ2 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总疗效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2.2 临床指标评分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指标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组间相比以治疗组改善的效果更接近理想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用药副反应 参照组用药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组接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强迫症是一种难治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外加患者预后差,因此极易导致社会功能障碍。目前尚未明确强迫症的发病机制,有学者研究指出其发生可能与患者敏感、多疑和内向等神经质素质相关,而生活事件对患者的影响会增高强迫症发生率。符彬,徐孟松[4]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生极可能与脑部5-羟色胺的功能相关,即5-羟色胺功能低下或含量降低,进而诱发此病。强迫思维及行为是强迫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此类患者生活中极易产生强烈的反强迫与强迫矛盾心理,这两种心理反应之间的强烈冲突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痛苦与焦虑感,最终严重降低其日常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提示,治疗组治疗后总疗效为95.56%,与参照组的82.22%相比明显提高,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方案有效可靠,能保证治疗效果,使患者尽快康复。强迫症的发生与脑内诸多神经递质失衡关系密切,一般表现为5-HT系统功能紊乱。帕罗西汀是临床治疗强迫症的理想药物,其属于选择性5-HT再回收抑制剂[5],能使神经元终端前膜5-HT受体敏感性降低,使神经元再摄取5-HT受到抑制,进而升高5-HT的含量,并且此药除了对NA及DA再摄取产生轻微抑制外,不会明显影响到其他的递质,外加口服吸收快速,远期疗效显著,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6],副反应少,因此患者用药耐受性良好。研究表明,参照组治疗后的SCCS评分高于治疗前,Y-BOCS评分低于治疗前,但与治疗后的治疗组相比,依旧不够理想,而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令人满意,说明帕罗西汀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效果确切,能帮助患者改变心理问题,纠正错误的认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退或改善强迫症状。张金铭[7]研究指出,强迫症属于病情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的精神障碍,若单纯提供心理治疗或采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显著的疗效,联合治疗既能由生理上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摆脱疾病的困扰,又可从心理、精神等方面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的认知;还可发挥出协同作用,充分体现联合治疗的优势。在本次研究中,两组均出现轻微药物副反应,但对疗程无影响,提示帕罗西汀安全性高。刘成文,程从彬,王慢利[8]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整体疗效胜于单一采用帕罗西汀治疗的原因在于:在药物药效的前提下,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能使患者产生心理效应,通过对患者应付现实的表现、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能纠正患者原先错误的认知及相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强迫症患者联合采用帕罗西汀、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安全有效,建议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1] 敖瑞.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效果对比[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2):58.

[2] 黄飞,姜祥智.帕罗西汀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女性强迫症效果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4(06):718-720+727.

[3] 邓燕,佟靓.帕罗西汀联合音乐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55-56.

[4] 李守彦.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4):29-30.

[5] 符彬,徐孟松.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03):393-394+417.

[6] 赵英歌,李斐,李德生,等.帕罗西汀与喹硫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3):375-377.

[7] 张金铭.浅谈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农村衛生,2017(02):85-86.

[8] 刘成文,程从彬,王慢利.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03):234-237.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帕罗西汀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酒依赖患者伴焦虑抑郁障碍的对照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两种人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和丙戊酸钠治疗伴焦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