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新闻两篇》探究阅读

2019-11-1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不列颠奥斯维辛尼亚

触摸历史的脉搏,把握新闻叙事视角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天都能通过各类新闻媒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短新闻两篇》中选取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篇优秀的新闻报道,通过别具一格的叙事视角,为我们再现真实的瞬间。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巧妙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等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并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些场景。

场景一:下午4时30分,在蒙蒙细雨中,面色凝重的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他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场景二: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查尔斯王子宣布:“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至此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场景四: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最后一段是补充说明文字,既是历史背景的介绍,又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对比,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讽刺了殖民主义终究要失败的命运,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自豪又不无辛酸的感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和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作者先通过标题,用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再看导语,作者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导语部分用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主体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再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然后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了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了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为特殊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文章最后,“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在历史的注视下前进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当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如此,才能更好地审视我们的时代,把握好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其实,不论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两篇报道都在叙述当下的过程引用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十九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自此之后,香港的主权长期为英国人所掌握,这对于任何一个中国同胞而言都是心中的隐痛。而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其残忍让人不忍卒睹。而这些不过是历史中的冰山一角,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正因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我们才更需要考慮怎样去回避战争与暴力,怎样去守望和平,怎样去开辟美好未来。

二、立足当下,心怀敬畏

当然,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选择遗忘。对于纳粹在二次大战对犹太人的杀害,后世德国人向死难者表示真诚的忏悔和愧疚,并作出了补偿。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到华沙访问时,双膝跪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1985年,当时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德国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1995年6月,德国总理柯尔到以色列时,也是双膝跪在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德国对于战争的忏悔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同样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至今仍不思悔改,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否认“731部队”,被世人鄙夷。然而在当下之中国,仍有港人追念殖民时期,聚众造乱;仍有国人蔑视历史,哗众取宠。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也应当对历史心怀敬畏,只有养成正确的是非观,才不会被同类的新闻误导,偏离正确的方向。

世界在历史的注视下前进,我们也是。在当下信息爆炸、万物互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擦亮历史这面镜子,这样才不会被一些虚无的表象所欺骗,才能更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旗帜(zhì)   掩映(yìng)   拓展(tuó)   世人瞩目(zhǔ)

B.囚徒(qiū)    凝重(zhòng)  沼泽(zhǎo)   婆娑起舞(suō)

C.祷告(dǎo)  雏菊(chú)    停泊(bó)    冉冉升起(rǎn)

D.陈迹(jì)    接载(zǎi)     噩梦(è)    交接仪式(yì)

2.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3.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不列颠奥斯维辛尼亚
济慈诗歌的不列颠书写与民族共同体建构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不列颠号”的遇难船员
奥斯维辛博物馆:望日本人多学悲惨历史
寻找正宗的“不列颠”咖喱
奥斯卡·格勒宁 被判监禁
94岁老纳粹被判入狱
奥斯维辛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