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阈下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19-11-06李清霞李雯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时间机器叙事策略

李清霞 李雯丽

【摘要】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对其进行影视化的呈现和表达,这本是一个难点,但《时间机器》的创作者们以事实为依据,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多角度、深层次地对“时间”进行了阐释,使“时间”这个抽象事物具体、清晰、形象的呈现于观众的眼前。本文将以阐释学为基本理论背景,对《时间机器》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其规律,以期对纪录片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学纪录片;时间机器;叙事策略

纪录片文本属于叙事文本,纪录片创作者对创作对象的表现,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阐释行为。纪录片的主要叙事策略有客观记录、主观介入、真实再现三种方式,在叙事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遵循一定的编码规则。科学纪录片的素材往往是一些抽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的一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很难用影像具体、清晰、形象地呈现,这就决定了科学纪录片创作难度更大。BBC纪录片《时间机器》(又译《时光机器》),共有三集,分别为《世界的形成》《与时间竞赛》《操控时间》。 主观介入、客观记录、真实再现这三种叙事策略在《时间机器》中都有所体现,在片中这三种叙事策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整部纪录片叙事生动流畅,逻辑清晰明了,完整表达了被阐释对象的意义,从而呈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1. 客观记录:纪录是对阐释对象的选择性呈现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叙事策略,客观记录就是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按照其原本的面貌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对其进行记录和呈现。“纯客观是不存在的,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而言,要实现客观记录就必须对存在于创作者身上的偏见进行扬弃。”加达默尔认为,“前理解”是对一个文本进行理解和阐释的前提,也就是建立在偏见基础上的理解。偏见又有合理的偏见和错误的偏见之分,而对一个文本真正的理解是摒弃错误的偏见,发扬对其的合理偏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从而真正领会该文本的意义。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摒弃作者对创作对象的错误偏见,发扬对它的合理偏见。

《时间机器》的主题是“时间”,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理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具体、感性的概念,客观、真实的概念,时间是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随意改变的客观事物。“时间”本身不会发生改变,但创作者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一些事实进行选择性的叙述,从而使“时间”这个客观事实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面貌。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叙述方法,都无法完全客观的还原“时间”本身,总有一些东西是创作者顾及不到的,只能是对于“时间”的一种选择性呈现。

该片中,创作者采用全知视角来进行叙事,选取的素材种类很丰富,大到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和圣母峰的形成变迁等,小到鸣蝉、蜂鸟和水母的繁衍进化等,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该片中都有所涉及。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它的优势在于叙事灵活,信息丰富。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它会让受众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丧失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但是因为本片表现的是“时间”这么一个抽象的主题和概念,既要深入浅出的传递科学知识,又要注重观赏性,因此采用全知视角能使拍摄逻辑更顺畅,也更适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是一种比较符合此类科学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除了采用全知视角,在该片中,处处都穿插着人类的各种生活场景。场景是事件和人物存在的空间,是话语产生的具体环境。第二、三集中,创作者选用大量的人类生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每时每刻都会上演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故事里不光有人,还有一些与人类占用同一生存空间的动物和植物。比如在讲到老鼠的繁衍时,在一对年轻夫妇的家中,突然一只老鼠出现在地板上,女主人公被吓得惊慌失措,男主人公则拿了一个捕鼠夹放到了地上,随后一只宠物猫也加入了捕鼠的行列,但这只老鼠逃脱了追捕,躲进了洞穴中。这个场景的选择很巧妙,自然而然的揭示了一些规律。作为地球上的生物,每个物种和族群都有自己的属地意识,老鼠突然闯入家中,就等于侵犯了人的私人空间和权利领地,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空间,会做出抓捕老鼠的行为。而猫抓老鼠,则是天性使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也是物种要遵循的永恒生存法则。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老鼠是很常见的一种哺乳动物,经常出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这样的场景能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画面内容。

2. 主观介入:意义的阐释与重构

洪汉鼎说:“理解不是一种复制的过程,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纪录片的创作也是这样,“纪录片文本既包含着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的理解和阐释,也包含着受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和阐释。”纪录片只有被观众观看并进行理解和阐释以后,才会促成文本意义的生成,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对客观事实的记录和阐释,是一种在理解本身中显示事实的真实,也就是说,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是创作者主观创作的结果。

相对于剧情片的虚构性,纪录片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但不论是剧情片的虚构还是纪录片的真实,都需要进行叙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的真实。在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都渗透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只不过这种主观性被隐藏在了自然效果和逼近真实的背后。在《时间机器》中,创作者表面上是在讲述万事万物随着时间机器的运转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面貌,但在深层次里揭示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命题,通过一系列镜头语言表达了创作者对自然、哲学、人生、社会、历史及时间的思考。

首先,该片中蕴含着深刻的进化论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深刻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该片中提到了一种鸟类——刀嘴蜂鸟,原生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极长的鸟喙是其最突出的标志。按身体比例而言,它的鸟喙是所有鸟类中最长的一种,但它可能会在未来灭亡。在几千年前,这种鸟多以曼陀罗花花蜜为食,但由于这种蜂鸟的喙太长,头部碰不到花粉,无法为曼陀罗花传粉,所以曼陀罗花的花茎开始变长。几个世纪以来,花與喙互争长短,久而久之,双方的依赖性变强,但由于花茎长的太长,鸟喙开始吸不到花蜜,所以这种鸟在未来也许会面临吃不到食物的危机,从而灭亡。单纯的从内容来看,创作者似乎在讲述刀嘴蜂鸟与曼陀罗花之间的生存竞争,但是透过这个故事,会感到一种恐惧与敬意。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的残酷,想要活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去适应生存环境,物种一旦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势必就会面临着灭亡,这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其次,在纪录片的始终,都暗藏着理性主义及规律的影子。无论是金黄水母每天成群结队地从海底深处浮至海面,追随太阳轨道而移动;还是海滩上的兵蟹依据每天的潮汐变化来决定自己的觅食时间,都是在严格的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电气时代”以前的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在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生活跟着时间在走,人类受役于时间。但是,人类一直都在尝试着去打破这种拘束。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开始摆脱这种束缚,昼和夜的界限似乎不再那么明确。人类的工作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日出与日落,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作为具有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类在认识和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学会了利用规律来造福人类,为自身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本片还揭示了生态平衡的问题。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生存方式,但都和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彼此的进化过程中相互牵制。在该片中,各种花朵为了吸引昆虫传粉,达到繁衍生存的目的,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各显神通,进化出属于自身的独特颜色和香味,甚至有了和其它花朵不同的开放时间。比如本世纪发现的最重要的营养药物——月见草,这种植物为了遵循蛾类等夜间飞行者的活动时间,它的花朵一般在黄昏时分开放。相对于众多选择在白昼争奇斗艳的植物,在黄昏开花的它少了很多竞争对手,从而使自己的花粉得到了更有效的传播。

可见,创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表象去深刻揭示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深层次的内容:进化论思想、规律、生态平衡等,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生命要是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这些法则。创作者在潜移默化中,就向观众传达了这些哲理思想,没有强行灌输,而是通过讲述一些生物的有趣故事就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生动的表现出来。

3. 真实再现:新的意义的生存与延伸

真實再现是指事件发生时,当时并没有任何的影像或音响资料对这个事件有所记录。当纪录片创作者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想要呈现这个事件时,就需要对这个事件进性“补拍”,根据相关资料对这个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和还原。纪录片真实再现的叙事策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真实的模仿,主要包括摆拍再现,角色扮演,数字制作技术,历史资料运用等几种方式。真实再现是一种创造性的阐释行为。

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论我们采取何种手段,都只能是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无论是主观阐释还是客观记录,在接近历史的过程中,都在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而通过有依据的真实再现来接近历史真相,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采用过真实再现的手法,当时的爱斯基摩人已经不再用鱼叉捕捉海象,弗拉哈迪为了表现最原始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就设置了让他们扮演用鱼叉捕捉海象的场景。

在《世界的形成》这集中,创作者运用大量的数字制作技术,展示了“时间”隐藏的神秘力量。大量的数字制作技术,将观众带回到几百万年前甚至是遥远的冰川时代,展示时间对大自然施展的神奇魔法,沧海桑田瞬息万变,历经了千百万年的变化,世界才呈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模样。创作者对这一手段的运用是建立在对“时间”这个事物的深刻理解上的。创作者没有简单的讲述这些自然事物的形成过程,而是将自己对这些事物理解和认知渗入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进行一些数字技术的运用和一些场景的制作,从而呈现自己想要呈现的“客观事实”。

除了数字制作技术,该片中也使用了一些角色扮演手段。片中讲到紫衫的幼苗种植时提及:“在一千六百年前的英国,黑暗时代的一场葬礼,早期的基督徒会在坟墓周遭种植紫衫幼苗。”在画面中,四个中世纪打扮的英国男人将一具用白布包裹着的尸体放入了事先挖好的坟墓中,随后一名头戴白巾的金发妇女手捧一棵紫衫幼苗走了过来,并将其重在坟墓旁边。这种戏剧扮演的手法真实描绘了当时这株紫衫被种植时的场景,尽管这个部分是通过搬演的方式来完成叙事的,但当画面回归现实,这棵历经一千六百多年风霜的紫衫树依然生机勃勃的挺立着,仿佛又在提醒观众刚才这些情景都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通过逼真的情景再现,让观众不仅对这棵树的栽种历史有了一个详实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丰富了观众对于黑暗时期的英国早期基督徒的一种丧葬习俗的认知。科学性与趣味性同在。

历史影像资料的缺失,使真实再现这种叙事策略在纪录片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真实再现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补充,虽然它曾因为蕴含“演”的成分而引起巨大的争议。有人觉得它与记录片客观真实相背离,但是在一些历史素材的缺失下,为了呈现更好的影像表达,真实再现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比如《时间机器》这部纪录片,创作者想要呈现冰川时代的面貌、表现印度板块的漂移、展示狮身人面像的建造场景,要想真实还原这些事物,呈现最佳的观影效果,形成流畅的叙事逻辑,真实再现这种叙事策略毫无疑问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一定要基于对阐释对象的全面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之上,对阐释对象相关信息的掌握越是完整,对其的阐释就越真实。

科学纪录片,作为一种深耕科学领域的特殊传播形式,往往表现出与其它题材的纪录片迥然不同的一面。在《时间机器》中,客观记录、主观介入、真实再现这三种叙事方式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共同建构了创作者所要阐释的意义体系。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表达了科学观念,还更深一层地揭示了自然观、哲学观和人生观。使观众在了解时间机器是如何运作的同时,洞悉世间万物是如何利用时间规律来求得更好的生存。生命是充满无穷智慧的,这部纪录片在通过展示一个个物种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揭示一些哲理,也使观众开始去思考一些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更深入地探究时间机器这个永恒命题。

参考文献:

[1] 靳斌:《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版

[2]〔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柯泽:《新媒体时代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8期

[5] 万彬彬:《中外科学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J],《现代视听》,2012年版第6期

[6] 徐涛:《探索频道科学纪录片叙事要素特征分析》[J],《新闻传播》,2013年版第6期

作者简介:李清霞,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时间机器叙事策略
书评:《时间机器》
小舅舅就要成功啦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把钱放入时间机器
神秘地下世界探险之旅
我们有可能回到过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