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疑初探

2019-11-08张庆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学生

张庆平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激疑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而行之有效的激疑,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疑;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6-001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生经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书籍文稿,宜如何下手,乃能知其义,能通知其要。”因此,课堂中的激疑,不仅要使学生“通其义”“得其要”,而且要指点学生掌握下手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激疑方式

1. 创设情境,引起思索——置疑式。新授前,出示一组与例题同类型的习题,并立即说出答案。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前,教师出示两个加数的和是整十、或整百与一个数相乘的习题,很快说出答案,并要求学生计算验证,再要求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因数教师立即回答。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不知道教师正确说出答案的原因,心中产生了寻根求源的欲望。教师马上激疑:“你们认为老师算得快吗?”“你们想学吗?”“你们想探索这种算法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听了这几个问题后纷纷猜想,悬念顿生。好奇心驱使学生产生了探索新知的需求。

2. 先分后合,连贯激疑——牵引式。复合应用题的解答,往往使学生棘手,教师头疼,学生经常因为找不到数量关系而导致解答失败。如果运用先分后合的方法组织激疑,往往会事半功倍。如教学三步解答的复合问题,可根据题目的难度,将之拆分为三道一步解答的问题,在学生解答后进行合并,教师可趁机激疑:“这道习题与前三题相比,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你能根据前三道习题的解答很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有了前面解题的经验,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学生怎样找出数量关系,怎样根据问题找出文字数量关系式,时间长了,列综合算式解决多步应用题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利用题组,总结规律——逻辑式。按照内容的安排,层层设问,环环相扣。让问题与习题之间构成某种联系,在激疑中让学生寻找规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教师先板书一组习题,让学生进行口算:8÷4=  ,80÷40=,800÷400=  ,8000÷4000=  ,教师在学生说出答案后随手板书,随之激疑。教师在学生口述出规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一性质。

4. 运用旧知,搭桥铺路——迁移式。教师在激疑时,一方面要抓住學生已掌握的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设法架起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减少坡度,降低难度,促使知识的正迁移。

二、课堂激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激疑要抓往最佳时机

(1)在新旧知之衔接处,这时学生对新知识已有初步的认识,但不知怎样更好地理解、掌握。(2)在形成概念知识的关键处,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经运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但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公式与长、宽之间积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想想、算算、用结果去验证长方形公式与其长、宽积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公式推导的严谨性。(3)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处,一些学生抽象能力差,对概念、法则、公式似懂非懂,这时的教师激疑要针对学生的疑难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动脑,多想想为什么。(4)在加深理解处。

2. 激疑要做到适度

所谓适度,一是激疑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否则学生产生答之没劲,或答不出来的现象,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二是激疑不能超越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稍加思考即能回答的。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将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引进“最近发展区”。

3. 激疑要注意适量

一节课,问题不能设计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如果教师进行“满堂灌”,就会淹没重点、难点,学生会感到厌倦、疲劳,影响激疑特有的功能。当然,问题少了,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会产生“只知皮毛、不知精髓”的现象。激疑固然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提高学习效率,但设计时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问的总量,二是提问的频率。

4. 激疑要面向全体

激疑的覆盖面要宽,不能只集中于几个学生而“冷淡”大多数学生。如果每次激疑只是几个“点”,而忽略了“面”,积极考虑的可能只是那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会消极等待,不仅会有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甚至会伤害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诚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的激疑要做到因人而宜,做到区别对待,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根据不同的问题去提问不同的学生。

三、激疑与评价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1. 注重激励性。我们教育的对象不是一部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上,还表现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上。对于教师的激疑,肯定会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必须削弱评价的甄别功能,增强其诊断和促进功能,消除学生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

2. 评价要打破“一言堂”,不能教师一人说了算,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这种主体评价的单一模式。对于学生回答的结果,教师尽可能暂不作评价,可以让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指名评价、集体评价,呈现出评价的多元性。

3. 评价要体现全面性。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评价的依据不能只局限于结果,应主要放在学生是否已真正理解掌握了知识,纵向比较上有哪些进步,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在哪些地方还有发展潜能上。激疑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以定性的方式用口语描述,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受到激励和鼓舞。

总之,激疑要讲究方法,要具有趣味性。讲究灵活性,设法利用数学知识广泛和适用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去启迪学生灵活思考,严密推理,精确计算。设法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探究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小学 231500)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