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载于人体的新装备

2019-11-06沈臻懿

检察风云 2019年20期
关键词:植入式器件柔性

沈臻懿

让失语者开口说话的人工喉

喇叭、麦克风等声学设备,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器件功能的角度来说,喇叭作为发声器件,可单向发出声音,但无法接收声音;反之,作为收声器件的麦克风,则仅仅只能感知和接收声音。这一系统功能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人体器官上同样有着类似的反映。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喉头、声带等人体发声器官,同样只能发出声音。若是要感知声音,还必须借助于另外的听觉器官。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设备,可以同时将声音的发出与声音的感知集成于一体呢?这一新器件的出现,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收、发声器件单一、分立的缺陷,对于先天失语者、喉头切除病患等残障人士来说,无疑更是一大福音!

有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多孔石墨烯的材料优势,完全可能满足新器件收、发同体的要求。此外,多孔石墨烯带给人们的惊喜还远远不止这些。现有的声学设备多采用硬质材料所制成,很难直接穿戴于人体之上。不过,多孔石墨烯具有柔性的材料特点,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研发。

研究人员将单层石墨烯薄膜进行组合,并采用激光直写技术制成了多孔石墨烯材料。由于多孔石墨烯的结构对于压力尤为敏感,能够对人体喉咙在发声时的轻微振动进行感应,故可利用压阻效应来接收这一声音信息。同时,多孔石墨烯还有着低热容率和高热导率的特性,这能使其利用热声效应发出一定频谱的声音。因此,通过多孔石墨烯材料发明出的“人工喉”设备,在单器件上融合了发出声音、接收声音和柔性可穿戴的三种功能。

然而,残障人士,尤其是先天失语者喉咙发出的轻微振动,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喉咙发声并不相同。考虑到不同人的喉咙振动所带来的阻值变动各不相同,“人工喉”设备在使用之前,首先需要结合失语者自身的发声特点,将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破译”并形成特定的编码语言。在此基础上,“人工喉”设备就能够对喉咙发出的那些振动进行感知和分析,并将原本并无含义的“特殊声音”,转换为强度、频率可控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失语者“说出话”。

由于“人工喉”设备的柔性特性,其加载于人体时,可以有着不同的选择模式。其一就是将“人工喉”设备直接植入人体内部。如果觉得这一方式较为烦琐,则可以选择体外穿戴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人工喉”设备做成贴片,直接贴敷在喉咙处进行使用。

可降解的内置电子植入件

对于植入式医疗,想必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通常有人因骨折受伤,需要植入钢板进行治疗,就属于典型的植入式医疗。除此之外,植入式电子医疗设备也同样属于植入式医疗的范畴。与传统的电子医疗设备相比,植入式的电子器件不仅体积更为小巧、使用更为方便,且能够实时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不过,现有的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尽管有着诸多优势,但其基本都由含金、银、铜、铝等难以降解的金属材料所制成,无论是电子医疗器件的植入,还是更换或取出,都需要借助于手术的方式来加以实现,有时难免会因手术而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消除因植入、更换及取出所引发的多次手术,避免电子器件长期滞留人体体内而带来的副作用,人们也在不断探索植入式电子医疗器件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生物的相容性,尝试利用蛋白质、可降解金属、DNA等可降解材料,来研发可降解的内置电子植入件。目前,一款由蛋清与可降解金属制成的电子器件已然问世。该器件的核心部分是一层鸡蛋白,上下电极则由镁、钨两种金属所制成。当这一电子医疗器件被植入人体后,可以对损伤愈合、生命体征、疾病情况进行监测和跟踪,并通过无线方式将信息发送给医生和患者。其可以反复读写百余次,在干燥条件下,器件内的信息能够保存90天左右。

人们只要将可降解的内置电子器件植入体内后,就基本不再需要考虑后续工作。当可降解内置电子植入件完成自己的监测、检查使命后,其不同于当前的植入式电子医疗设备,不需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取出。可降解内置电子植入件只需与人体体液接触后,仅仅在三天时间内,器件几乎就能完全被人体体液所溶解并吸收,最终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不仅不需要借助专门的器件取出手术,且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的负面作用。

除了前述可降解内置电子植入器件外,蛋白质、可降解金属、DNA等可降解材料还可用于更多的疾病诊断与治疗领域。值得期待的是,这一新技术一旦成熟并普及,人们不仅可以减少因仪器检查所带来的时耗与痛楚,还可更为快捷、更为精准地对自身体征进行监测和跟踪。

模仿人类皮肤的“电子皮肤”

包裹在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相接触的皮肤,高度敏感、有弹性且活跃。皮肤中的痛觉、触觉、温度等感受,能够将外部环境的刺激,以电脉冲信号的形式传输至神经中枢,进而令皮肤能够对痛觉、触觉等进行感知。人类皮肤的这一多功能生物特性,也让科学家们看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在皮肤感觉功能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性能更佳的“电子皮肤”,无疑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极大益处。

在诸多材料中,柔性材料与人类皮肤最为接近。因此,在研发这种新型“电子皮肤”时,研究人员也选择使用柔性材料作为基底。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门的結构网络,将各类传感器以二维、三维的方式进行多功能集成。柔性材料的可拉伸特点,使得“电子皮肤”的感知、监测范围也可在一定范围面进行拓展。同时,“电子皮肤”上的各个传感单位都可独自运作,并不会相互干扰。

“电子皮肤”所具有的可探测温度、压力及其他外界刺激的陈列和传感器,可以感知到周边环境内的诸多生物、化学、物理等方面的信号。与人类自身的皮肤相比,有着科技力量支撑的“电子皮肤”,在综合性能上已然更为强悍。其在各类传感器的“功能加持”下,可以同时实现对于湿度、温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应变等多种外部环境刺激的感知与探测。

“电子皮肤”的自身优势,可以使其应用于具有集成功能的智能化假肢、假体之上。将具有触觉、痛觉等传感器的“电子皮肤”包裹在假肢、假体上,不仅可以令智能化假肢、假体增添感知功能,还能使其感知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更有助于残障人士的复检与日常生活。残障人士在穿戴拥有“电子皮肤”的智能化假肢、假体后,“电子皮肤”上的传感器可以与安置于皮肤上的电极相连,借助于类似神经传递信号的传感方式,将触感、疼痛感等各种感觉,通过“电子皮肤”传递给假肢、假体的穿戴者。

“电子皮肤”的未来应用前景尚不局限于此。有研究甚至尝试利用“电子皮肤”的柔性与可拉伸特点,研究出可直接贴附于人类皮肤之上的“电子文身”。这种“电子文身”可以直接替代当前手机的电子钱包,只需要扫描皮肤上的“电子文身”,就可以立即完成支付功能。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植入式器件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试论植入式广告在春晚中的应用
用于植入式器件的电源技术研究进展
旋涂-蒸镀工艺制备红光量子点器件
面向高速应用的GaN基HEMT器件
一种加载集总器件的可调三维周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