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2019-11-11施祺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2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

施祺方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从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竞赛平台和外部支持体系层面提出具体优化路径,完善创业教育的构成要素、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03-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更要立足现实和长远,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的动能,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协同,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优化完善创业教育的构成要素、内外作用和机制体制,实现产业、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效互动和反哺,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有力支撑充分就业,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高校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催生了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这一概念。它借鉴了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理论,立足研究创业教育的概念内容、构成要素、内外作用和机制体制等问题,为研究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海外典型高校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开放性[1],特别提出要借助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协同师资、课程、政策、资金和中介组织,实现产业、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效互动,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本文探讨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主要指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组成元素,主要涉及模式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竞赛实践平台和外部支持体系。

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认定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10年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见出台,2012年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发布,高校创业教育逐步推进。2015年起,每年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成为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新力量”,贡献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新模式”。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2]。2019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圈。

二、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对策路径

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直以来区域创新创业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一直处在全国前列。但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民就业创业深入推进的角度看,从构建基于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看,要持续做好四个“优化”。

1.优化教育模式,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国内高校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主导型创业教育、实践意识和技能提升型创业教育、综合型创业教育。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启动后,将更加关注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养的提高,着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开阔视野。对于浙江省高校来说,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新业态、新动能,把握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化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为形成特色化创业教育打下专业基础,实现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智能系统集成设计、研发应用等能力,辅之以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将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

2.优化师资队伍,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相互推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提出:改变工科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现状,只有靠“产业高手进入校园课堂,学生走入产业真刀真枪”。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创业教育涵盖商科、工程、人文、设计等,是个知识交叉、学科交叉的大系统。一是组建教学团队,面向校外企业、行业精英,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的专业教学和创业教学教师,组建不同知识结构的复合型联合教学团队。二是强化师资培训,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创业教育定位,聘请校外企业家、年轻创客、知名专家定期培训授课教师[3],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创业教育最新发展情况,保持教学内容常新。学校培训全球职业规划师、KAB创业教育讲师、SYB创业教育讲师、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师、省级创业导师、创业咨询师。三是组建创业导师库,按照“创新导师+创业导师”相结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一定人数的校级创业导师库、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库。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评聘基本条件。出台教师离岗创业支持办法,鼓励支持教师以成果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3.优化竞赛平台,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相互促进。聚焦专业技术、商业经营、财务等一线核心创业知识,始终把握增强学生创业实力,提高学生职业生存与长期发展能力的方向,确保创业人才培养标准契合度,增强人才创业能力。实施“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创业项目”的培養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实践平台。积极构建“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三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创新创业竞赛”四大平台,开展以“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创业竞赛。特别是2015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将理论学习与模拟演练结合。

4.优化外部支持体系,高校内部和外部良性互动。这是高校与政府、市场之间协同创新的过程,关键在于如何保障高校、政府和市场力量各司其职,独立发挥原有作用,又互相配合[4]。政策保障层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行业间、部门间如何进一步协同联动,也是需要推动的重点。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对于投身创业实践、经营实体的创业大学生是一个利好消息,需要坚持和继续优化完善。创业基金设立层面,积极争取风投基金、扶持资金等社会资源支持,合理利用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不同年龄层次的校友资源,在高校设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有效运转,也是一个有益实践,浙江创业“新四军”之一的浙大系即是明证:浙江大学毕业后创业的校友较多,凭借其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创新指数、市场潜力等,创业前景比较可观,加之浙大很多校友也是投资人,浙大系创业者可谓风起云涌。创业文化层面,坚持创业教育的知识创新取向,营造敢于创新的气氛,创造多学科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形式灵活多样的项目组[3]。发挥新媒体在社会舆论和学校内部宣传方面的作用,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讲创业、要创业、能创业”的文化氛围,让创业种子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7):1044-1051.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Z].2018.

[3]董旖旎,徐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42-46.

[4]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创新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