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2019-11-08王科

求知导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美育语文教学

摘 要:美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让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高尚情怀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策略,以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66-02

引    言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高尚人文情怀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使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鉴于此,语文教师应让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

一、以美好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是先行者、引导者,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多方面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一名美的爱好者,更应该是一名美的体现者[1]。

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交流过程,它不仅有着知识信息的交流,而且有着情感信息的交流。当教师站在讲台时,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穿着得体、表情自然、语言标准、情绪饱满、板书工整、字体规范……教师应用美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使他们全身心地陶醉在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中,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展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

二、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美的艺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配合在一起形成的“交响乐”。而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自然、更贴切、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用教师的“教”来吸引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来促进教师的“教”,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1.巧设教学导语,让学生品味美

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最佳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夔州,长江边,秋风萧瑟,江水滚滚,万木凋零,孤鸟盘旋,空谷哀猿。这时,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漂泊,再加上知交零落,为了排遣浓云一样压在心头的郁闷,正值重阳节前后,他独自登台,吟咏抒怀,他就是杜甫,他所吟咏的就是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下面就让我们欣赏杜甫的《登高》,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导语设计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诗歌的兴趣中。所以,教师巧设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让学生品味美。

2.甄选教学手段,让学生品味美

在语文的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宜地播放美妙绝伦的图画、娓娓动听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影片,将会对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大有裨益。例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循环播放费玉清演唱的歌曲《几多愁》,让学生一开始就沉浸在《几多愁》的旋律之中。在悲恻的氛围中,教师用哀婉的声音反复吟诵几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用教师深入剖析,学生就能从音乐和诵读中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那郁积于心的悲情了。所以,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品味美。

3.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美

朱自清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佳作,如何以感情、趣味、美感引导学生,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教师要用“美”去读课文,用“美”去画课文,用“美”去讲解课文,渲染一个充满美感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被营造的“美”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朗读、赏析、品味,“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感受、想象、体验,“循路”“入境”,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带着美的感受欣赏作者描绘的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硕果五幅美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起他们对故都的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所以,教师营造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品味美。

4.分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味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创设联想意境,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对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讲解要重点把握一个“秋”字。这个字有三层意思,既指诗人望着自然之秋,又指诗人身处个人之秋,更指诗人忧虑国家之秋,可谓是”一石三鸟”之效。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抓住这个字眼,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即诗人是借萧瑟肃杀的秋景抒发自己的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叹。所以说,抓住重点词句,能引导学生体味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情感。

三、在写作训练中启发学生思考美

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具有密切的联系,高中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把自己喜怒哀乐通过写作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强化他们的审美情感。

1.在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中启发学生思考美

例如,在教学完《飞向太空的航程》以后,教师可以讓学生尝试着给科学家写封信,谈谈自己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认识及体会;在教学完《纪念刘和珍君》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谈谈为祖国奉献自我的精神;教学完游记散文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参加过的旅游活动,在写作中通过描述所观、所闻、所感反映壮丽秀美的祖国山河,表现党的十九大以来祖国的崭新面貌。

2.在课外语文活动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思考美

语文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学社团、研学旅行、参观访问、慰问演出等。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外地研学旅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次出游写篇感悟类的作文,使学生在与平常校内不同的生活中拓宽视野,提升认知,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实现“游中有所获,行中有所思”,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考美的教育。

四、在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目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树立美的道德情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例如,当学校开展“知我家乡,爱我祖国”的实践活动时,语文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走遍家乡的大街小巷,拍摄图片,录制视频,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演变,并比照家乡的历史,感悟家乡的人文地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给人们怎样的认识。通过实践,学生在感受到家乡美的变化的同时,也立志将来为家乡的建设、祖国的发展创造美。这样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趣。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爱他人,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美。

结    语

综上所述,美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让美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科(1983.7—),女,辽宁盖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美育语文教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美育教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