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生命的生物教学

2019-11-12李静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

李静

[摘   要]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化教育注重体现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与成全,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化教育应突显生物学科的生命属性,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力。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生物教学;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6-0087-02

一、指向生命的生物教学理念的形成

2016年,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改革走向了深入。对于教育目的、教育意义、教育本质的讨论,使教育重新开始关注人的发展。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演讲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更能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于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在我看来,教育是关爱,是赏识,是鼓励,是鼓舞。这种关爱,不只是师生的爱,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与尊重。教育是兴趣的启发,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体悟。教育是规则的制定与遵守,是契约精神的渗入。教育是生活。教育应依孩子的天性而为之,因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生命力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力量,它源于人们的内心。教育是不能用成功与否来定义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逐渐释放生命的力量,并且获得幸福的能力。教育不应该是一个点、一个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随着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教学本身就是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物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生物教学设计,实施指向生命的生物教学。如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能感受到快乐,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建立自信并学会自律。

二、指向生命的生物教学理论依据:生命化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克剑教授于1993年首度提出“生命化教育”,而张文质老师则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它將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与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1.核心理念

(1)生命在场

“生命在场”是指教学中师生共同遵循生命发展规律,彼此的生命在课堂中相遇、成长,并和谐共生、互相润泽的过程。“生命在场”的教育体现为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学生的全身心专注。

(2)生命

这里的“生命”主要指的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皈依。

(3)范本教育

所谓范本教育是他内心的生命状态通过他的行为来对象化(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去模仿去体悟他们的生命状态,被我们生命体悟到,再把我们体悟到的生命感受对象化出来)。举例来说,学书法、学绘画从领悟开始;学电脑操作要亲自熟悉程序;学习写作要有生活的体悟,要阅读经典的作品,这些都是范本教育。科学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灵感的闪现,这也是范本教育。此外,教师、父母的身教也是范本。可以说,范本教育是生命的翻译与精神的让渡,是一种感觉主义。

(4)生命化

生命化重点在于“化”,生命化教育即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具体的教育之中,使生命度化于教育之中。

2.基本内涵

①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②生命化教育是尊崇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③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④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生意义的觉悟。

⑤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通过范本直观地达到心智的开悟。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重要的是将上述核心理念落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三、指向生命的生物教学实施策略

1.突显生物学科的生命属性

生物教学要教给学生“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富有生命力的知识。

(1)带实物进课堂,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物课不能空着手进教室”,每到上课时教师都尽可能地准备相应的实物。比如,带各种代表性植物进教室,让学生观察各类植物的特点;带种子进教室,让学生浸泡并观察种子的结构;培育种子直至萌发长出幼根,带进教室让学生观察植物根的结构;带柳枝进教室,让学生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带不同种类的花进教室,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并找出其共同点;带猪的腿骨进教室,让学生观察关节的结构;等等。

(2)注重实验,增加学生的实验体验

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坚持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各个实验,让实验教学真正在“做实验”中完成,而不是在“看实验”中完成。例如,在《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一节中,各小组提出了不同的探究问题及假设,并通过实验解答问题,验证假设。在课余时间,我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独立设计并完成相关实验。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制作模型

在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涉及生物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时,我会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通常要求学生预习之后制作模型,课堂中进行展示,课后修改。例如,动植物的细胞、鼻、气管、肺、神经元等都可以制作模型。模型的制作是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的表达。制作模型起初的目的,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来发现,制作模型所带来的好处,远大于我的想象。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做的模型的功能,也有更多的思考和感受。

(4)积极开发拓展性课程

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我在讲授课本知识之余,还会开发一些拓展性课程。例如,在学习和了解蚯蚓之后,我增加了“蚯蚓与厨余堆肥”的拓展性内容,使学生了解并学会厨余堆肥的方法,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

(5)利用电影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农村的学生,家庭教育薄弱,家长陪伴不足,环境资源不足。因此,在教学之余,我常利用电影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每到假期,我会推荐不同的纪录片给各个年级的学生。例如,给初一学生推荐《地球脉动》,初二上学期时给学生推荐《人体漫游》,下学期推荐《塑料王国》和《家园》,给初三学生推荐《生命》。每部纪录片都是优良之作,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不仅能巩固所学,激发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更多思考。

2.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

(1)重视开学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都格外重视。一方面,我会引领学生阅读课本,先读目录,再通过目录思考各章节间的联系,由此梳理一学期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我会利用开学第一课的特殊性进行劝学。例如,引用《最强大脑》中周玮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优势,也有难以克服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虽有不足,更有优势,增强自信,努力奋进。

(2)指导学生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指导学生预习方面,我重点进行方法的指导。起初是采用预习提纲,其中有预习的具体做法及思考题目。后来,我要求学生采用预习笔记的方式,将重难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整理。我坚持进行反馈和鼓励,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预习笔记的最后一项内容是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初期,通过提出问题的数量进行小组竞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慢慢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再由量的鼓励转到质的鼓励。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简单的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的则集体讨论解决,并分析问题好在哪,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关注生活。

(4)要求学生坚持记笔记

记笔记既可以使听课变得更专注,又可以及时巩固知识。在记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中还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因此,我要求学生坚持做生物笔记,记录每一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以便于后续复习。

(5)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鸟卵的结构”一课中,在学习了胚盘的结构与功能后,我提问:“所有的鸡卵都能孵出小鸡吗?”“什么样的鸡卵能孵出小鸡?”“如何区分已受精和未受精的鸡卵?”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3.关注提升学生的生命力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学生其实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完善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

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中,我很关注提升学生的生命力,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学生以影响。

(1)认真的态度

我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备课,认真板书。

(2)幽默的语言

我期望能给学生多带来一些学习乐趣,所以要求自己在课上尽量幽默一点。

(3)不断的鼓励

给予正面具体的肯定,使学生多一份自信和从容。优点如阳光般灿烂,可遮盖无数星星般的缺点。正如我给学生所讲的周玮的故事。

与学生相遇是一种缘分,愿我能给他们以温暖、支持和鼓励,也希望他们可以温暖更多的人。当然,我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自己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
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一体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生物教学实效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