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推拿守护孩子的健康

2019-11-06缘缘

保健与生活 2019年20期
关键词:穴位手法小儿

缘缘

在中医基本理论中,针对病因,小儿推拿通过手法施术,加强孩子气血循环,恢复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功能和身体素质,很好地契合了当下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对脏腑娇弱的孩子来说,小儿推拿是一种首选的绿色疗法,简单实用,容易上手,而且孩子也喜欢。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开始有意识地选择绿色疗法来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你一定要懂的小儿推拿基本技巧

一、帮孩子取穴的几项技巧

给宝宝推拿的力度和技巧与给成人推拿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小儿穴位有很多在“线”和“面”上,所以这些穴位常常需要用速度快且力度轻柔的手法。然而有些妈妈往往怕推轻了效果不好,所以她们用了很重的力度,实际上,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做还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孩子可能会特别排斥妈妈的重力度,而且妈妈们自己按摩得也很辛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要用那么轻柔、快速的手法,例如对于一些以“点”来取穴的穴位,要求的力度就要深透很多,也特别讲究用力的方向,用力方向和深度不到位也往往没有效果。所以,妈妈们在使用推拿手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所推拿的穴位对手法的速度、力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首先,如何提高取穴的准确度?

关于准确度,中医取穴常常是找一些体表标志作为取穴测量的基础点,这样穴位找起来又快又准。比如腿部取穴时,我们会找内外侧“膝眼”和内外侧“踝骨高点”作为标志点,腿部大部分穴位的位置跟这几个体表标志相关。

其次,取穴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手指同身寸取穴”是最常用、最方便的取穴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手指比量法”。但是宝宝的1寸和成人的1寸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采用同比例缩小的量法。具体方法如下:

1寸:以被推拿者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为1寸。

2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靠近指尖部分的宽度为2寸。

3寸:以被推拿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靠近指根部分的宽度为3寸。

二、给孩子推拿的注意事项

父母在给宝宝推拿前,如果能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我相信宝宝们会更加乐于配合,效果也会更好。我们常常可以一边讲故事一边给宝宝按摩,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个动画片,顺便按摩,孩子注意力转移后,更容易接受。

(1)安心的氛围。按摩时让孩子感觉到处于安心和安全的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旅行途中,妈妈的按摩往往是最好的安慰。

(2)按摩时不宜过饱或者饥饿。孩子清晨起床时是可以按摩的。尤其当有些宝宝赖床不起时,按摩往往就是最好的唤醒方式。笔者经常选择早晨起床时边给女儿按摩边陪她玩耍,她会很开心,穿衣服、吃饭都非常爽快。但如果在饥饿的情况下给宝宝按摩,尤其小月龄的宝宝,他们不会说话,可能会因为肚子饿而哭闹、不配合。所以,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宝宝按摩,而是填饱他的肚子。

(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如果是日常的保健按摩,10~20分钟就足够了。这些时间再分配到早上和晚上就会更加轻松。给宝宝按摩是持久战,妈妈们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当宝宝生病的时候,按摩时间延长和加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按摩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

(4)不要强迫宝宝。按摩是爱的传递,尽量不要强迫宝宝,否则他会排斥按摩。尤其是宝宝生病后,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好,可能会不配合按摩。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妈妈轻轻一碰都可能让他们不舒服。因此,宝宝不配合的情况很常见,妈妈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千万别放弃。宝宝不配合时,妈妈就需要改变方法,可以把按摩当成和宝宝互动的小游戏,也可以等宝宝熟睡后再进行。

三、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见本期自然疗法栏目)

四、小儿推拿的准备事项

小儿推拿要求手法均匀、力度柔和、平稳深透,按摩的时候对于按摩者和环境有些特别要求。

(1)要使用按摩介质。按摩的介质非常必要,使用介质后,按摩起来会顺滑得多,宝宝也会更舒服,更愿意配合。家里最常用的婴儿润肤油或者润肤露、爽身粉、清水等都可以拿来做按摩介质。

(2)妈妈要修剪指甲。为了避免伤到宝宝,妈妈需要把指甲修剪得短并圆润一些。

(3)室温要合适。冬天没有供暖的南方特别寒冷,妈妈一定要注意温度的控制。给宝宝按摩时要打开取暖设备,按摩时室温最好控制在20℃左右,不要为了按摩让孩子着凉。

(4)大醉、大怒、大病时都不适合给宝宝按摩。妈妈给宝宝按摩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需要感受到你的爱。因此,这就需要妈妈有良好的身心状况。当然一般当妈妈的大醉很少,但情绪不好、身体不适的情况倒是常见,此时,应先调整好身心状态。

宝宝常见问题的推拿手法

一、让宝宝睡得香的推拿

孩子的生理特點是心常有余、肾常虚、脾常不足,在这几种因素影响下,很多宝宝出现过睡不好的问题。睡不好的孩子还容易恶性循环,有的孩子日夜颠倒,有的孩子会反复哭闹,心神不安,真苦了妈妈们。因为宝宝小,不会表达,所以只要不舒服就只会用哭闹作为提示,让妈妈们不知所措。到底如何按摩才能让孩子睡个好觉呢?

这个手法就是把双手搓热,然后用单掌掌心空心对齐孩子的肚脐,做上下或者左右的震颤,直至手温度降低,反复5~10次。

另外,保健手法中,针对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坚持每天给他捏脊3~5遍,这对于孩子的睡眠、消化和免疫力都非常有帮助。帮孩子捏脊后,轻抚脊柱100次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会睡着,而且睡得特别香。

二、让宝宝爱上吃饭的推拿

孩子不吃饭,主要是孩子脾胃功能差,运化能力不足。孩子会出现夜里磨牙、吞口水的现象,这往往是积食的前兆。

第一个方法就是掐四缝穴(掐四横纹)。两只手都掐10~20遍,看到颜色深的静脉血管,要多用掐法刺激,不过也不需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孩子怕痛,不配合就麻烦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揉板门2分钟,运内八卦300次。这两个手法配合效果非常不错,孩子都喜欢。运内八卦时最好用爽身粉或者润肤露等按摩介质。手法力度一定要轻柔,使手掌内侧面有酥痒感最好。

第三个方法就是坚持捏脊10遍,三捏一提3遍。这套手法能有效调和五脏六腑,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其中平衡阴阳效果最好。基本手法对症治疗1~2天,孩子舌苔就会明显变薄。这表明孩子积食情况有所缓解,饥饿感明显,很多孩子会主动吃饭。这时,别急着喂孩子大鱼大肉,一定要让他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菜粥、杂粮粥、面汤、素馄饨。这些食物使孩子既有饱腹感,又容易消化。如果坚持几天,当孩子舌苔变得薄白时,可以适量增加些营养。菜肉比例仍然以7∶3为主,即菜多肉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宝宝晚饭不要吃得太晚。有的家庭要晚上7點多才吃晚饭,孩子吃得太饱,没来得及消化就去睡觉了,或者睡觉前再喝一瓶奶。第二天细心的妈妈就会闻见孩子嘴巴里酸酸的、臭臭的,这就表明食物没有消化。

三、让宝宝退热的推拿

发热是宝宝的常见症状之一。很多因素,如感冒、幼儿急疹、麻疹、积食、秋季腹泻等都会引起发热,有时候就连长牙也会引起发热。孩子一发热,妈妈就如临大敌,想赶紧帮孩子降温。如果发热时孩子精神状态好,妈妈就不需要太焦虑,要学会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发热本身不是病,它是体内正邪双方“交战”的表现。只有当邪气盛而正气充足的时候,正邪才会持续对抗,而且正气越足,抗敌越积极,就会热得越厉害。发热超过38.5℃时,孩子的免疫力会大大地被激发。因此,发热初始,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错,不建议立刻退热。一般建议妈妈们多忍耐一下,以38.5℃为分界线,如果温度在38.5℃以下,妈妈们只需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方法进行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孩子身体(额头、腋下、腹股沟等),或者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如果温度超过38.5℃,妈妈们可以通过推拿的方法给孩子降温。

退热的推拿手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汗解表的手法,另一类是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手法。病在表,往往是风寒束表,孩子感受风寒后导致毛孔闭塞、寒邪不出,邪气在体内与正气相争,所以孩子会发热,此时用发汗解表的按摩方法最为对证。病在里,如扁桃体发炎也会导致高热不退,温度往往要超过39℃,此时要用清热凉血的按摩手法。

1.推三关穴300~500次。

2.揉外劳宫穴1~2分钟。

3.重揉太阳穴1~2分钟。

4.拿风池穴50次。

5.清心经穴10遍。

6掐揉二扇门穴4~5分钟。

这几个发汗的手法,像重揉太阳穴和拿风池穴,当孩子经络不通时按摩特别痛,正所谓痛则不通,所以孩子不容易配合。大部分孩子,尤其小月龄孩子可能会哭闹、不配合,妈妈们坚持一下,哭闹也能助其发汗。

1.清天河水300~500次。

2.打马过天河20~30次。

3.退六腑300~500次。

这几个手法很有意思,用下来孩子能退热,却不一定出汗。不过单用这几个手法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吮痧的办法,使热邪有个出口,从而帮助孩子将体内的热毒排出来。

另外,蘸水捏脊也是有效的退热手法。一般捏脊20~30遍。捏脊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既能驱寒又能清热凉血。反复蘸水捏脊20~30遍。由于发热散热快,捏脊时后背的水会干掉,就反复再蘸水,最后一遍不等宝宝后背的水蒸发干,妈妈们要用嘴从下往上吹,直吹到大椎穴,把水汽吹散、吹干。这个手法也称为“脊背吹水”,这是北京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老师的心得真传。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做了一些手法上的改良,对退热非常有效。

清天河水加打马过天河,这个方法大家用过后都觉得退热效果非常好,尤其适用于发热时手脚滚烫的宝宝。天河水就像人体的清凉之源,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由腕到肘,直推300~500次,名为清天河水。而打马过天河的方向和位置与清天河水一致,不过操作手法是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敲打,其声音就像是小马过河时马蹄拍打水面而发出的响声。有一个技巧,就是一边敲打,一边朝同一个方向吹气,因为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这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高温。一般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更强,用于39℃以上的实热证。

用了退热手法也不一定能一劳永逸,有时发热会反复,尤其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往往温度高,而且会反复3~5天。邪气由盛转衰有一个过程,正气由弱变强也需要累积能量,所以这个反复过程也是免疫系统被建立和完善的必经之路。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遍按摩做下来,宝宝的温度半点变化没有,妈妈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开始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学到位,或者干脆认为推拿无效。其实,不是宝宝每一次发热都能立即退下来的,有时需要时间,妈妈们需要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如果宝宝高热39.5℃以上,建议妈妈们再加上退六腑300~500次,这样可以退五脏六腑实热,尤其针对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的宝宝,效果非常明显。

猜你喜欢

穴位手法小儿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拟人手法真多情
撞树养生不可靠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喝酒之前揉穴位保肝护肝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小儿难养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