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下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考察及创新策略

2019-11-06赵艳丽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西南地区移动互联网

赵艳丽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方法,考察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模式现状,发现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仍以传统农批市场或合作社参与等模式为主,电商模式应用较少,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应用则更少。虽然农户对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接受程度较高,但实际采用该模式的却很少,主要是由于农户对移动互联网参与流通的应用能力较低却使用成本较高,以及农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仍不够完善等影响。最后,提出了移动互联网视角下推动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特色农产品    流通模式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规模明显提升。2017年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5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63万亿元,较20年前增长了453%,1998年以来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2017年西南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15%,较1998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可见西南地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有一定提升。各个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现状情况如下:

四川省。四川省是全国特色农产品大省,按农产品大类来分,特色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薯类、油料等,且都有较高的产量。其中,2017年蔬菜产量达到450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比重接近5.5%;水果产量1008万吨,居西南第一,全国第8。截止到2017年底,四川省共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16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其中:水果类最多,有59个;蔬菜类24个,茶叶12个,粮油18个,畜禽33个,中药材8个,食用菌5个,棉麻蚕4个,谷类1个。其中,资中血橙、双流永安葡萄、四川泡菜、凉山马铃薯、阿坝金川食用菌等都是全国有名的农产品品牌。四川泡菜、攀枝花芒果和新津黄辣丁3个农产品获得“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云南省。云南省也是全国特色农产品大省,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2.93亿元,虽然没有四川省规模大,但是云南省农产品的种类较多,蔬菜、甘蔗、烟草、松茸、香料油、咖啡、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产量也都比较高。其中,2017年蔬菜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甘蔗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截止到2017年底,云南省共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79个,其中,石林人参果、临沧澳洲坚果、尼西鸡、溪洛渡白魔芋、楚雄滇撒猪等都是2017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昭通苹果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3个农产品成为“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贵州省。从产量来看,贵州省农产品总规模略逊于云南省,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13.86亿元。按农产品大类来分,特色农产品包括畜牧业、茶叶、蔬菜、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等,2017年蔬菜产量接近2000万吨。截止到2017年底,贵州省共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48个,包括赤水乌骨鸡、安顺山药、贵定云雾贡茶、都匀毛尖等。其中,都匀毛尖是贵州省的特色农产品亮点,自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以来,都匀毛尖的茶园面积从48万亩扩大至目前151万亩,产量从4500吨增长到24000吨,增长了5倍多,综合产值达到74亿元,惠及农户超过30万人。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洋芋3个农产品成为“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重庆市。受辖区面积约束,重庆市农产品产量规模上不及上述三省,但直辖市内也不乏特色农产品,涵盖水果、蔬菜、坚果等方面。其中,奉節脐橙、石柱黄连、江津花椒、万州红桔、酉阳青蒿、忠县柑橘等都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7年,重庆有4个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分别为大路黄花、香龙大头菜、梁平红羽土鸡、梁平红羽土鸡蛋。“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有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和荣昌猪3个。

此外,由于西藏自治区本身农产品产出规模较小,与其他四个省市相差较大,且相关数据不易搜寻得到,因此没有对其做单独分析。在调研分析中亦未将其列入。但是在对西南地区农产品有关数据综合统计时,将西藏自治区纳入范畴。

移动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农产品流通主要带来以下影响:

第一,庞大的客户群体决定了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的网民总规模达到7.72亿人,且最近三年增速均在5%以上,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26亿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5.5%。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融入到居民生活中,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强大的支付功能不断改变居民消费方式,社会的消费行为与习惯不断更新。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消费者在农产品信息获取上变得更加便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浏览农产品信息,决定是否需要购买。长此以往,也就酝酿了一大批需求欲望非常强烈的农产品消费者,一旦关注某类特色农产品,就会主动搜寻相关信息,较以往的被动式询问卖家要方便的多。在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下,消费者变被动为主动,这也要求农产品流通商不断探索变革批发零售等模式,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

第二,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电商交易渠道再升级,促使传统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商求变。在传统的实体农产品流通方式下,市区内以及城郊的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产品专卖店是主要的农产品市场主体,居民大多是通过直接去农产品交易点购买。随着互联网不断兴起,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农产品网商占据市场,于是居民可以直接在PC端交易,再通过物流方式运输农产品到家。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不断进入居民生活圈子,它相对一般的电子商务更加便利,居民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完成购物,这是传统互联网流通渠道的再升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中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还可以将信息进行共享。在这种新型交易渠道的影响下,一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商为了扩大流通渠道和消费市场,同时降低流通成本,纷纷拓展流通方式,主动求变,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交易的重要渠道。

第三,移动互联网使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化,迫使农产品流通商转变发展方式。在传统的实体农批市场模式下,消费者的交易是聚集在一起的。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其便利化和私密性的有利条件,使得消费者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购买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移动互联网购物相比实体店购物,其农产品选择的范围也更广,并且不受实体交易中农产品摊位点设置、农产品摆放等的影响,使消费者购物的主动权加大。借助移动互联网中的微信等平台,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对需求农产品的评价,从而基于消费者的角度更加了解农产品,促使自己消费更加理性化。在此环境下,国内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商亟待寻求更加有效的发展之路,要在交易渠道、营销、物流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的现状考察

(一)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西南地区共有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约70个,农产品综合市场约50个,2017年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约1430亿元,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1350亿元,农产品零售市场交易总额约80亿元。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之一,2017年交易量达760万吨,交易额430亿元。从交易额计算,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四川南充川北农产品批发市场、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重庆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重庆渝南冻品交易市场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百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重庆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50强”,四川南充川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川省阆中市圣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云南呈贡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蔬菜批发市场50强”,重庆菜园坝水果市场则是“2017年度全国果品批发市场20强”之一。

(二)实地调研分析

样本总体情况。本文主要是从农产品经营主体的角度对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现状进行考察。虽然不同省份特色农产品种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但是基于调查研究的系统性,本文主要基于水果、蔬菜、油料、中药材、薯类和畜禽类6类各个省份(不包括西藏)产量都相对较多的农产品作为西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范畴,对农产品流通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中,调查对象限定为从事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家庭农户或农业企业,统称“农户”。笔者经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实地调查了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四个地区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户或企业共250户(家),最终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21份,问卷有效率为88.4%。收集有效样本的相关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本次调研西南地区经营农产品流通的农户数为132户,农业企业数为89家,即样本以农户数居多。从经营农产品类型看,经营水果流通的样本有103个,经营蔬菜流通的样本有80个,分别居第一和第二,这也与西南地区农产品规模结构有关。

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从目前我国农村农产品主流的流通模式来看,主要有6类:第一是“农户+消费者”模式,第二是“农户+批发市场+消费者”模式,第三是“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模式,第四是“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模式,第五是“农户+超市+消费者”模式,第六是“农户+电商+消费者”模式。目前,有一些农产品流通商不只采取一种流通模式。

从样本结果来看(见表2),选择“农户+批发市场+消费者”模式和“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模式的样本是明显多于其他流通模式的,其中选择“农户+批发市场+消费者”模式的流通商最多,数量达到87个,占全部有效样本的比重高达39.37%;选择“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模式流通商数量也达到59个,占全部有效样本的比重为26.7%。由此可见,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渠道直接销售的流通方式依然是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农户选择了直接到附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交易。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西南地区许多县区和乡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更新,规模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強,因此也吸引了许多农户前往。

与此同时,选择“农户+电商+消费者”模式的样本数很少,仅有45个,占比仅为20.36%。由此表明,当前西南地区农户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电商销售农产品的例子仍然不多,仍以传统流通模式为主。但这种模式的样本数要高于“农户+消费者”模式和“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模式,也说明了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西南地区农户对借助电商渠道流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移动互联网为流通模式的情况分析。据调查,在45个选择“农户+电商+消费者”模式的样本中,有17人选择移动互联网销售渠道,且这17人同时也选择PC电子商务销售渠道,而有28人选择了纯PC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在选择“农户+电商+消费者”模式的农户中,实际选择移动互联网作为电商渠道的农户并不多,占比仅为37.78%,不足四成,而且没有农户通过纯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开展农产品流通经营,都是带有PC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

农户对移动互联网流通渠道的感知及接受程度分析。就“是否认为移动互联网能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调研分析可知,有197人认为使用移动互联网渠道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占有效样本的比重高达89.14%;有24人持中立态度,没有农户认为移动互联网不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来看,农户对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感知性还是比较好的。有166人愿意接受移动互联网渠道作为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但这与实际采用移动互联网流通渠道的17人存在非常大的落差。

为解释这一原因,笔者在问卷中专门设计了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不用移动互联网渠道进行特色农产品流通”,涉及题项包括“当前已有流通渠道可以应付市场需求、对移动互联网参与流通渠道的应用能力不足、移动互联网流通的使用成本较高、农村没有良好的移动互联网基础、持续使用意愿不强、其他原因”。结果如图2所示:对移动互联网参与流通渠道的应用能力不足的人数最多,达到91人,占有效样本比重达到41.18%。据调查,样本中仅有37人学历在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也存在一定关系。其次是认为当前已有流通渠道可以应付市场需求,数量为67人,这类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的现有流通业务已能基本满足农产品供给,因此他们认为搞移动互联网流通的必要性不大。再者是认为农村没有良好的移动互联网基础,数量为63人,这与当前移动信息覆盖的局限性有关,虽然城镇地区移动互联网实现全覆盖,但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即使有移动信号,强度也不充分,需要继续改进。也有少数农户认为移动互联网流通的使用成本较高或对移动互联网流通的持续使用意愿不强。

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问题。根据前面的实地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流通模式仍然以传统为主。尤其是以“农户+批发市场+消费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两种模式占据主导,而通过电商渠道参与农产品流通的案例较少,在本次调研的有效样本中份额仅1/5左右。而利用移动互联网渠道进行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案例更少,电商流通也是以PC端电子商务为主。第二,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有效性较强,接受度与实际利用程度存在较大落差。虽然有很多农户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特色农产品流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移动互联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接受程度也较高,但是事实上真正采用这种流通模式的农户却很少。第三,特色农产品经营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能力普遍存在较低水平,这就客观导致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无法充分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作用。第四,农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仍不够完善,移动互联网信号的覆盖面、强度远不如城镇,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户有使用意愿但迫于设施环境不佳而放弃。

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探索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渠道的特色农产品新型流通模式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应积极应用到特色农产品流通领域,而调研结果显示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是薄弱点。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流通模式,就要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提供的软件平台,派生便捷高效的流通渠道。一是依托当前活跃度较高的微信平台,通过微信的模块化功能拓展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让农户开微店,开展B2C流通模式;通过微信朋友圈可以发布特色农产品信息,建立社交媒体,开展C2C流通模式;通过微信平台可与线下农批市场形成合作关系,开展O2O流通模式。湖南“果博会特色农产品”就是一家通过微信平台注册的微店,可以直接通过微信下单;浙江“仙居特色农产品”是专营特色农产品的公众号,主营生鲜水果杨梅的经销,这些都是西南地区农户可以借鉴的例子。

(二)健全农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从调研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到,西南地区农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薄弱,移动信号无法实现全覆盖和深入覆盖,这是制约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为了健康推进特色农产品采用移动互联网渠道参与流通,就必须要加大农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入,这是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由于西南地区空间范围广,且地形复杂,山区较多,因此要实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移动网络全覆盖的难度较大,需要有大量的投入,因此地方政府应做好深度谋划,优化移动网络布局建设。同时,政府也要加大与社会投资者的合作,积极运用PPP模式,共同推进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为农村特色农产品开展新型流通模式夯实基础。

(三)加大对当地农民开展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的培训力度

调研结果也显示了有40%以上的农户因自身对移动互联网参与流通渠道的应用能力不足而放弃了这种新型流通模式,这无论是对于他们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还是打开特色农产品市场来说都是一件憾事。因此,为了鼓励当地农户积极开展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就要加大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当地政府可以联合高校和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就如何提高农民对移动互联网终端操作能力、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特色农产品流通等进行专门辅导,让农民切实掌握移动互联网操作技术,从而更好地运用到特色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去。

(四)積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经营者的组织化培育

虽然说移动互联网流通模式不失为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一种有效模式,而且它也是一种时代趋势,但从目前西南地区实际情况来看,要实现这种新型模式应用的普遍化,尚需较长时日。而为了加快其步伐,就必然需要促进当前传统流通模式下各经营主体之间协调发展,因此需要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经营者的组织化培育,可以积极发挥本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零散的农户与农业企业以及流通企业衔接起来,形成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系统。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经营主体之间的对接,减少特色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疏通流通环节和渠道,避免市场上出现农产品供求不平衡情况,从而稳定农产品市场。

(五)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大特色农产品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深入消费群体,在不断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同时,也使得消费更加趋于理性。消费者能够借助该平台,随时随地地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从而精挑细选。因此,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往往不在于价格的竞争,还在于农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无论是对于农产品供给商还是流通商,都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平台,在顺应消费者偏好的前提下,对特色农产品要加大营销宣传,将农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优势展现给消费者。同时,也要依托短信、微信等渠道将农产品营销内容及时推送给潜在的客户,增强他们对农产品的感知价值和信任程度。

参考文献:

1.赵艳.农产品流通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发展——以山东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2.昂朝刚,余佳祥,唐建文.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结构优化分析——基于生态保护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

3.何雪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渠道零售企业服务质量测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张金香,马红.“互联网+”背景下甘肃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5.李龙,蔡振军,丁竹.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6.吴朝彦,黄磊.零售企业对移动社交媒体的持续使用意愿[J].中国流通经济,2015(6)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西南地区移动互联网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