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2019-11-09李斌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李斌

摘要: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技能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业经济发展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文章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林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集体林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森林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基础,森林给人类提供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成为现代社会绿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林业的发展建设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加强林业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肩负着森林培育(营造)、经营、抚育、改造、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等工作,旨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扩大森林资源面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高素质高水平的林业技术人员,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林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林业科技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绿化的主力军,植被增加量,更是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其中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林改有力地促进了造林育林护林,有力地推进了全国造林绿化,实现了增绿增质,促进了森林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更赋予了林业发展的新使命——绿色发展,我国林业的发展再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林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科技兴林的战略已经打响,然而,目前我国林业的發展仍然还不够完善,个别地区管理方法比较陈旧,经营手段比较落后,林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近几年来国家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因木材停产或大幅度减产,使大批伐木工人、木材加工工人和木材检验员等一些职业的技术上人员成为富余人员;同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导致有些领域的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另外,由于林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比如较低的社会地位,艰苦工作环境,长期艰苦的外业作业,较低的工资待遇也导致了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建设如何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成为了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进入了科技兴林新阶段,这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在科技兴林战略的背景下,原有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模式,林业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实行科技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开发适应地区特色、又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模式。

一、继续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

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继续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集体林地由“我们的”变成“我的”,农民由“要我造林”变成“我要造林”,广大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的可喜现象。仅2016年,全国完成造林1.02亿亩,完成森林抚育1.26亿亩。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集体林地面积27.37亿亩。虽然原有的许多林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但森林消防员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两种职业依然被保留。今后,应积极引导高校培养森林保护、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这样既保护了现有的森林资源,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着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强技能人才培训

森林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独特的游览价值,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打好生态牌,念好山水经,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这既是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也是推动森林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几个重点森工集团下属的一些林区现在已经开发很多著名的旅游景区,如大海林中国雪乡、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山河屯凤凰山、柴河小九寨、伊春林都等已成为国内知名旅游景区。森林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能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交通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带动餐饮、娱乐、交通、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加强森林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农家乐”、森林人家旅馆等旅游设施,能有效吸纳城乡劳动力和林业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加强森林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既能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能带动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依靠科学发展种植养殖业,增加人才的科技含量

林业行业有着很长的种植业生产历史,以龙江森工为例,粮食、菜、豆,人参、黑木耳等各种种植业已成为林区多种经营的支柱产业,本着以地养人,以农促林的精神,既安置了林区闲置人员,又增加了职工收入,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天然林资源,又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应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林下经济,种植技术等培训,增加技能人才的科技含量。抓住集体林权改革这个契机,在原有的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种植养殖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的栽培,开展各种坚果、浆果类的种植,加强花卉苗圃基地建设,把林业的种植养殖业继续做大做强。

四、人才建设为先导,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林业应不仅承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应立足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具有林业自身特色的副产品种类繁多,比如蘑菇、木耳、猴头、蓝莓、榛子、松子、蓝莓、蜂蜜等绿色产品很受群众欢迎,但这些林副产品一般在当地零散销售,销售渠道不广,而且价格不高,应当培养林产品加工专业人才,引进科学加工技术,开发具有林区特色、适销对路的系列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林产品的经济效益。例如现在的森工松茸、黑蜂蜜现在就已经出口并得到很高的评价。

另外,当今有机食品有着巨大潜在的市场,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林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各类山特产品,以其“源于自然,取于自然”,返璞归真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林区已成为一块难觅的净土,是开发有机食品的重点区域,是真正拥有绿色的地方。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体现技能人才的真正价值。

五、传承匠人精神,挖掘林区手工艺制作和推广

现如今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今林区的根雕、木雕、竹藤制品、盆景制作等方面的艺术既是一种精神投入,又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我们要大力弘扬匠人精神,把工艺品发展成为一项产业,既可以提高林区人民的文化品位,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我们要培养这样的手工艺者,应该开发并传承这一产业,让我们的手艺在林区扎根并发展壮大。

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应创新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实际和现代化林业发展需求相对接。加强具有林业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立足于服務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各林业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本着依托林业,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减并,在巩固完善传统专业的同时,积极开设符合林业从资源利用向生态保护转型和社会所需的新专业。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大力倡导与企业共同进行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全力打造林业品牌专业。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特点,完善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职业技能考试制度,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作为终极目标考核标准、推行教考分离。试行学年学分制。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立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总之,我们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探索符合现代林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专业力量,为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