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2019-11-12张芮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网络课程

摘 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一线教育管理人员的实地访谈和北京市以京学网为代表的10个社区网络学习平台的调研,将其平台功能和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市目前的社区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平台资源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社区居民的网络学习提供一定支持,可实现多终端的学习方式。但不难发现,社区网络学习资源的质量较低,网络学习平台使用频率不高,缺乏良好的学分认证机制,区域间未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基于比较结果,提出四点建议,以期为我国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加快社区教育平台及资源标准建设,提高平台交互性和利用率,运用学分认证机制激励居民学习,联合多部门促进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 网络学习环境;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移动学习;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8-0027-05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ommunity Education: Tak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Bei-jing as Example//ZHANG Rui

Abstract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latform functions and online courses through field interviews with frontline education managers and 10

community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represented by Beijing Jing-xue.com.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qua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platform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the current community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Beijing h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support for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network learning and realize the multi-terminal learning mode. However,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network learning resources is low,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plat-

form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a good credit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joint-sharing mechanism between region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res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suggestions: speed up community education platform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improve platform interactivity and utilization, use credit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to encourage residents to learn and unite multi-sectoral promo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net-

work learning platform; credit bank; mobile learning; online courses

1 引言

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9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建设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并整合现有优质资源,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整合各类资源,丰富内容形式,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可以发现,社区教育发展中,国家及地方政策给予了高度支持,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社区的学习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建设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社区教育的网络学习平台功能较不完善,使用频率低,学习资源形式单一,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产生矛盾。社区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营造适合的网络学习环境,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在网络学习环境发展中,黄荣怀(2012)主张网络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六个方面[1]。社区教育与上述研究内容中的教育形态有所不同,具有全民性、全面性和全程性,具体表现在覆盖范围多区域、学习内容多维度、学习人员多年龄段。社区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根据不同学习群体在生活、工作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服务,满足老年人、家长、农民等具有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學习和终身学习。

基于此,本文将社区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界定为:为支持社区居民的网络化学习需求构建的学习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社群、学习工具、学分认证等相关学习支持服务的综合,以解决居民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交流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2 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研究 目前,网络学习环境相关研究从关注平台和资源建设,到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已经越来越注重网络学习环境的人文和情感功能。郭煜(2014)提出,应从将网络学习社区嵌入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微型化、将即时通信软件应用于网络课程中等三方面来建设和完善网络学习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网络学习[2]。目前的网络学习仍处于一个线性的单向传递过程[3],在资源开放性、人际与人和资源的互动性、资源更新和共享等方面还需要提升。

国内有关社区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关注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的初步建设和应用,其中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评价多是从平台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孙梦(2015)从信息内容、教学特性、网站设计、技术水平和网站效益等五个方面评估上海社区在线学习系统[4];韦书令(2017)选取广州、福建和上海三个运行比较成熟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对其平台内容、教学体验、学分银行建设、资源共享机制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比较分析[5]。因此,分析研究社区教育中网络学习环境的各个要素,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北京、上海以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发达城市在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城市之间以及各个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资源丰富度以及应用情况千差万别,整体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北京市社区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者,需要在全民终身教育探索中提出可借鉴与推广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北京市辖区范围内已经建立起多个相对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集学习、管理、互动为一体,不仅提供了课件、视频课程等单向静态的学习资源,而且支持论坛、博客等双向交流工具[6]。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社区网络学习环境,为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保障。

京学网是北京开放大学、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主办的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网。作为统一的社区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京学网将越来越多独立的社区网络学习平台联合到一起,实现资源的初步共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的资源和服务质量,实现社区网络学习的共建共享,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拟通过对北京市辖区范围内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进行调研分析,选取北京地区网络学习环境资源较丰富、机制较健全,以京学网为代表的东城学网、石景山学社区学院、顺义学习网、怀柔学习网、延庆终身学习网、学习型西城、中关村学院、朝阳社区学院、兴学网等10个网络学习环境建设较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为了深入了解东城区社区学院、西城区社区学院及石景山社区学院18年来在终身教育方面所做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其一线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以期能够为首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 北京市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现状分析

本研究在2017年5—9月对北京市社区学院终身教育管理者展开访谈,对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结合社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者在网络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进一步确定10个社区网络学习平台,并对平台功能和学习资源中的课程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优势和进一步需要优化的部分,以期为社区教育网络学习环境中平台和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

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分析 基于前期的调研与分析,根据北京市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本研究将从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学分认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包括网络课程、课件及学习辅助材料、电子书及电子期刊等;学习工具主要指学习终端和学习管理工具两方面(学习终端指PC端和移动端等多终端学习平台,学习管理工具指记录用户获得的学分、学习时长、学习的课程等信息);学习社群指提供学习论坛供学员交流;学分认证指明确课程学分并建立学分认证制度,支持学分兑换。

调研发现,东城学网、石景山社区学院、顺义学习网、怀柔学习网与京学网已经实现平台的资源共享,而其他社区则是独立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对10个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市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基本完善,满足了学习者的基本需求,主要体现如表1所示。

1)所有平台都支持网络课程学习,并且为学员提供学习管理工具。网络课程是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的学习资源。各个社区学院根据市民的需要,利用区域的特色,开发了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比如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东城区的国子监大学堂,就是将线下10年的社区品牌课程实现数字化,让更多的居民去学习。同时,社区学习平台还为学习者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从而便于学习者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进度、测试、学习积分等。但是,调研发现除了各个社区的特色课程外,其他的关于生活保健、休闲技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重复建设现象非常明显。

4 讨论与建议

构建适合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评估标准 社区教育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源评估机制,导致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各个社区的课程尽管是需求导向的,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网络课程团队,从而导致课程呈现方式单一、清晰度差,没有系统化。这些问题从课程评估中也进一步得到证实。当然,社区教育具有独有的特征:一是服务主体的多元性,包括社区、学校、企业、场馆等;二是学习者的差异性较大,社区市民在年龄、学历、需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11]。因此,要基于社区教育的特征,遵循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趣味性,针对课程的主题、内容、教学设计等来构建适合社区教育的评估标准,从而保证资源的优质。此外,评估要具有持续性,跟踪学习资源的应用与更新,不断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平台交互性和利用率 从各个平台的浏览量来看,网站的总浏览量还是可观的,但是课程的评价数量很少,不管是刚发布的新课,还是特色课程,都少有学员在平台上评价。在应用方面,社区管理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还没有一个量化的认识,也缺乏改进的理念和方案。社区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社区报、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宣传,使居民了解社区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認识水平,树立正确的社区教育理念,从而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同时可以依托电大中的学员以及社区线下课程的居民,组织他们去学习和体验平台的社区教育资源,再进一步宣传,加大群众响应。

进一步完善学分认证制度,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 实施学分认证制度要从国家的层面来制定法规,保障其有效执行。首先,树立学分认证的理念,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为不同课程分配合理的学分,并且让居民有学分累计的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分。其次,要不断完善学分兑换或互认制度,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学习者通过学分积累可以获得学习费用减免、课程与服务的优惠和社区服务优先等奖励。此外,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学分的互认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不同办学形式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设定的要求不同,为学分互认的实施带来困难。因此,要实现学分互认,需要由市政府牵头建立一套统一的课程认定标准,各个社区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自己的特色课程标准并获得其他社区的认同。这样既实现了北京市所有社区的学分互认,也在互相协商中确保了课程的质量和水准。

加强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探索并践行共享机制 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资源共享。目前,北京市一些市区也在积极践行共建共享的理念,主要集中在线下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对于数字化资源并没有做到有效整合。而且,辖区内部的资源共享程度低,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程度就更低了,而且从平台来看,不同的社区学院之间也基本没有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满足所有群体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完整、优质和丰富的资源,要加强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利用好本地区的高校、企业、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充分挖掘无形的社区教育资源,加强社区内部的资源整合能力。最后,在内部整合的同时,与其他社区进行资源共享也是一种社区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2]郭煜,魏楠.网络课程学习环境中学业自我概念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作用机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86-91.

[3]李彤彤,武法提.从“机械还原”到“有机整体”: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生态转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62-70.

[4]孙梦.社区在线学习系统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5]韦书令.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J].成人教育,2017(5):32-36.

[6]李向东.以网络平台推进社区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154-155.

[7]刘永福,李静辉.网络课程在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15(8):57-63.

[8]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9]唐燕儿,庞志坚.社区移动学习: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新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5(4):41-46.

[10]耿益群.美国高校在线课程教师绩效评价原则、途径及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61-65.

[11]宋亦芳.从1.0迈向2.0: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回眸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88-96.

作者:张芮,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资源与STEM教育(100876)。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网络课程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开发与构建
网络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