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动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

2019-11-11刘长松

开放导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摘要]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升级使我国居民消费的规模、结构、方式、对象和理念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与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社会文化与人口结构、市场供需匹配水平、居民消费环境以及税收体系等因素相关。未来,我们应继续着眼于破除阻碍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从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拉动消费升级、构建支撑消费升级的高质量供给体系、补齐服务性消费短板、强化税收体系对居民消费的调节作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缩小消费差距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消费升级,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 消费升级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9)05-0057-05

[作者简介] 刘长松(1984 — ), 河南项城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破除阻碍消费的不利因素,加快推进消费升级,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是应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消费升级带来消費领域的新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也在各方面持续升级,在消费的规模、结构、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消费规模升级: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在GDP的占比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位居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推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558.6 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907 亿元。消费的经济贡献率从1978年的38.3%上升到2018年的76.2%,超过资本贡献率43.8个百分点,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连续五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以及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2. 消费结构升级: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

消费结构升级体现为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品质的不断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传统的物质消费占比下降,我国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家庭备用品等方面支出所占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服务消费占比不断上升。这可从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得到印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超60%降至29.7%,由贫穷阶段跨入富裕阶段,实现了巨大飞跃。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向精致化与高端化迈进,不少消费者由过去追求名牌消费,开始向追求更符合自己审美和消费习惯的定制化产品、更加注重自我体验式消费转变,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也从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

3. 消费方式升级:由传统消费方式向线下线上融合等新兴消费方式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从各种自选超市、连锁快餐及仓储式市场等零售业态,到电商、新零售及共享消费等多元化的新兴消费方式蓬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使消费更加便捷化、人性化、体验化。

4. 消费理念升级:从满足个人需要到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绿色消费与可持续消费日渐兴起

多年来,我国人民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居民消费不再只停留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是向提升生活质量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对商品和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消费个性、消费自由,注重自我消费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现代消费理念①,新消费理念呈现出个性化、智能化、健康化的发展态势。人们不仅关注物质消费,更加重视精神消费、服务消费与体验消费,不仅关注消费带来的个人满足,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逐步树立了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理念。

二、影响消费升级的主要因素

消费升级受供需两端多方面因素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氛围、人口结构等相关,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市场供给品质、消费环境等因素,此外,税收体系作为收入再分配和消费行为调节的重要工具,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模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1. 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决定消费需求

消费经济理论明确指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提高收入水平是实现消费升级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18的39251元,增长约11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至2018的14617元,增长约108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总体消费规模的扩张。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城乡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不利于我国整体消费规模的提升。此外,我国中低收入者工资收入增长较慢,中产阶级在社会的比重偏低,消费能力有待提升,从而使我国消费升级面临较大阻力。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是深入推动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

2. 社会文化与人口结构影响消费行为

社会文化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以勤俭持家为荣,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相对不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深刻变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尤其是90后等新消费群体,受信贷消费、超前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影响较深,目前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消费主力。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结构也将重新调整。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整体居民消费率下降,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性需求增长较快,从而带动消费结构向服务性消费转变。

3. 市场供需不匹配影响消费潜力释放

消费升级进程中供需结构不匹配与供给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供给条件已能基本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但随着消费需求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我国当前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需求,尤其是高品质的消费升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阻碍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4. 消费环境不完善制约消费升级

与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要求相比,我国目前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一是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又挤占了居民大量的消费支出,弱化了居民消费能力。目前,与社会公众基本生活有关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支出占比严重,抑制了居民其他消费需求。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3%左右,社会保障投入比重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居民消费。三是市场消费环境欠佳。“电信诈骗”案、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大量虚假广告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产品选择,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也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四是消费差距显著。目前,我国消费阶层分化的趋势明显,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上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保障。缩小城乡、区域消费差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需求,有利于提升社會的整体消费水平。

5. 税收体系对消费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税收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整体消费倾向,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消费升级。消费税是体现国家消费政策、调整消费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征收范围与税率设置应随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①。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虽有所调整,但不尽完善,如未将高档服饰、私人飞机等奢侈品纳入征税范围,对部分属于奢侈品范畴的商品与普通商品征收相同的税率等,不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也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三、加快推动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

推动消费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从构建支持消费升级的产品供给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发挥税收体系的调节作用等多方面着手构建长效机制,也需要针对消费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消费需求变化补齐服务业短板,提高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品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助力消费升级,通过缩小群体、城乡以及区域消费差距等来激发全社会的消费潜力。

(一)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拉动消费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快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大幅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通过税收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增加农村居民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措并举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基层医疗,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切实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构建社会安全网,扶助低收入群体。在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同时,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尽快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努力提升人力资本,保障充分就业。实施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为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健全平等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支持并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四是完善配套政策,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针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居民支出占比较高的部分,要建立相应的长效发展机制②,防止其挤占其他消费支出。

(二)形成支撑消费升级的高质量供给体系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改善民生的有效供给。一是大力发展与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产业体系。要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动产品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推动供需结构平衡,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解决供求不匹配对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抑制问题。二是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领作用。通过供应链上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及时将消费端的需求变化传导给生产端,最终实现向消费引领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先进标准倒逼消费品提质升级,建立消费品国际标准比对和报告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向中高端迈进,提升消费品质量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高质量文化建设,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推进品质革命和自主品牌建设。企业要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不断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查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对生产者的有效约束,引导企业诚信自律,为实现供给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针对重点人群重点需求补齐服务业短板

服务消费是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要结合重点需求补齐服务业短板。一是进一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特征还不能较好地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为此,需要针对这些群体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开展服务业创新,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追求高端服务定位和品牌效应的消费需求。二是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弥补“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短板。持续完善新兴服务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建设以公办普惠型为主的0~3岁婴幼儿社会化照护体系,并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托幼供给体系建设。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人才发展的服务环境,为服务业提质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通过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高端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有效满足服务消费的升级需求。

(四)强化税收体系对居民消费的调节作用

一是通过完善税收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增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二是进一步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及税率,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转变。适当调整并扩大征税范围,对生活必需品或常用品少征或不征消费税,对高档服务或奢侈消费从重征收消费税,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引导消費行为。调整应税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消费品或消费行为征税,对于绿色产品或绿色消费行为减免征收消费税,切实发挥税收体系对消费升级转型和绿色产品生产的支持和引领作用。

(五)营造良好外部消费环境助力消费升级

当前,我国监管体制没有跟上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然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针对消费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破除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消费环境不完善等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外部环境①。一是构建具有强约束力的服务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塑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深化服务业相关领域的准入和监管改革,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构建服务消费统计监测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解决阻碍消费升级的“痛点”“ 堵点”问题。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消费安全监管体制,针对食品、药品、医疗等主要消费产品安全加强监管力度,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正当行为,提升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从而激发居民消费需求,为推动消费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缩小消费差距

一是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针对我国的城乡消费差距,政府应构建系统化的消费公平政策体系,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持续提升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多管齐下实现城乡居民消费公平。二是缩小区域消费差距。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大消费扶贫力度,从改善消费条件、拓展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区域消费公平。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制约因素,不断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流通渠道,支持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品质,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加快消费扶贫协作机制建设,将消费扶贫纳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当中,探索建立东西部地区劳务精准对接机制,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消费扶贫。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2] 厉亚,潘红玉.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升级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03):101-106.

[3] 尹慧庭. 消费结构升级对零售业态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4] 关利欣,梁威.中美消费发展升级历程比较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9(5):13-21.

[5] 任辉. 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与财税政策有效应对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6] 厉亚,潘红玉.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升级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03):101-106.

[7] 张雄,熊亮.消费观念: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经济哲学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5):6-13.

[8]  刘长松.低碳消费的科学内涵与发展途径[J].鄱阳湖学刊,2015(03):37-51.

[9] 刘长松. 家庭碳排放与减排政策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Abstract: Consump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suppor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onsumption upgrades have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scale, structure, methods, objects and concepts of China's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income level and income gap, social cultur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level, resident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taxat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focus on breaking down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from acceler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ome multiplication plan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upgrades, building a high-quality supply system that supports consumption upgrades, filling up short-term service consump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ax system for household consumption. We will adjust the role, create a good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narrow the consumption gap. We will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consumption and provide inexhaustible power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Key words: Consumption Upgrade;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

(收稿日期:2019-08-27  责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对策建议影响因素
我国农村消费升级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下的国际物流问题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