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初探

2019-11-11袁其玲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12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课题“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编号:YB201828)

摘 要:本论文针对当前国家和政策背景下最核心的康养旅游产业的养老问题和多产业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展开讨论,主要涉及旅游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康养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康养旅游人才的短缺、提高康养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实践性强的新时代康养旅游复合型人才。希冀通过研究,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特色的针对性意见,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层次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旅游需求侧;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出现了养老难、城市化导致的亚健康等问题,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越来越关注高品质的康养旅游。从2013年开始,国家陆续出现关于康养旅游的各类政策和意见,不仅规范了市场,从而也推动了康养旅游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省市出台了众多关于康养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康养旅游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康养旅游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康养旅游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有利于促进旅游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实现新主导旅游业态模式的融合创新。将通过人才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人才产业政策,促进增加康养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和团队,推动中高端康养产品开发和优化旅游人才结构,推动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由低水平向高质量发展。

一、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建设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的有利背景

首先,在广东省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强校战略的指引下,学院高职教育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广东省旅游协会副会长陈南江在2018年广东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上提到广东旅游的发展方向是康养旅游。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国际性旅游目的地的升级换代,提出未来发展新方向是康养旅游,发挥康养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互补和联动功能。如服务水准、气候、温泉、森林、南药、岭南文化、饮食文化和医疗机构等。

省政府、省教育厅领导对康养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建设非常重视。现在,又把康养旅游作为创新业态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其次,旅游、会展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学科群,不仅有较扎实的理论资源基础,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实践和学生应对改革时代的能力都有更为紧迫的需求。因此,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已经不是单纯的订单班、校中厂等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通过专业联动、企业辐射、行业跨度和市场聚焦才可以做到。

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已有的前期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珠海长隆、广州华义国旅、广州梦旅国旅等1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并定期举行社会服务项目,受众群体达到前人规模,学生受益人数达到108人以上,每年取得过万,几万不等。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形成了中旅订单班、洲际英才学院、梦旅订单班、希尔顿培养学院、驻企工作站和省级旅游管理学徒制班试点项目等,旅游管理专业智慧旅游协同育人平台前期已建设成功。从专业建设和发展角度来看,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的条件已經基本成熟。

学院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建设侧重研究康养旅游对人才层次与素养的需求模式。康养旅游是在现代社会产业融合发展中产生的,是“旅游+健康+养生”的集合体,这就决定了康养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和复合型的。既需要高层次的理论研究、景点规划、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人才,也需要一线技能服务型人才。如 既需要医药、康复、护理人才,也需要文化、旅游人才; 既需要单一技能专业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康养旅游人才需求从层次上涵盖了从研究生、本科到高职高专和中职,从专业上涵盖了旅游院校、医学院校、林业院校和体育院校等。那学院的优势在于地理优势位于从化,具有乡村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阳、康养地产、乡村农家乐康养和休闲体育康养等基础和条件。

(一)“互联网+多方”育人平台

加快学院互联网全校融合创新发展,在政府大力主导、行业协会沟通指导、企业参与的“一主多方”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初步搭建系统开放、资源汇集、机制健全、互惠双赢的互联网平台,形成校企共建办学、校企联盟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校企协同的合作办学格局,初步解决了高职院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1.校企共建平台

学院与珠海长隆集团、东青旅、广州华义国旅、广州梦旅国旅、家耕园、洲际集团、东辉国旅、康城国旅等10多家校企合作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定期聘请企业骨干来校上课、并指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2.校企联合办学

学院与希尔顿集团合作成立希尔顿培养学院,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订单一体化培养。

3.订单班合作

与广州市梦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珠海长隆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成立了“梦旅订单班”“珠海长隆班”等订单班,实施订单合作办学。

4.现代学徒制

与珠海长隆集团企业合作,在2017年申请2018年第二批学徒制试点工作项目获批,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培养特色旅游人才。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传统型转型升级

与广州华义国旅、叮吧旅行社等多家企业合作,在校内成立生产性实训室,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及从业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校企共赢”的升华,全面提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快速、成批打造具有优秀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真正实现开展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特别是引入从化康养旅游项目——从化地方温泉疗养和本草研学,实现康养旅游人才零的突破和腾飞。

三、高职康养旅游课程构建的具体做法

(一)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建设中国高职康养旅游课程内容和项目

以旅游产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一部分康养课程,解决康养旅游技能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错位的问题。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框架下,依托“互联网+多方主体”的协同育人平台,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为逻辑起点,选取企业康养旅游的真实产品和典型项目进行教学项目转化,构建组合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多元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平台监控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手段单一,通过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学院实施康养旅游人才培养,对旅游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过程、学生管理、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控与终结评价;联合行业企业和学生就业单位,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教学标准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标准,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师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对学院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生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和对学校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反馈。通过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监控与评价。

(三)建设康养旅游师资队伍和实践条件保障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通过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学院通过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工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模式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生产标准建设,同时通过在企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等方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建设现代学徒制训练中心

通过与珠海长隆集团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建成现代学徒制训练中心,并以此为基干,使旅游管理分散的康养旅游资源集中利用与共享成为现实,通过与企业优良畅通的双向信息交流,力争在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达到最大量和质的突破,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通过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的建设,首先发挥利用了校企社会服务项目。不但可以将已有的、相当丰富的资源充分揭示和利用起来,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向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和经济保障,从而在整体上大大超过目前所能达到的经济和教学成效的保障水准。其次加速专业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将深化专业旅游数字和数据改革。在市场整体化建设的推动下,旅游专业建设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履行教育职能和职业职能这两个方面都会有长足的进步。这将大大地有助于旅游强国和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学院旅游管理教育现代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进程。再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环境。专业建设和发展将大力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在这样的场所中,将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改善高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环境。最后促进学科的建设。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优化学院的教育资源配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总之,通过基于旅游需求侧背景下的中国高职康养旅游协同育人平台模式的建设,将大大推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现代化进程。与企业共建共享和借助网络信息化,为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对学院康养旅游人才培养发挥出显著的社会外部影响。

参考文献:

[1]何莽.基于需求导向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

[2]任宣羽.康养旅游:内涵解析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6,(11).

作者简介:

袁其玲(1985-),女,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届硕士研究生,广州城建職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