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诗文的情感式教学

2019-11-07李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古诗文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必须面临着一些改革与变化,传统的翻译式文言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要想达到课标里要求的感悟、运用、品味、理解,就必须从古诗文的情感上入手,重情感的古诗文教学就较能使学生容易感同身受,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达成作者、文本、读者的三方面沟通。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为例,选取了教授过的三首古诗,浅析古诗文的情感式教学。

关键词:古诗文 情感式教学 语文教材

一.“情”式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根。随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深入传承,全民几乎掀起了一场古诗文的诵读潮流,在关注度如此高的情境下,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初一学生刚进入对文言认知水平的提升阶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还停留在小学的读读背背的状态,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根据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文意理解与背诵方面,更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情感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对古文的欣赏与品位。

应试教育思想的灌输,使得学生们对于古诗文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背”字。根据实践观察,在每学习一篇古诗文之前,学生都能够借助语文教材里的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细心的同学会将文中的实虚词等文言知识点独自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学习之前开始进行背诵。即初一学生已达到了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基本要求。而古诗文本身应该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美”字,学生往往不能品位到古诗词的美,除了本身固有的因素之外,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方式也需要反思与改良。每一首古诗背后都有一个诗人的一生,都有一腔难以言说的情感,他们或将这情寄托在物上,或在景上,或在人上,或在事上,于是才有了我们课堂上所传授于学生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古讽今等写作手法。但仅仅将古诗文的教学停留在文言翻译与手法解析上,我认为那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教古诗文,还得重在一个“情”字上。

二.浅试教材中的古诗文情感式教学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共有古诗文19篇。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对文意及所蕴含的哲理通过参考教辅书很容易就能理解,并且也会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我认为这并不算达到了我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语文核心素养里要求的审美的鉴赏与提高。我认为要达到这两个目标,还得在作者的“情”、文本的“情”、学生的“情”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比如在教授岑参的《逢入京使》时,学生读完此诗,结合旁批注释很快就能理解到这是一首思乡思亲主题的诗,从“双袖龙钟泪不干”和“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中就能读出这最主要的两个信息:眼泪止不住的流、给自己家里人捎个口信。根据这二者的贯通,学生很快就能从中感受到,原来是诗人远在他乡,有家不能回,且十分思念亲人。但是理解到这里,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真的达成了吗?初一学生多为12-13岁的年龄,他们并没有体会过与亲人的长期离别,也没有感受过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更不用说忠于孝之间的两难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让学生对岑参的真切体会感同身受呢,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问题:

要想对一个人的情感感同身受,不妨让自己先成为这个人。“故园东望路漫漫”,你独自一人,身骑快马,正向自己将要上任官职的偏远地方赶去,回头望向故乡的那条路,究竟什么样的路会让你看起来是“漫漫”的道路?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自己设身处地的去想,心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想法才会觉得通往故乡的那条路是如此遥远的样子,就好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当中的那句话。最遥远的,其实并不是回家的真正路程,并不是我和你站在一起真正的空间距离,真正遥远的是有家不能回,想归无法归和爱而不能,要而不得。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漫漫”中感受到诗人心底的万般无奈与伤感了,于是下一句“双袖龙钟泪不干”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是啊,在如此无奈伤心的境地,怎能不让人痛哭流涕,只是诗人的伤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暗自伤神,还是无奈伤感至掉了几滴眼泪,还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龙钟”,原版教材给的是“泪流纵横的样子”,统编本教材注释为“沾湿的样子”,伤心程度似乎减轻了一些,但仔细去品味“龙钟”与“泪不干”就能感受到岑参在回望故乡的漫漫之路时,已伤心到不能自已,眼泪已沾湿了双袖但还是止不住的流,可见,若不是伤心到了很难控制的程度,又怎能流如此多的眼泪,在此境况下,又突然遇上回自己故乡的使者,也许自己这一路上过的生活很是艰辛不易,内心的无奈与痛苦伤心也已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但纵使有千言万语的苦水想要吐露,又怎能忍心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儿担忧的日日牵肠挂肚呢,纵有千万种无奈伤心与思念,都不如化作一句“我很好”!

全詩短短28个字,却将诗人的万千思念与忠孝两难全的无奈伤感抒写的淋漓尽致,若不动用真情来品味,若不用情感来赏析,又怎能理解诗人当时作下此诗时的复杂情感。

再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我常在讲作文时告诉学生,往往最简单,最朴实的东西越能打动人心。这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是我对这首诗的情感认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问学生:你只知这联体现了诗人对民风淳朴的赞美,但你可知诗人为何对他们赞美?诗人对他们的情感仅仅只有赞美吗?非家,非亲,非故,只是应邀去游玩一趟罢了,就有热心肠而大方好客的农家人如此之招待,酒虽不是清酒,却是自家亲手酿造的酒,鸡肉猪肉管饱吃。常年生活在京城的繁杂嘈扰里,身处在官场的尔虞我诈里,突然受到这样的招待,遇到了这样热心又朴实善良的一群人,这样的情分除了赞美,更是让人心生十分的感动与感激。“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样美好又纯洁的地方,“我”若是能够乘着月色时不时的来上一遭,拄着拐杖轻扣农家的柴扉,伴着月光闲聊几句,那该是多么闲适而美好的生活啊!可偏是这一个“若”字,就饱含了陆游的真实情感,所有的美好,都只能是愿望,是向往,到底还是无法实现的,这样的遗憾、无奈、忧虑、羡慕的情感仅一个“若”字就已体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们只从参考书上背得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民风淳朴的赞美。可究竟从哪里品析得来的这样的情感呢?还得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多挖掘能表现诗人特殊情感的字词,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作下此诗时的真切感受,有了设身处地的真实体会,才能算是真的理解到了诗人的情感,诗歌的主旨。

再比如赵师秀的《约客》,初读这首诗时便被前两句所绘制的场景给吸引住了,千年前的雨色江南傍晚,怎一个“美”字了得。可对于从小就生长在此地的人来说,这一开始便不能停下的雨季倒真是让人略有些烦闷的。在讲授此诗的刚开始,我便做了一个小活动,“若此时身处这场景中的人是你,试闭上眼睛,开始想象:又到了江南夏天的梅雨季节,这雨整日滴滴答答的敲打着窗扉,淅淅沥沥的下了已有数十日了还不见半分停息的意思,外面已是傍晚时分,没有月色,处处尽是黑暗,湿漉漉的石板小巷也很少听见有行人走过,只是那布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都是青蛙的叫声,这世上,倒好像也只剩了蛙叫的声音。屋里光线昏暗,蜡烛的灯花落了一层又一层,桌上的棋盘自己和自己下了一局又一局,这棋子捏在手里把玩的已经到了用来敲击桌子的程度了,要等的这位朋友啊,都夜半十分了,你怎么还是不来呢?”这一段的情境营造,认真根据不同场景进行画面想象的同学,基本已能对诗人当时所处的真实境况有了感同身受。这首诗其实并没有多少诗人的情感,只是记录了当下的小情绪,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朋友圈,简短、日常、构思精妙。只是通过简短的环境、细微的动作就能将内心的怅惘与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启示我们于细微处才能见人的真情感。而真情感的教学往往就是要从古诗中的细微处去品读,去揣摩。

人常说有感而发,相信每一个古代文人都是在心里想到某些事情或有了什么感想才作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古诗文,只是古人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用的是最简短的文字,表达的却是最丰富的感情,这一点也正是为何我们要交给学生用情感来赏析古诗文的原因,满含诗人情感的往往是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个场景,或是一件物,只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正体会到诗人的那份情感,才算是真正达到了诗人、作品、读者的三方面对话交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文化自信[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作者介绍:李婷,教师,现居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