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说靠山吼

2019-11-11乔社斌

牡丹 2019年28期
关键词:吴忠嵩县豫西

乔社斌

嵩县靠山吼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形成于明万历年间。靠山吼萌生之初,并非剧种,仅是一种声腔。初期没有弦乐伴奏,只有马蹄号、战鼓、排鼓、大锣、大镲等。当时嵩域的先宗艺人们利用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选靠山,对应山”,对山吼唱,收取回音效应,取名“靠山吼”。并选用山区响音效果好的果实木,如:枣木、梨木等木棒对敲,作为音节,取名“梆子”。这就是“靠山吼,土山梆”的梆子腔之由来。先前采用马蹄号和大铜器伴奏(嵩县大铜器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别具特色。靠山吼真腔大嗓,音域宽广、嘹亮、粗犷,震撼且具有穿透力。对山一声吼,十里响不绝。在剧目题材上,选择朝代蟒靠戏。以“三国”人物为主题,特别是突出“关公红生戏”形象(注:豫剧其他各门派的“须生”,均可称“红脸”。唯独豫西派“须生”,如:黑胡生、白胡生、马上胡子生等,均不能称“红生”。豫西派指的“红生”,是饰演关公的独有行当)。靠山吼的服饰道具,初年采用真刀真枪,仿制真蟒真靠,形象逼真。靠山吼的戏曲理念,体现忠君报国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靠山吼的问世很快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当时在嵩域盛兴的“圈鼓圈戏”,“唱小曲”“踩高跷”“玩故事”“玩猴戏”“木偶戏”和后来形成的“卷戏”,大都采用靠山吼声腔演唱。例如: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嵩县安岭村木偶戏班,就是兴起于明朝万历年间。该班从初兴之始,就一直采用靠山吼声腔演唱。靠山吼与安岭木偶戏,均被称为嵩县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两朵古老的艺术奇葩,被誉为嵩县文化艺术史上的“并蒂莲、姊妹花”而载入史册、声传省内外。

靠山吼声腔艺术经嘉靖、隆庆五十余年的发展,到万历年间,广为流传,带动了嵩邑及周边的戏艺活动蓬勃兴起。演艺规模和形式由原来的民间演艺献舞,提升到由地方绅士名流率领,官方认可的祭祀、典仪和佛道庙会等大型庆典场所演唱。明万历中后期,嵩邑靠山吼的演艺活动已兴风为俗,不仅本县名班艺人演唱,还有洛阳、南阳、陕州、小汝州、老禹州、宝丰、鲁山等州县的艺人慕名参演交流。嵩戏盛况,已有声传“九州八府”之说。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靠山吼发展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加之清朝初期,官方对明朝遗留下来的戏曲文化限制禁演,一直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嵩戏“靠山吼”才“春风吹又生”。此时期各具特色的新兴剧种传入嵩域,对在嵩域流传多年的靠山吼声腔体系形成冲击性影响。当时民间传有“一清二罗三越调,土山梆吼着瞎胡闹”“清戏文雅罗戏笑,靠山吼还是老一套”。在土生土长的靠山吼声腔面临改革提升的关键时期,周边新兴起的梆子腔“卷戏”传入嵩域。“卷戏”犹如学子寻根问宗一样,回归故里,传入嵩域落户,与古老的靠山吼有同工异曲之妙,一拍即合。“卷戏”没有弦乐伴奏,只有马蹄号和梆子、锣、鼓、镲的硬场打击乐。剧目也是演唱朝代蟒靠大架子戏,都是大腔真嗓的梆子腔。靠山吼和卷戏艺人合作,同台混演,取长补短,既发挥靠山吼的百年传承优势,又吸取了新兴“卷戏”的艺术特色。靠山吼、卷戏融合的梆子腔,在与清、罗戏的比拼中出奇制胜,受到社会民众广泛的喜爱。时有民谣传:“清戏秧腔拉不断,罗戏看着脏又乱,还是梆子戏好看。”

著名戏曲专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提出:“到清代中叶以后,河南农村兴起一种以山歌、民谣为基础的土调,名为河南讴……,由是形成所谓河南梆子。河南梆子初起时,仅在豫西几县的农村中,靠着山磡,随便用木板搭一个台,就可以演唱。因此,当地或名为‘靠山吼。以后,一天天发展,由豫西流传到了豫东,到了清代末年,则已遍及全省。”周贻白先生经考察研究提出的“初起时”,與嵩域靠山吼起源何其一致。

开创“靠山簧”的师祖班是嵩县古路壕的“靠山吼”“卷戏”混合班。该戏班始创于明末清初,一直沿用“靠山吼”声腔。康熙年间最先混演“卷戏”,到乾隆中期已传承数代。有真名实姓记载的是该班开创“靠山簧”的开山班主吴桃娃。开山宗师是江湖艺人牛廷魁,开山戏东是本地绅士、乾隆朝举人于百谦。吴桃娃是嵩邑古路壕人,本土戏曲世家出身。据吴桃娃第五代嫡孙吴庚申提供的可靠资料,吴桃娃出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6)。吴桃娃十多岁登台成名,大半生浪迹江湖,晚年得子。吴桃娃与江湖名艺人牛廷魁结为好友。牛廷魁艺名“白骡子”,自幼习文好戏,聪明过人,12岁登台成名。因在家打抱不平,失手伤人,出走江湖,祖籍不详。他广结戏界名流,精通各门派戏路,善演关公红生戏,对“靠山吼”“卷戏”情有独钟,落脚嵩县古路壕。牛廷魁,吴桃娃在“靠山吼”“卷戏”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经数十年演练、改“靠卷梆子腔”为“靠山簧”剧种。于百谦对新生的“靠山簧”剧种大为钟情,慷慨解囊,资助创办“靠山簧窝子班(科班)”,选拔培训“靠山簧”艺人,并购置戏箱、道具等,创办“嵩县古路壕靠山簧戏班”。于百谦为资助嵩戏“靠山簧”第一代、第二代成名,曾先后卖掉两顷好地。牛廷魁收吴桃娃之子吴忠为徒,倾平生所学传授吴忠成名。吴忠(1813-1859)生于清嘉庆十七年,他10岁登台,15岁成名,19岁其父去世,代父掌班。吴忠率班在九皋山鹤鸣观赛戏,对败了洛阳名班,后被接到洛阳府演戏、传艺,声震豫西。在伊川中溪赛戏对倒南阳府名班,名扬豫南,号称“压塌洛阳、对倒南阳”。后来南阳戏班主以邀请吴忠传艺为名,将吴忠戏班骗到南阳,困而不放。吴班戏东于百谦一怒之下,花了三百两银子,打官司三个月,将吴忠戏班要回。为此,吴忠一气病逝,年仅46岁。至今嵩县仍流传着“伞子唱(贾书林)、圪垱浪(郭圪垱),搁不住吴忠撇一相”的叹惜佳传。吴忠从艺36年的最大贡献是划分出靠山簧的生、旦、净、末、丑行当。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间,嵩县靠调从“靠山吼”“靠卷梆”“靠山簧”到“豫西梆子”这四个历史阶段,有四个名称。本土人们为了统一上口,就有了“豫西老靠调”或简称“靠调”的叫法。

嵩县靠门第三代大师贾书林是当之无愧的“豫西第一红生”,他所创办的嵩县靠调科班、戏班和应邀在洛阳举办的科班,所培养的高徒,大都成名一方。其在嵩县及豫西各地几十个靠调戏班中,带班传艺所传教的门徒弟子们,已是花开朵朵,桃李满嵩洛。

日军侵华,为嵩域靠山簧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4年秋日军侵占嵩县时,嵩戏靠门第四代名净,人称“活张飞”的田玉川,被日寇残杀在嵩县蛮峪岭。同年迫于日寇入侵之压力,誉满中州的嵩县西关同庆班人去班散。

嵩域靠门第四代名师段遂兴离开同庆班之后,先后在嵩县及周边几十个靠调戏班带班传艺,收徒传教。其后半生的数十年间,培养的靠调艺人达300余人之多,成为嵩域靠调史上杰出的一代名师。其高徒乔文朝(1913-1979)先后活动在新安、渑池、宜阳等地,大有名望,并在嵩东南庄、饭坡、田湖、九店、黄庄一带十多个靠调戏班,传带出靠调艺人百人之多。段遂兴20世纪40年代落脚嵩县城关青山屯村和饭坡南庄等地,得意弟子有:青山屯马国贞、南庄罗堂、马生、张丙午、郭豹子等几十名靠调名家。“万人迷”韩佳旦在闫庄教出了曹天社、周青娃、张运等杰出弟子,在德亭教出王让等一班名徒。原籍洛宁成名于嵩的赵小旦,在嵩县大章、旧县教出了两个靠调名班,培养了张子峰、龚怀娃等几十名靠调名艺人。第四代名旦段喜娥及其五弟段西忠在栾川和西峡各地,先后在潭头、秋扒、白土、陶湾、庙子、合峪兴办靠调班社,培养靠调艺人百余名。段西忠后来落脚栾川陶湾,带出的靠调戏班至今仍在传承、活动、演出。段喜娥之高徒袁福舟带其栾川高徒贾福正,同豫西靠门东路腔名家王二顺,在临汝、汝阳一带同班卖艺数年,名气非常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旧社会被视为“下九流”,死后不准入老坟的戏曲艺人们获得新生,成为新中国戏曲文化的主人。嵩域及周边的靠山簧老艺人们,大都成为新中国戏曲文化事业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1951年嵩县人民政府决定:从田湖乡政府将原本嵩戏靠门第五代名艺人曹天社调入县文化馆,筹办嵩县第一个公有制剧团——“嵩县和平豫剧团”。曹天社的开山老师、闫庄火神班大戏东、嵩戏靠门第四代名艺人程继舟,将闫庄火神班的一整套戏箱、道具无偿捐献给嵩县和平豫剧团做铺垫。又从全县各靠调戏班选调七十余名靠调艺人,组成清一色的靠山簧班底剧团。1953年嵩县和平剧团更名嵩县豫剧团,曹天社担任首任指导员兼导演。1954年又从新安请回原籍嵩县桥北靠调艺人王五常及其继女王仙娥、王晓娥一家。同年又从伊川县请来靠调“名奸生”杨太云,从登封请来东路靠调须生李玉顺,武须生齐君。由王五常任首任团长。老艺人程继舟1960年去世之际,还拉着曹天社的手叮嘱说:“一定要办好剧团,要把老靠调传下去,传好!”1956年县委、县政府从县一中选调得力文化干部王振夏到县豫剧团任团长。王振夏从1956年至1965年担任十年团长,为办好剧团倾尽了全力。在他的领导下,改变了老一代艺人从旧社会带来的一些陋习,使之成为新中国的新艺人。他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保护和发挥了曹天社、贾福正、杨太云、齐君等一大批靠调老艺人的艺术特长,培养了王晓娥、石玉珍等一批新型的优秀名角。他还多次组织参加洛阳地区的戏曲调演活动,连连获奖,并选送业务骨干赴河南省戏校深造。王振夏先生任团长的十年,是嵩县豫剧团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保持嵩戏靠调顽强延续发展的十年。

1996年以来,笔者作为嵩县靠山簧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会同师叔曹天社、弦乐名家崔长寿、板胡名家张铁犁、社会名人张金保等六十余人创办“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继而创办“豫西靠山簧嵩县研究学会”。笔者二十余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靠学”,积极组织或参与全县性会演、文化广场活动、庆典慰问,组织“伊水之声”戏曲擂台赛,参与“嵩州梨园”擂台赛。数年来演出千余场次,大都演唱“靠山簧”节目,使靠山簧艺术又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嵩县靠山簧被嵩县人民政府、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项目,笔者被公布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山簧代表性传承人”,古老的艺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   杨   枥

猜你喜欢

吴忠嵩县豫西
铭记审计历史?讲好审计故事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ir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under different square wave pulse polarities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嵩县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嵩县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豫西“三软”煤层支护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