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及壁画中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的比较研究

2019-11-07卞滕锦

艺术评鉴 2019年18期
关键词:图像学

卞滕锦

摘要: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埃及壁画中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在艺术特征上面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都采用了对视觉原型进行重新组构的表现手法,并且追求画面的几何秩序。而表现方式的背后又隐藏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表现所见与表现所知的关系从未被澄清。本文在图像学的视角下,从描述、分析、解釋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对埃及壁画中运用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正面律   分析立体主义   图像学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40-02

一、埃及壁画中的“正面律”与分析立体主义

(一)埃及壁画中的“正面律”

在古埃及灿烂的文化之中,以“正面律”为特色的埃及壁画风格独特,这一风格自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开始形成,并最终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正面律”意为:人物头部、颈部呈侧面, 眼睛和身体呈现正面, 腰部以下又呈侧面。这种源于强烈的宗教感情的法则虽然不符合视觉真实,但是却可以表现出法老贵族们最优美、完整的一面。

他们将完整的图景打破、扭曲、变形分为一个个小部分的视景重组在一起。将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完美结合,这是埃及壁画中关于“正面律”应用的最大特点。

(二)分析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历经三个发展时期:塞尚时期(1907-1909)、分析立体主义时期(1909-1912)、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12-191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并以毕加索作品为例进行解析。20世纪初正值工业文明时代,思想解放的冲击下伴随而来的是打破西方传统绘画的迫切愿望,传统的艺术语言不能充分传达此时人们的情感。

分析立体主义主张打破焦点透视法,转而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放弃依靠视觉经验和理性认识,转而去探索感性、观念和思维。他们追求几何形体通过碎裂、解析、重组、分离所产生的画面美感。

二、图像学观照下的图示分析

(一)缺乏透视与打破“透视法”

透视法以现实客观的观察方式,在二维的平面上利用线和面趋向会合的视错觉塑造三维物体,可以形象的使我们再现眼前的景象。

埃及艺术中显然也是缺乏这种透视关系的,不论是因为宗教信仰下出于完整性的要求,还是当时缺乏关于透视法则的认知把握,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创造性的、有意识的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用平面视图来描绘场景。将各个物体切割分为一个个小部分,然后进行重组在一起。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艺术的故事》中,对一幅墓葬内的壁画——内巴蒙花园进行过分析,他们会径直把池塘画成从上面看、把树木画成从侧面看的样子。池塘里的鱼禽若从上面看则很难辨认,所以就把它们画成侧面图。比起是否符合视觉真实,他们更在意是否完整,同样的构造手法也被他们应用于场景、人体等。

分析立体主义与埃及壁画中应用“正面律”的情况稍有不同,分析立体主义发生于透视法广泛应用之后。最初的时候,透视法仿佛是打进人类艺术领域的一道光,使得画面得以真实的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可是后来,透视法仿佛变成一个用于描绘和复制自然的锁链。对立体主义来说,他们和埃及人一样需要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塞尚认为在力求获得深度感和秩序感,但不牺牲色彩的鲜艳,如果有必要的话,有一点他是准备牺牲的,亦即传统轮廓的准确性。分析立体主义接受了塞尚的启发,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

(二)几何秩序

埃及人与立体派一样对几何秩序有着敏锐的感觉,他们在打破重组的同时依然保证了视觉上的协调性。埃及艺术家作画时先在墙上画直线网络,非常小心地沿着那些直线分布每个形象。这也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有强烈的秩序感,以致略加变动就可能显得全盘大乱。并且埃及人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始终如一,极富理性的追求他们永恒的艺术。

毕加索的《小提琴与葡萄》中小提琴的涡卷形头和一个弦轴是从侧面看,音孔却是从前面看去的样子,弦甚至出现了两次,一次正面观,一次接近涡卷形音孔。尽管表面上这互不连接且没有逻辑,但是因为在画中所使用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是统一的,所以呈现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外形。分析立体主义在多透视重构,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的同时,仍对几何秩序有着极高的追求。

三、图像学观照下的精神阐释

(一)亡灵书:循环

埃及艺术里包含着古代埃及人对于生命、死亡、权力、永恒的理解。统一的国家,稳固的政治体制给人们带来生活的稳定和富足,这些恒定的模式一直延伸到了艺术的领域。他们相信,人和太阳一样,可以循环往复,死而复生在神明安排的某一天,亡灵会回到肉身当中。画面中的人从冥界回来,能够获得生命,如果画面中表现的人物躯干缺少了一部分,他回来就是残疾的。

亡灵书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埃及人的生死观念,对死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考验就是称心仪式了,死者的心脏和正义女神的玛特的羽毛被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心脏重于羽毛,就意味着死者有罪,被鳄鱼神吞噬。如果心脏与羽毛等重,那么死者就是无罪的,他将在诸神的祝福之下进入复生的旅程。正是这种对于宗教等笃信和虔诚,对于生命循环的理解,也造就了灿烂的埃及艺术。

(二)制像实验:革新

立体主义者并不像埃及人那般笃信永恒和循环,相反,他们积极的寻找新观念,以及表现世界新的方式。当抛开一切题材,仅仅依靠色调和形状的效果,能否使艺术更为纯粹?而立体主义就是革新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次大胆的制像实验。

他们认为艺术不是重在摹仿自然,而是重在通过色彩和线条的选择去表现感情;画不是只为了视觉美,更应该是画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于世界的认知。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立体主义关于形式的探讨也激发了后来者们关于“形式”与“题材”更加深入的思考。

尽管立体主义也曾受到世人的误解(认为其倾向于形式主义),它毕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为未来几十年许多画家的灵感来源和与传统绘画方式分道扬镳的勇气。这场在艺术形式上进行探讨的运动生机勃勃、硕果累累,造成极其广泛的影响。

四、结语:表现所见与表现所知

埃及艺术不是立足于艺术家在固定视线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是立足于他所知道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应该具有的东西,他以自己学到和知道的那些形状来构成自己的作品。所谓埃及人原则就是在一幅画中表现所知而不是表现所见的手法。毕加索也认为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绘画。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我们所谓的埃及人的原则,亦即从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画它。精准的描述所见,描述的绘声绘色必然是画家精湛技艺的体现,当更加快捷详细的描绘所见的技术出现时,艺术家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转而去探讨他的思想,向更加抽象的领域探索。

历代的艺术家总是在同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作斗争,尽可能“客观”地再现物象在眼睛中的形象,亦或者可以凭借理性知识和某种视觉规则安排画面,对“所见”与“所知”的不同的理解与探讨激发了无数后来者的创作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德]奥利维亚·佐恩.古埃及艺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M].时晓译.吉林出版集团,2012.

[4][美]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Berger, J.. Ways of seeing [M].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1977.

[6][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圖像学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7]林珍香,朱其林.混沌与清明——关于艺术秩序美感的解读[J].戏剧之家,2018,(27).

[8]赵晟.传统、进步与图式——再议绘画史中的“所知”与“所见”[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2).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陆勍.论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童趣[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1]崔芳,易忠.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艺术形式的比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2]苏秀玲.古埃及女性艺术形象审美取向及其原因[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3]谢丽娟.从古埃及“正面律”到立体派风格看图式与精神的演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14]高毅清.中外美术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图像学
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维米尔与《绘画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阐释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图像学研究分析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符号学与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