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学语文教学更有深度

2019-11-11郝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壶口瀑布深度文本

郝娟

在近期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备课、展示,专家的评课、指导,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语文教学深度的理解。那么,怎样立足于课堂,让中学语文教学更有深度呢?

精心设置有深度的问题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三讲三不讲”,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讲,但对于教的内容,教师设置的问题就必须要有适当的深度。这个所谓的深度,其实是指问题的价值,也就是说一定要设置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马红芳老师明确指导我们:“课堂时间是宝贵的,课堂时间是让学生进行思考、展示、讨论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要明白事理,提升修养。”所以,教师一定要坚守“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这个原则。

比如在教授《壶口瀑布》这篇文章时,大多数教师把授课的重点确定在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期的特点以及定点观景的写景方法上,其实,这些知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在预习课上即可完成了。教师往往忽略了游记的第三个要素——所感。本文表现出的感想与思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深度,它超越了个人对景物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民族情怀,并且还有一定的哲理性。因此,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一、从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黄河水美在哪里?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想象?二、回顾有关黄河的诗词、歌曲,联系我国的近现代史,说一说黄河水是怎样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三、这篇游记给你带来了哪些生活启迪呢?这样一步步让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结合起来,慢慢地与作者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在反复的朗读与思考中领悟到文本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实现深度阅读。

教师和学生要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起走向有价值的问题,探讨知识,感悟人生,而不是在浅显的积累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体悟

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学习课文还是进行写作,它的终极目标都是一个“情”字,是阅读者对情的感受和延伸,更是对生活的一种体悟。所以,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最终都必须指向情感目标:热爱生活,崇尚科学,家国情怀等。否则,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单元预习课除了把字词障碍解决完,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有粗浅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下一步师生共同深入学习确立个性化的目标。

教读引领课,无论从哪个语用点入手,最终都要落脚于“人文”(即情感目标)这个点上。比如在教《北冥有鱼》这篇文章时,如果仅仅把目标定在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体会大鹏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雄奇的想象这些方面,深度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领会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大鹏”这一形象对中国文化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从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受到人生启迪。

真正发挥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

邓州市教研室主任赵红俊认为,对于课堂上的阅读,我们既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阅读策略的构建,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深度。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一个人读书,不仅要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内在的情绪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领悟到生活的哲理。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阅读,或者说走向深度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其次,结合作品的背景资料、作者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知识。最后,结合生活经历和当今的社会现状,引领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读书的目的就是提升修养、指导生活。当然,要达到这个深度,还必须有教师的精准点拨和恰當引导。课堂上,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可评论、可引导、可发问,让独特的情感体验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内心,而不是用简单的指令表达。

所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内的大量阅读,绝不仅仅是量的问题,更是阅读深度的问题。所谓的大量阅读可以纵向理解为阅读的数量之多,更可以横向理解为阅读过程中情感体验之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思考带来成长,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路途中,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共同期待着更美好的景色!

(本栏责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壶口瀑布深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壶口瀑布的美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想去壶口瀑布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