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半岛雷剧的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

2019-11-07卜春凯郑晓烨王康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卜春凯 郑晓烨 王康勇

内容摘要:子曰:“以政道之,以刑齐之,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文化对人的教化陶冶作用之大可见一般。雷剧孵化于雷州半岛,源于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中,经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到剧种成熟形成历时300多年,是雷州半岛地区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雷州半岛地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雷剧面临着多种艺术形式的挑战;而年轻的一代了解雷剧的越来越少,而能耐住寂寞,潜心去了解、学习、继承的更少,雷剧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雷剧剧团的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有些年轻人难得一次观看雷剧,而剧团的表演水平太差,便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多好的宣传都比不上一次直观的印象。研析雷剧的发展现状问题,并试图提出策略建议,促进雷剧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雷剧 传承发展 策略路径 价值探析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社会运行的两条发展主线。长期以来由于国情等种种原因,我们过于注重于物质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领域成就远远低于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补足文化发展迟滞的短板是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必要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戏剧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反映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数千年以来伦理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情感的载体。而雷剧——诞生并成长于祖国南端的雷州半岛的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是广东四大剧种之一;“雷州半岛流传的雷州话民歌、戏剧、曲艺形式大部分发源于当地的民间歌谣,雷州歌谣在协声押韵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曼声歌唱的韵律,随着歌者对于音高变化对比及情感表达深入的追求,雷州歌谣约于赵宋之时形成了基本的歌唱雏形,由念诵为主的歌谣发展成为唱诵结合的歌谣腔。”[1]

国内关于雷剧的研究主要有:陈志坚负责编写的《雷剧》,这本书只是对雷剧进行了一般性扫盲性的概述,侧重让人们认识雷剧,主要起到了宣传作用。因此在雷剧的研究方面有所不足。宋锐、陈湘、詹南生合编《雷剧志》,书中使用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并且收录了一些雷剧剧目、唱腔片段、演出场所、舞台装饰、人物妆容以及演出剧照等等,对研究雷剧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雷剧的发展源流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雷剧自然和其他剧种一样,也不例外。雷州半岛雷剧植根于雷州半岛当地的特色文化。“雷州话”是雷剧产生的语言文化土壤,雷剧以“雷州话”为舞台语言形式,配以音乐吟唱,这是雷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雷剧产生于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之中,雷州半岛传统民间风俗事物景象纷繁多样,人伦礼教、婚丧嫁娶、民间节日伴生的祭祀活动文化形式、民间文化信仰通过雷歌、姑娘歌、雷剧等形式呈现,间接催生了雷剧的发展成熟。

“雷州歌是从民间谚语、歌谣发展而来的,据《海康县续志》记载:“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雷州学教谕李仲光撰写的《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之句。记载了当时雷州歌谣的史实,在当地群众生活中的娱乐、集庆体息等场合传唱。”[2]从这段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雷剧的前身——民间歌谣传唱于民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场所,被人们用以传唱娱乐,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可以看出雷州民歌謠的传播范围之广,上至地方官员,下至人民百姓,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为雷剧的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故雷歌谣能进入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歌者眼里,并由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歌者进行改造完善,发展传承,并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雷剧。

二.雷剧的继承发展现状

雷剧是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剧种。雷剧拥有400万观众,其中雷州市就占了300万。可见雷剧在雷州半岛广泛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在老一辈人眼里,雷剧就是不可缺少的东西。然而,雷剧在今日的发展传承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传承人青黄不接

“作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林奋和曾健,1955年出生的林奋已六旬有余,1957年出生的曾健也逾六旬。”[3]由此可见雷剧传承代表人的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都年事已高。同时,下一代传承人的培育也十分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消费产品增多,文化形式多样化,学习雷剧需要时间长、初期投入成本较高、经济收入较低种种因素导致年轻一代对雷剧的兴趣越来越低,肯静下心来专心学习雷剧的年轻人少而又少,故老一辈传承人寻找接班人也十分艰难。传承方式也是导致传承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雷剧传承主要在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缺少正规的科班教育;且部分老一辈人由于观念原因,甚至在技术传承上还有所保留。这种传承方式效率低、不够系统科学,不利于传承的扩大。

(二)演出的剧团水平参差不齐,交流互动较缺乏

剧团是推动戏剧传承发展的载体,剧团因演出而维持经营,戏剧因剧团的演出而扩大宣传影响力,在演出中对剧本的改造和演出时对戏剧的不经意的延伸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雷剧的传承发展。“据资料调查不完全统计,雷州地区有专业和业余各类雷剧团近 300个,其中正规剧团100余个,业余剧团50余个,还有40多个“爆肚戏”团只在春班旺季演出”[4]剧团数量如此之多,良莠不齐,且各剧团的规模大小也不同,人员演出水平有高有低,演出装备新旧各异,再加上现有演出市场较局限于雷州半岛,市场有限,剧团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因此通体协力的交流合作就显得更加缺失。

(三)雷剧本身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中国文化市场枝繁叶茂,文化形式多样。而雷剧在纷繁的文化市场的竞争以及“快餐式”文化消费潮流下处于劣势,逐渐走下坡路,深究其原因还是雷剧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枯燥、声韵唱词单一,台词晦涩难懂,服装装饰粗糙,故事情节不精细、缺乏新意、不够严谨,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剧作本。雷剧吟唱主要是借用雷州半岛地区的地方方言“雷州话”,这既是雷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又是雷剧发展壮大的硬伤。因此,雷剧想“走出去”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去探讨、改革;所以雷剧暂时只能在雷州半岛这个地方发展生存,这决定于它本身的局限。

三.解决雷剧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

(一)高校对点提供支持

雷剧是雷州半岛地区的特色戏剧,是半岛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反映,更是璀璨中华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雷剧缺少正规的培训机构和专业系统的理论支持,雷剧演员和剧团在演出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便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正拥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资源,所以高校可以设立对点项目,与剧团、演员表、剧作者协力合作,为戏剧演员提供正规系统地培训、为雷剧传承发展提出建议、为剧本创新提供文化知识支持、为完善雷剧市场秩序提供理论保障。

(二)政府要坚决履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职能,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整改措施,用有形的手去不断规范好雷剧演出的市场秩序。成立由德高望重的雷剧学者组成的部门,对雷剧剧团进行审核筛选,提高剧团的审核标准,完善雷剧市场准入规则,平衡雷剧剧团演出价格和演员薪金。除此之外,政府要坚决履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职能,在充分尊重戏剧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下,制定相关政策,为雷剧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对传承人要加以物质精神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雷剧传承发展中去。这样,才能提高雷剧的质量和艺术水平,雷剧传承发展的道路才能免于过多的曲折。

(三)加强雷剧创作改革,与时俱进

雷剧传承发展了300多年,在雷州半岛广泛流传,是广东四大剧种之一,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与京剧、粤剧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究其根本还是雷剧缺少大刀阔斧的改革。社会在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变革的脚步,在多彩缤纷的文化市场中自然吸引不了年青人的眼光。不能使年轻观众对雷剧感兴趣,这是雷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因此雷剧要吸取其他剧种的改革经验,革新剧作中陈旧的内容,改变雷剧枯燥的表演形式,提高雷剧的艺术水平和情感价值。从音乐唱腔、语言台词、舞台装饰、演员服饰、剧本创作等方面,加大革新力度。这样才能解决雷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四)提高创作者和表演者水平,加强雷剧人才的培育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雷剧曾面临传承危机,由于创新乏力,市场不振等因素,本土文艺界对雷剧研究不深,指导无力,导致雷剧的理论家底单薄。”[5]人才是第一資源,雷剧的传承、发展、改革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育需要政府牵头,社会力量支持。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充分调配利用雷剧骨干人才资源,以人才生人才,号召社会力量,组织雷剧创作者、剧团、演员培训班、进修班,为创作者、演员提供正规的教育,为剧团提供科学的先进的剧团管理运营理念。而老一辈传承人也要充当好伯乐的角色,发掘好的雷剧苗子,为保证雷剧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全力培养新人;相关部门应该在传承人在搜集整理雷剧资料、剧本创作创新、排练表演、学习交流互动、集体教学教授等具体的环节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结语:雷剧是雷州半岛地区特有的极具当地特色的剧种,是雷州半岛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情感文化的寄托,以及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传统民族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剧的传承发展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与进步困境,但同时政府政策扶持在不断发力,文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雷剧专家、文艺骨干也在不断试图对雷剧进行革新,当一个问题得到重视,那这个问题便不再是问题,我们要对雷剧有信心,坚信雷剧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传承发展与自身特色的道路。

注 释

[1]周迎.“四音”应“八调” 韵味亦盎然——雷州歌即兴歌唱及创作规律分析[J].音乐创作,2018(11):183-186.

[2]杜思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城市文明进程中广东雷剧的嬗变与重构[J].北方音乐,2016,36(24):81-82.

[3]刘贤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8(04):153-154.

[4]杜思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城市文明进程中广东雷剧的嬗变与重构[J].北方音乐,2016,36(24):81-82.

[5]林小军.雷州雷剧:一个地方戏剧的前世今生[N].湛江日报,2012-05-25(A1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