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死向度

2019-11-11李锦秋

福建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宋军坠楼作家

李锦秋

读完中篇小说《有两个人坠楼》,我想把情节压缩下:两个残月如刀的夜晚,一男一女,在故事内外,各用一把剪刀造成了一个人坠楼身亡,他们从此开始寻找心灵出路,故事最后的结局一个是惊厥倒地、发抖恐惧,另一个是魔幻变异、悲欣交集。故事看起来像很小不复杂,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大场面的描写,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看起来又很大,关乎人命和良知,乃至社会现象的折射。

那么,产生这种可大可小的开合导向的因素是什么呢?我想,首先是作者递进复合式的情节设置,使小说具有了初读后的模糊性。《有两个人坠楼》这篇小说中的宋军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篇女主人公为宋君的小说《月夜》(后改为《坠楼》)。跳出这两个小说来看,加上站在最外头《有两个人坠楼》的作者,这三个梯度的人的存在,仿佛已经由外而内地为这篇小说的热闹做了预告。

我们相信现实对生活的抽取、剥离和转化。写作中,作者以写《有两个人坠楼》的外层思维来引导其中的小说《坠楼》的创作,从而使《坠楼》有了很明确的写作思路。如果就此止步,那么我们可以见识到作者于局外掌控局中事的能力,这种“创”出来的存在痕迹也就较明显了。然而,作者似乎在尝试、在经受自己对自己的考验。他偏偏循着《坠楼》的内层思维,慢慢地撬开《有两个人坠楼》这部小说的写作之门,从而形成了大小交叉、纠缠、互换的局面。这种元素组合方式的运用,在实线与虚线并用中行进,如同魔术连环扣的展示,不仅大有益于提升作者小说创作的眼力、脑力、笔力,更使《有两个人坠楼》产生了兼容并发的叙事引导效果。这应可作为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之一。

有人说,小说得自圆其说,不可能与可能的对立统一,都在作者拿捏的阀门上。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引导运用,让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了起来。这正如他在文中写的沉老师对《坠楼》小说的评价:“写出了人物内心层层叠叠的复杂性。”这是作者明确的写作导向,也是这部小说最鲜明的特色。

连水金是个转业军人,从事安保工作,拥有独特的攀爬技术,在战友的眼里是一个“心事太重,有事不跟别人说”的人。他爬上六楼阳台救下两个孩子,除了尽力履责之外,也藏着一颗改变现状的急切之心,而结果却是失望和打击。安萍不能生育,他心里藏着郁闷。总队首长视察时,他奉命展示,却用一句“我真的是猴子吗”挑明了对自尊心的关切。最后他带玫瑰攀爬楼坠亡的结局里,可能更多藏着的是不得而知的内心状态,但一种关注的力量却无可遁形,它所诠释的是拉康精神分析中的“扭曲折射”心理,即水金可能是在通过对金小乐或南词戏艺术的欣赏,而进入“我在看我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小事件和细节的营造,让我们看出作者之于人物的内心表现的用功,而人物的形象自然就立了起来。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小说里的作家宋军和他笔下女主人公宋君的内心世界。一个追求简单生活,一个心地单纯,但骨子里头都善良,慌乱中的意外让他们进行了良知的拷问,努力寻求良心的救赎。

有句话说:幸福是棵树,安全是沃土。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是极为妥帖的。谁会想到,在残夜如刀时分,会有人攀爬高楼?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打破了生活的安全之境,让自己原本趋于安逸的生活,跌入了万劫之中?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连水金的坠楼死亡,完全搅乱了小说中作家宋军的生活,他惶惶不可终日,经历了诸多的心理折磨。邻里的议论声让他心虚,有人的笑声他觉得不怀好意,马主任派他去采访派出所他找理由躲避,去派出所采访时他脚步迟滞、警觉地避开警察,在连水金家门口他浑身非常不自在,在连老太太病房门口如贼张望,老太太扔他香蕉皮后他心生惊愕,在采访安萍时他隐隐感觉冷冷的锋芒刺来和坐立不安,在金小乐道出南词戏粉丝的事后他把卑鄙的自己沉浸在鄙视的目光里等等。从这些不一而足的寻找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作家宋君的心海浮沉,汪洋一片。

宋军笔下小说的女主人公宋君在飞贼坠楼后,自觉“安逸的日子不复存在,惊惶如影相随”,即便“颤声祈祷”了,性格却大变,从此时常感觉到隐形凶手的追杀,也因此失去了让她重新体味生活温暖的爱情,不得不请假闲逛排解自己。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宋军笔下的女主人公宋君在街头偶遇当年彻底改变她生活的宫某后,回忆起了全身心爱她的父亲,以及宫某伤害她父亲和她的点点滴滴,内心仇恨的种子“长出一柄复仇的刀”,她要他付出沉重的代价。她冷静地跟踪、摸清底细,乃至诅咒宫某的女儿也遭受被人侵犯的罪恶,却不自觉地生发出“自己有罪”的疼痛。她站在公道的制高点,委曲求全地设计一场行动,成功诱骗宫某到预定的房间迷倒他,却又连续否定了三个报复计划,陷入一种“不知道这事如何收场”的焦虑、困顿和后悔中。而作家宋军诡异的结尾创造,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善良的女子那种如释重负后的悲伤痛苦的心境。

而在派出所对连水金坠楼身亡的事件定性结案后,作家宋军深深自责,无法向良心交代。于是,他独行于莲花山,想寻仇人报仇,却因时过境迁,无奈只能作罢;当他再踏上莲花山时,因听了静峰长老的讲经,得到了“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样一切”的开解,身心轻松了起来。于是,他耐心、用心对待连老太太,制作梅花形水果哄她,最终得到了老太太“好人”的叫唤。在为她处理便盆后,博得了安萍的好感,顺理成章地推进了自己对安萍的交代,在一束玫瑰花的指引下,步入了一段从自我救赎走向顺其自然的爱情里。

一篇小说,我们不仅可以接受大色块的视觉冲击,也可以捕捉那些若隐若现的细腻,比如潜藏在文本中的伏笔、照应和象征等手法。

如果你过滤这篇小说的物象,也许你会发现两个有意思的东西:红玫瑰、月。

红玫瑰很艳丽,对水金和我充满软玉温香之诱,缔造温暖和透亮的爱情;红玫瑰有毒,勾魂夺魄,金小乐的一句话让一场浪漫的攀爬送花行动与一个盗窃案件不期而遇,而作家宋军的慌乱一击,让玫瑰花散落在水金坠楼死亡现场。其实,作者是否想表达红玫瑰像极了世俗的欲望,找不到平衡点或逾越了分寸,必然坠落呢?

月呢?大都是弯月或残月,作者的笔下它们如刀。两个人坠楼事件的发生、故事情节的推进都在有弯月的夜晚进行。如水金坠楼的晚上,安萍窗前看月有预感,觉得那弯月亮“像一把杀人的刀”;而水金坠楼后,作家宋军在阳台茫然四顾时,“残月如弯刀,向我的喉头逼来”。而在宋军创作的小说《坠楼》中,飞贼坠楼的那个月夜里,女主人公宋君的心里“长出了一柄锋利的刀”;连被打破的美好浪漫的结局,也有“一钩弯月贴在窗前,模样如刀”。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月和月夜,似乎可见其爱月之心,除了形似的美学解读之外,我仍揣度不出他如此作为的指向。

至于伏笔、照应的运用,它们对情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进或打开的作用。比如,小说开头作家宋军的慌乱之举导致水金坠楼,他陷入了黑暗的恐惧之中,这种情绪左右了下文情节的发展,却又在小说的结局以“恐惧蜈蚣般爬上我的脊梁”的状态,不仅打开了小说故事仍在继续的新领域,也给了读者关于“面对与救赎”的思考。又如文中李宏提醒作家宋军关于安萍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与文末她盯着宋军家阳台上的举动形成了点与点的照应。

一篇作品面世,总有不同的眼光扑来。虽然我们有时难免带着显微镜在探察,亦有可能戴有色眼镜去挑剔,对如这篇作品中派出所对水金坠楼现场勘查、遗体检验的态度、事件定性等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存疑,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如我们通过小说人物的自我救赎行动,一步步贴近那些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追求。如果一位作家无法将生命的知行完全融化于作品的解构中,那么他将生活的影子注入作品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关于人的状态的表达样式,亦是一种有质量的表达。

帕慕克說:“你身处何地,世界的中心就是何地,而作家,就是以自己为起点,以文本为舟,然后抵达更辽远更开阔的世界。”

向小说家致敬!

责任编辑陈 健

猜你喜欢

宋军坠楼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建筑工地坠楼案
被保姆欺骗而赠与对方房产,这份公证过的遗嘱能否撤回?
宋军在三川口、平夏城两场战役中的防御战术之比较
Fault Diagnosis Method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ind Power Systems
李后主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