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体育精神 落实育人价值

2019-11-07胡滨

体育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立德树人

胡滨

摘  要:体育精神是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产物,对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体育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特别是利用体育展示和比赛来使学生领悟和感受体育精神,并通过教学评价和讲授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体育精神;體育文化;积极进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50-03

无论是在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中,还是在中小学的体育学习、练习和游戏比赛中,体育精神都是一个常常被人提及,耳熟能详的词。甚至有人提出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精髓和根本,认为如果不追求精神,体育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机械活动,或将走向异化。那么,体育精神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什么价值?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发展体育精神?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体育精神的产生与特点

体育精神是随着体育活动而产生,结合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发展,最终内化形成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人类在体育实践中经过深刻感受而提炼总结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精神,包括思想、观念和意识都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体育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是以人为主体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体育精神则是这种实践活动的重要产物。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体育精神同样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促进运动能力的发挥,而且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反映和总结自身在的体验和感受,形成了体育精神;而当人们对体育精神有了深刻认识之后,又能在体育实践,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使体育精神指向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体育精神,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例如,有人[1]认为,体育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其主要价值标准是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其核心是超越。还有人[2]认为:精神进入体育是体育发展之必然,体育精神以追求卓越为它的发生学和逻辑学起点,实践精神和道德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并衍生出和平共生、追求卓越、公平竞争、与时俱进等次生精神,最终向着自由精神所延伸。还有人[3]根据运动(Sport)的竞争性、公平性、组织性等特性,结合体育文化现象, 将体育精神界定为“竞争与超越精神”“公平竞赛精神”“团队精神”3个方面的内容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上这些研究大多把握了体育精神源于体育实践、体育的竞争性、体育活动大多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以及体育也是改造人类自我的社会活动等体育的特性来研究体育精神,拓宽了人们对于体育精神的认识。

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发展学生体育精神的规定和要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体育对于学生在行为规范、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概括为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并将之划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构建了以体育为载体进行德育的独特体系。根据这一体系,《课程标准》还设定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表1)。其中体育精神侧重于个体的自律和发展,体育道德侧重于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体育品格侧重于培养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4]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对应的课程分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精神的规定与前述研究中所提出的体育精神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点在于,二者都以追求卓越为基点,强调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使学生在主动克服体育学习、体育练习、体育展示与比赛中的种种困难中表现出的自尊自强品质和勇敢顽强、超越自我的精神。不同之处在于,在以往的研究中将公平竞争(有的研究表述为规则意识等)和团队精神(有的研究表述为协同意识、合作精神等)也都纳入体育精神的范畴,而在《课程标准》设定的概念体系中没有将之纳入到体育精神的范畴中。当然,《课程标准》的案例5中也出现了“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奋发进取的体育精神”的表述,将公平竞争与奋发进取都作为体育精神来并列表述,这表明对体育精神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对于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在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或进行科学研究时应注意遵循相应的概念体系。

三、体育精神对学生成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正是体育育人的重要方面,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价值的重要表现。

体育,尤其是体育比赛,往往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竞争性。在面对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或强大的对手,以及在向更好的运动成绩发起挑战时,优秀的运动员往往是全力以赴,以追求卓越的精神,用顽强的意志去拼搏和奋斗,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水平和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了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和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和比赛中,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练习,常常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感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塑造清晰的自我认知。而在面临各种挑战、对抗及竞争的压力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如果以同样的斗志去迎接挑战,敢于对抗、敢于竞争,不怕挫折,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复的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必将会逐步形成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以及类似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对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有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其他各项工作中,表现为积极主动、自强不息的实干作风和不惧艰难、勇于探索的开创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体育精神如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还将推动社会的进步,体现出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体育精神的社会价值。曾有人[5]研究过体育精神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由体育掀动的竞争观念焕发出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而通过重视契约和诚信的规则意识和协同意识,采用高效率规范运作取得优异成就,树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回想20世紀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受此影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推动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改革发展实效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当前,广大体育教师在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时,要在学生发展体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感悟和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从而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状态和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四、发展青少年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迎接挑战和面对竞争的教学情境

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并不具备优秀运动员那样较高的运动能力和体能水平,但同样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来发展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提高意志品质的坚韧性和自觉性。体育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特别重视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或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和领悟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体育精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学习和练习的目标应明确而具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例如在体能练习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练习的强度或练习量,在确定练习目标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特别是在练习的最后阶段克服身体的疲劳,努力挑战自身体能极限,以顽强的意志来达成或超越预定的练习目标,在发展体能水平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不断提高自信心。

对于目标的制定,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制定长期目标,使学生能够志存高远,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拼搏意识,鼓励学生长期坚持锻炼,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对于具体情境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在这一情境的学习中能够实现的、超过学生现有水平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发展自尊和自信,同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持续拼搏。

2.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教学情境

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往往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密切相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已经接近成人,自主、自立意识迅速发展,有时会表现出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的心理特点。体育展示和比赛常常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发挥个性特长,从而促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去积极尝试和探索,不断超越自我,在体育展示和比赛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因此,要注意将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融入到复杂的体育展示或比赛的情境中,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赛场形势的变化,在面对竞争和压力时,学会独立思考和观察判断,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体验自我在团体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并承担相应的结果。在这些生动活泼的体育展示和比赛的教学情境中,可通过进步和胜利的欢乐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也可通过暂时的失败来磨砺学生耐受挫折的承受力,促使他们进一步奋进和拼搏。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和感悟体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求卓越的含义

有的学生在体育展示或比赛中只追求最终的结果,把追求卓越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在比赛或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或胜利,忽略了不断通过反复努力来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在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下,有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放弃努力,而不能做到坚持练习,积极克服内外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际上,有了好的过程才能有好的结果,通过体育进行立德树人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历挫折的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在兴趣和意志的引导下坚持拼搏,超越自我,形成专长,从而形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和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因此,体育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努力克服内外困难的实际表现和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在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时产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形成。

(二)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发展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项目多种多样,各个项目都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特点。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应结合各项目的特点挖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表现实施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例如,在田径类运动项目中,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跳高、跳远等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在球类项目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比赛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专注、果断,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以及自尊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在足球、篮球等存在直接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中还可以培养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在体能模块学习中,无论是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还是发展柔韧性、心肺耐力的练习都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勇气。体育教师应认真把握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发展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以及勇于拼搏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迁移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使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受益。

(三)利用雨雪天结合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可以利用雨雪天在室内课堂上讲授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在讲授体育文化内容时,应注重提炼体育文化中优秀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面对挑战时曾说,人生能有几次搏;速滑运动员叶乔波带着严重的伤病全力投入比赛,坐着轮椅凯旋;还有中国女排不断进取、敢打敢拼,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介绍“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这些事例和相关论述,使学生形成为理想、信念和既定目标奋勇拼搏的主观愿望,形成不断挑战自我,努力向“更快、更高、更强”目标前进的正确认识,并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形成体育精神。

总之,体育精神源于体育实践,是体育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领会和感悟体育精神的魅力,同时采取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27(6):88-96.

[2]王晓慧,刘桂海.何谓“体育精神”——一种框架性的解答[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4):19-23.

[3]马瑞,俞继英.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11-14.

[4]尹志华.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J].体育教学, 2019(1):13-16.

[5]胡小明.体育精神与改革开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9-113.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立德树人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聚焦东京奥运会(七)金牌背后的追梦故事
精神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