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动物为本”的动物园规划设计思考

2019-11-06夏媛洪琳燕

广东园林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境动物园动物

夏媛 洪琳燕

随着“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概念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和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和行业对“以动物为本”的动物园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正式出台的《动物园设计规范》,使得我国动物园规划设计具备指导性文件,而且在有关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比2004年7月颁布的《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更进一步。笔者参与该规范制定,并在后期工作实践中不断从动物生存空间、生境丰富度及质量等方面研究思考“以动物为本”的实质性含义及配套措施。本文基于“以动物为主”原则,从动物的生理、心理需求和动物园社会角色等方面,阐述在规划设计中如何满足动物的各种需要,同时考虑动物保护并为其提供趋近自然状态的生活模式,以强健野生动物的生命体魄,促进动物更多的自然行为。

1 优化生境满足动物生理需要

1.1 以动物为本选择建设地址

新建动物园选址必须远离污染性工厂、污染土壤、污水、噪声等污染源,为动物提供趋近自然条件的大环境。如果周边拥有旅游景区资源,可考虑利用良好的区域资源,与之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区域性旅游协作板块,打造旅游产业链。如奥兰多迪士尼动物王国,除具动物教育、保护和研究目的外,还成功与周边景区形成旅游产业链,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1]。

1.2 因种制宜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不同科属种的动物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以及喜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条件差别很大,需要依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结合动物习性和自然生存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不同动物种类对气候、环境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设置笼舍的位置、大小,并营造相适宜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保障具体笼舍选址或饲养环境等能满足动物生存及开展各种生理活动甚至高质量生活的需求[2]。采取建设绿地系统、连接生态斑块及湿地保护等恢复动物原生栖息地的措施,丰富动物各个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同时通过丰富动物展区地形,模拟自然环境,满足动物隔障、展示、视障的要求。根据园区的地形起伏、竖向标高以及水系的功能和走向,并结合动物展示、景观风貌、空间塑造,打造水系中堤、岸、岛、桥等景观要素。如杭州动物园根据动物展示、空间塑造、景观风貌等各项要求,确定园区竖向标高、地形起伏、水系的功能和形态,模拟动物原分布区自然环境,营造丰富的园林地貌和动物生境。

1.3 为动物提供特殊习性需求空间

各种动物都有一定的特殊习性,动物园的分区规划需要为动物创造近自然的生境条件,满足后代繁衍、日常嬉戏等特殊习性需要的各种场所。但是笔者从对各地动物园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的动物园建设管理普遍存在不足。比如游禽区环境优美,可是难以满足禽鸟繁殖的需求,原因在于人为共识的优美场地往往缺乏禽类筑巢孵蛋的私密空间;母虎吃掉刚生下的幼崽,是感觉生育场所不安全,出于自保本能而吃掉幼崽;部分动物天性喜爱奔跑,却被圈养在狭小场地中,因而出现逃至游人道上散步的情况;等等。所以,满足动物习性所需很重要。国内不乏成功案例,例如杭州动物园模拟游禽、涉禽、走禽、鸣禽分布区的天然环境,提供其嬉戏场所和繁殖等自然行为的庇护所,同时可以兼顾游人观赏要求与好奇心,提供自然生态的浸入式展示和散养展示环境;北京动物园结合地形、水系布置符合动物习性的多样动物展馆,营造丰富的园林地貌和动物生境,打造人与动物、自然界交互式体验的场景。

1.4 控制环境容量达到和谐平衡

设计过程中科学制定环境容量,使得一定环境条件的物种数量不超过栖息地的最大动物数量荷载,达到动物与环境互相依存、和谐共存。比如啮齿类动物主要食用各种草类,除定时投放的草料,园区的草地、树枝、叶也是啃食对象,如果动物数量太多,会导致草地或林木退化,甚至栖息地环境荒芜,影响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景观优美。

1.5 保障动物日常生活避免游客打扰

将游人容量作为游憩与服务设施规模、数量计算以及动物园管理的依据,游客活动应尽量少打扰动物日常生活。如长隆野生动物园面积为100 hm2以上,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公园以野生动物种群放养的展示方式,模拟动物原始生境,保证动物福利,将其分散在亚洲森林、非洲原野、和谐草原等主题园区[3]。公园以游客自驾车观赏为特色,既能保证访客的安全,也能减少对动物的滋扰。随着游人容量增加,长隆动物园科学处理动物数量与环境容量关系,并异地选址建设新的动物园,减少原地环境负荷。

2 丰富生境满足动物心理需求

2.1 基于动物心理因素考虑隔障设施

隔障设施的规划设计必须让动物充分感到安全和舒适,避免反社会行为发生。具体方式有3种:1)利用地形或水面,形成难以逾越的壕沟和水沟;2)隐藏隔离设施,如将设施设计在水下或者植物丛中,比较大的构筑物则将其表面进行仿自然处理,外面再附着藤本植物;3)利用电网和光网隔障,防止越跃,保证动物生理安全。具体措施有:将动物隔离安置在某个网箱和建筑场地笼舍;将动物置于一定范围内圈养(场景)隔离,比如南昌动物园通过半封闭隔离措施,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活动,隔离方法包括栏杆隔离、壕沟隔离、廊桥或栈道隔离;放养隔离则是解放动物的活动领域,限制人在通道或者车厢内观赏;将游客隐藏,让动物看不到游客身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游客对动物领地的干扰,使动物感觉环境安全[4],释放天性。无论哪一种隔离方式,都必须首先保障动物的自然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满足动物与人的隔离要求,既不影响动物正常心理,又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且可以安全观看。

2.2 为动物提供环境丰富的生活场所

丰容指在圈养条件下,丰富野生动物生活情趣,为符合动物心理需求,增进动物展现更多先天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办法的总称[5]。丰容设计是目前国内解决动物心理和生理问题的较好办法,利用场地原有湖泊、池塘、沼泽、沟渠等有利条件,模拟多样的湿地生态,配合人为措施,营造林木花草园、峡谷、瀑布以及溪流等自然环境或动物熟悉的生活环境。比如采用岩石、水池、瀑布、急流等人工模拟高山流水的声音,帮助动物减轻心理压力;采用丰富多样的植物模拟营造不同种类的鸟类赖以生存并具美感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并结合天网和钢丝笼为其提供躲藏、筑巢、栖息的隐蔽处;还原灵长类动物的生活环境,营造密林、低谷和丘陵等多样生境,设置岩石、植物等自然生境元素并为其提供攀爬的器物等。总之,模拟自然生境设计展区,营造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让动物在近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轻松生活,展现出更多自然行为,回归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特色和多样性。

2.3 最大限度模拟动物原生环境

在动物园内创造动物原生地的地理景观,最大限度地模拟动物原生环境[6],是在动物园植物环境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缺乏原产地植物的地区,设计时可以用本地植物替代,如在北京地区用本地生长的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代替非洲的凤凰木Delonix regia,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日本知名学者沈悦教授参加设计的横滨动物园,在不同的分区根据野生动物原产地的植被类型,模拟自然植被群落进行艺术组合,植物绿化方面的整体感观效果很好[7]。动物园植被群落推荐采用丛林式、湖泊溪流式、沼泽式和开阔疏林式。丛林式适合喜欢幽静的动物,浓密的丛林能为它们提供理想的藏身之地。湖泊溪流式适用于水生或两栖类动物,如天鹅等喜水禽类、鳄鱼等沼生动物。沼泽式水面以沼生植物为主,湖面护坡用自然式草坪铺装,岸边种植低矮的灌丛为动物提供休憩的场所,可用石块把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开,浅水处种植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华夏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subsp.leucopetala、菖蒲Acorus calamus等多种茎秆较低矮的水生植物作点缀,模拟大自然滩涂地景观。开阔疏林式适合性情温驯的食草动物,如长颈鹿展区内主要种植草本植物,一般不用灌木以免遮挡游人视线。从安全方面考虑,植物的布局还需要注意植株之间的距离,防止动物将植物作为跳台或踏板逃出饲养区,或者因植物种植不当而发生互相攻击的行为。同时,可以在动物之间的区域和动物园外围设置一定厚度的防护林带(图1)。

图1 防护林带

3 动物园的社会角色

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成员,保护动物是人类尊重自然的必然。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的不断深入,动物园不仅是野生动物的物种展示专类园和保护基地,更是引导人们亲近自然、爱护自然,增强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最直接场所。动物园的社会功能由过去的娱乐型向自然保护中心转变,《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强调,动物园的任务是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动物园的吸引力,使之受到公众的尊重,并向公众展示这些动物和处于同一自然栖息地的其他物种以及栖息地本身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8]。动物展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密切关注动物福利、物种保护及栖息地保护3方面,可以通过笼舍改造或新建栖息场地,将隔障措施、丰容方法、生态环境展示采用复合、交叉、互动的设计手法营造动物园环境,为动物提供福利措施和环境丰富、功能强大的生活展示区域,尽可能让其在趋近自然环境的场所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设计建设过程必须注重营造或修复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注重动物展示与其生物学特性、野外生活环境及动物园所在地的人文相结合,同时与动物的保护教育相结合[9],保障动物的自然地位和动物园的社会地位。

4 结语

“以动物为本”的动物园规划设计同时关注动物、环境与人,在满足人观赏需求的过程中,重视动物的生存、生理、生活需要,从动物自然属性出发,关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满足其心理需求。应在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尽可能模拟和还原野生动物的自然环境,选择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建设人、动物、自然三者互不干扰、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动物园。另外“以动物为本”规划设计的动物园突出了动物保育保护功能,为野生动物创造可持续繁衍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保护动物的科普教育基地。如果在规划设计建设中能够融入中国山水文化和地域文化,赋予动物园绿地更多风景园林元素,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兼具园林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的新领域,将会促使行业迈上更高台阶。

猜你喜欢

生境动物园动物
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基于MSPA-InVEST模型的北京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优化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最萌动物榜
我家的动物园
动物可笑堂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