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及产业结构生态演进研究

2019-11-06张凌志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

张凌志

内容摘要: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引言

2015年,国家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核心,加快产业升级转移是重要工作领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升级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过程,不发达区域参与产业分工在获得利益分配的同时,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企业通过产业转移过程,实现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攀升,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体现了生产要素的移动和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区域内产业会产生具有生态属性的共生增长现象,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演进过程。利用生态学视角解读产业共生性发展的经济现象,成为当前区域创新领域的热点。京津冀地理区域毗邻,产业环境和创新要素存在异同,创新主体利用自身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在产业转移中保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均衡和稳定,体现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化。

相关文献综述

(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研究现状

生态学强调自然界生物种群的竞争关系,Elton认为受生存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的约束,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Hutchinson强调,生物生存是与其他生物交互的演化结果。以M.T.Hannan为代表的组织生态学理论利用种群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产业在区域发展环境中占据多维资源空间的生态位特征。一些研究利用生物成长的周期性特征,探寻区域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的需求拉动、产业周期性规律。伴随研究的深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探究产业演进方式。

从宏观视角体现了相同外界环境下区域产业的适应性发展以及产业集聚过程。武晓辉等人提出产业集群的演进是对经济环境的适应过程体现,对产业竞争和资源需求的改变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演进方式和演化程度。蔡绍洪通过对产业集群的聚集分析,认为区域内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生态牵引效应,促进产业非线性协同作用进而形成产业集聚。

从微观视角体现了产业个体对资源和市场的占有程度及行业竞争力的构建过程。许萧迪等人认为企业个体组织形态、生态位特征、资源丰富的差异度影响企业的生态位宽度及发展特征。

(二)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现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了该区域产业升级转移的研究,当前研究主要分成3个领域:一是影响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要素研究。毕娟研究表明京津冀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是京津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动态和静态的视角探究京津冀区域创新效率,认为技术进步是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源泉;二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周洁等运用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成效,提出京津冀产业分工协同度是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提出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变化呈现高度耦合,通过搭建京津冀产业协同环境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三是京津冀产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李虹等人通过搭建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经济系统与环境发展之间的适配关系。马海涛等利用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评价体系,建立区域产业转移政策导向下的产业协同路径。

京津冀产业结构协同演化机理

(一)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

以Romer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提出,内生的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区域内部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产业发展。产业转移存在梯度性特征,产业从梯度较高区域向梯度较低区域转移时,会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毗邻,产业存在较高同质化特征,区域间经济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形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梯度配置。京津冀区域内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普通劳动力和资金总量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有差距,京津冀产业转移促进高级人才的知识集聚,推进领域内同类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横向流动,加快产业链纵向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交互,促进技术创新的增加,加快产业承接区域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过程,拉动本地域产业升级。

(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

经济学理论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受市场需求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导致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生產要素的集约程度发生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改变。区域产业上下游的依存关系,促使产业链形成纵向发展的协同创新,产业横向的竞争关系促使其依靠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主动推动三地产业结构进行重组,降低地域间产业横向竞争,加大地域间产业纵向协同,将三地产业竞争关系转变为协同互补关系。京津冀区域进行地域性产业耦合,加速相同产业的集聚,将区域间生产资料的竞争性分配转变为区域内集群式竞合性分配,产业为适应非常态竞争环境需要额外付出的资源能力降低,产业生态位宽度变窄,专业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纵向分工更加精细,产业生态位逐步趋近稳定。

京津冀产业生态体系

(一)京津冀产业现状

京津冀产业整体情况。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对我国三次产业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为了消除统计口径带来的误差影响,本文只统计2014-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表1、表2统计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三次产业的单位数、产值,表3统计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专利申请数、R&D全时当量投入、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和高技术产业投资额。

图1左图为2014-2017年京津冀区域内三次产业的企业数量变化,比例没有大幅改变,从3.31∶17.34∶79.35变为4.81∶18.87∶77.56,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的增速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原有产业规模低于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幅显著,分别增长131%和70%,产业活跃度较高。第三产业规模大,产业整体规模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增加了53.2%。如图1右图所示,京津冀区域内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较大,2014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41.05%和53.22%,产业贡献值基本相当。2014-2017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为35.51%和59.74%,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6.77%,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5.41%,产业经济贡献值呈现分化。通过图1可以发现,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增幅超过其经济贡献值的增幅,第二产业企业数量显著提升而经济贡献值增幅不大,第一产业企业数量大幅提升而经济贡献值反而降低。

如表3所示,2014-2017年京津冀區域研发投入没有显著提升,仅为5.75%,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提升40.3%、高技术产业投资额提升40.31%、专利申请数提升24.86%,区域内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促进区域内创新能力的提升。

北京产业现状。图2左图显示,2014-2017年北京地区三次产业企业数量的比例基本不变,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9.44%,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增长4.41%,第一产业企业数量增长0.66%,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图2 右图显示,三次产业产值变化较大,2014-2017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5.73%,第二产业产值增长17.21%,第一产业产值减少24.53%,2017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0.53%,北京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显著的后工业化发展特征。北京的专利申请数、R&D全时当量投入与京津冀区域增长幅度相当,北京区域创新投入及产出水平代表了京津冀的整体发展趋势,其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减少20%,而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增加89.91%,体现了北京高技术产业中大额度项目比重较高、创新投入力度大的特征。

天津产业现状。图3左图显示,2014-2017年,天津地区三次产业企业数量显著提升,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77.5%,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增长33.82%,第一产业企业数量增长139.03%,第三产业整体规模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处于大幅度调整过程中。图3右图显示,三次产业产值变化较大,2014年天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相近,所占比重相当,分别为49.16%和49.57%。而2017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8.38%,第二产业产值减少1.78%,三次产业产值比例达到0.91∶40.82∶57.99,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仍较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态势明显,天津地区已经显示出工业化后期特征。2014-2017年,天津区域专利申请数量是北京的10%,而增幅为44.24%,超过京津冀全域发展水平,R&D全时当量投入缩减10%,考虑创新能力的滞后性,天津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并未显著增加,维持平均水平。2017年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超过京冀两地,达到京津冀区域的46.5%,而高技术产业投资额低于京冀两地,仅为京津冀区域的23.8%,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处于建设阶段。

河北省产业现状。图4左图显示,2014-2017年,河北省三次产业企业数量发展速度远超京津两地,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加112.54%,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增加113.73%,第一产业企业数量增加163.28%,三次产业企业数量都实现倍增,第三产业企业数量超过了北京。图4 右图显示,河北省产业结构与京津两地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其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三产业。2014-2017年,第三产业产值增长37.21%,第二产业增长5.55%,第一产业减少9.2%。三次产业产值比例达到9.2:46.09:43.75,第二产业的支柱效应显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与第二产业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河北省呈现出工业化中期特征。2014-2107年,河北省全省专利申请量增长了49.91%,R&D全时当量投入增加12.13%,为京津冀创新能力增长最快区域,但是专利申请量占京津冀区域仅为5%,整体创新能力远落后于北京,与天津差距也较大。2014-2017年,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增长26.72%,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44.93%,占京津冀的64.3%,高技术产业为京津冀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京津冀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产业趋同发展。通过以上图表数据可以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呈现显著趋同化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比重逐年提升。北京后工业化产业发展态势带动津冀两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津冀两区域工业化发展后期的特征开始显现,天津已经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发展为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态势,天津当前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北京的产业结构特征;河北省也正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过渡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2017年河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天津市201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类似。北京的专利申请数量、R&D全时当量投入分别占京津冀区域的85%和55.5%,北京的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京津冀整体区域的提高,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规模低于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投资额维持快速增长态势,逐步缩小与天津的差距,形成了趋同发展态势。

产业趋异发展。京津冀区域整体呈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三次产业企业数量的变化呈现趋异变化特征,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呈现差异化。北京三次产业的企业数量稳定提升,而第三产业产值提升幅度较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表明京津冀战略规划推动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正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力量,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呈现质量提升。天津第一产业企业数量大幅提升,超过北京,是京津冀区域内唯一的第一产业产值提升地区,体现了第一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企业数量提升而产业产值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增长,表明天津三次产业调整正从规模化发展向质量化发展转变。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同于京津两地,三次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企业数量增幅都实现倍增,从第二产业的绝对主导地位变化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重的产业发展态势,第一产业仍然是京津冀区域内的主要力量。表3数据显示,北京的专利申请量居京津冀区域首位,R&D全时当量投入远超津冀两地,重点提升区域科技研发能力;河北省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高技术产业投资额显著超过京津两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方向明确;天津的专利申请量、R&D全时当量远低于北京,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大幅低于河北省,但是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快速增长,超越河北省,加大区域创新实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意图明显。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内三次产业有趋同发展方向和趋异发展进程,也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整体特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推动区域内产业整体发展。2014年,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度较大,北京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天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重,河北省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2017年,京津冀整体呈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津冀的第二产业呈现内涵化发展态势。2017年,天津的三次產业结构已经趋近2014年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2017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趋近2014年天津的三次产业结构,京津冀区域整体三次产业结构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三地协同发展态势显著。京津冀三地的专利申请数、R&D全时当量、高技术产业施工项目数、高技术产业投资额差异较大,区域内发挥优势,协同化发展态势显著,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河北省的高科技产业创新能力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差距在不断缩小,表现出创新引领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态势。

结论

京津冀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推动了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地发展落差进一步缩小,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区域内产业升级转移呈现显著的生态演进特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产业要素流动,是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核心动力,利用非首都职能的疏解,实现了利用北京优势产业拉动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京津冀整体产业趋同的发展态势。未来京津冀三地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能力的融合,提高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度,加快形成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机制。

参考文献:

1.田家林,韩锋.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群内生态位比较—基于产业生态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

2.武晓辉,韩之俊,杨世春.区域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和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6)

3.蔡绍洪,李莉,汪劲松.区域产业群落形成的生态位与聚集势[J].生态经济,2008(7)

4.许萧迪,王子龙.高技术产业生态位的构建与空间格局[J].改革,2008(2)

5.毕娟.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8(8)

6.崔志新,陈耀.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测度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3)

7.周洁,贾文毓,党海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2)

8.王莎,童磊,贺玉德.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的定量测度[J].软科学,2019,33(3)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产业结构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