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评价杠杆提升阅读能力

2019-11-05张旋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汪曾祺昆明笔者

张旋

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种,阅读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力是指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以语言力、思维力、审美力等为主的学习力。阅读力是初中生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阅读力是评价学习力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阅读力问题是触目惊心的,例如:阅读视野不够开阔,读物选择不够经典,阅读方向不够明确,阅读兴趣不够浓厚,阅读生涯缺少规划,阅读习惯尚未养成,阅读效果很不理想;等等。就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指导而言,散乱无章的现象广泛存在。甚至在不少语文课堂上,教师就是搜问题,学生就是记答案,测试就是背笔记。这样的课堂,学生与阅读力是无法结缘的。

如何打破阅读教学“读以致考”的壁垒,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力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最有效的杠杆依然是评价。然而,目前初中学生阅读力评价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试,评价工具主要是试卷,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方法主要是笔试,评价频率极为频繁,评价结果并不客观,这种评价方式对阅读力造成的破坏有目共睹。在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下,我们主张运用评价杠杆提升学生阅读力的策略。这一策略可以概括为四维——“语言力”“思维力”“审美力”“文化力”和六点——“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反思运用”“拓展延伸”。 在“四维六点”评价体系中,“四维”是目的,“六点”是手段,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力进行有效训练和精准测量,达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如何通过一篇篇普通的课文、一节节平常的课堂、一次次有效的训练,落实提升素养、读以育人的评价主张呢?下面笔者以《昆明的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工作室的主张和做法。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评价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从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

汪曾祺是极为重视语言的。在《我的创作生涯》一文中,他说语言是民族传统的最根本的东西,不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就写不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文学。而对于自己的语言,汪曾祺说,他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昆明的雨》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富于生活气息,很多句子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正是这种有如拉家常般返璞归真的语言,在直白平淡中透露出悠远的余味,让人感到亲切,并能直接感受到事物的形象。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语言,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改写训练: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去掉“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去掉“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改为“站”或“蹲”)在人家阶石的一角(改为“在大街上”),不时(改为“不停”)吆喝(改为“叫喊”)一声(去掉“一声”):“卖杨梅——”(添加“又大又黑又红的火炭梅”)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语段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平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苗族女孩娇美、温润、闲适的情态,衬托了昆明雨季空气的柔和,表现了作者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笔者设计了多处类似的改写训练,比如将房东寡妇送花的“时常”改为“就”,“七寸”盘子改为“大”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改为“好多”等。通过换词改写体味文章语言,学生学习兴味盎然,达成了提高语言力的目标。

二、基于思维提升与发展的评价

在阅读过程中,思维力的提升总是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要靠思维来促进,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要靠语言来达成。

《昆明的雨》上课伊始,笔者用这样的语句导入:

有一个地方,有花,花艳;有草,草长;有蝉,蝉噪;有蛙,蛙响;有霜,霜降;有果,果香;有冰,冰冻;有雪,雪扬……

笔者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什么季节吗?”这其实是个极具迷惑性的导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是想先误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正确答案的获得需要敏锐的判断和独立的思考。因为知道要上《昆明的雨》,所以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昆明的四季”。

可这是昆明的四季吗?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立刻通过形象思维将上述文字转化成图像,再与头脑中储备的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风物图像比较后发现:地球上四季分明的地区,哪个地方不是这样的呢?

这个活动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或联想,或想象,于是一个气候宜人的春城形象就呈现在眼前了。大家在否定了一笔写尽天下景的标签化思维方式后,学习情绪被感染,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

汪曾祺曾经说过:“语言要能引起人的联想。”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基本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感知分析、解释评价、实践运用中,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得以使用,良好的思維习惯才能得到培养。

“我想念昆明的雨”是主旨句也是线索句,是全文的核心也是纲领。训练思维,这个句子是个极好的抓手。在接下来的思维训练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测评环节: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若只重读一个词语,你觉得可以是哪个?

通过思考、讨论,我们明确:“我”是文章的特定人物,“想念”是作者的特殊情感,“昆明”是景物呈现和人物活动的特定地点,而“雨”是本文特定的写作对象,这些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筋骨和血肉,缺一不可。依据重读对象,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讨出“读雨”“读情”“读‘我”的学习目标。读雨,读出升斗小民、寻常风物;读情,读出自然之爱、生活之美;读“我”,读出恬淡悠远、从容自如。这是本文思想的内核,也是汪文思维的根基。

这个思维训练提醒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把握要宏观理解、整体进行,不能以偏概全。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评价

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是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

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他还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文章的美总是充满温情的。他曾经戏称自己是“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64岁,一个早已过了率性地谈“情”说“爱”的年龄,但是情到深处,他还是不能自已,一再言及“想念”之情。在文章结尾,汪曾祺用一首小诗,表达了小酒店遇雨滞留那天的情味: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为了进行鉴赏美、创造美的训练和测评,笔者设计了如下赏析活动:

汪曾祺的这首小诗,里面有什么情味呢?我把它改了一下,请大家通过比较,大胆猜测,深入探究:

莲花池外有行人,酒店长扫无苔痕。清酒千杯人不醉,木香花开雨露新。

通过品味、讨论,学生发现:这首小诗借人少、店野、苔痕深,点明了自然环境的偏僻;借莲花池和陈圆圆、吴三桂的故事,写出了凄清的历史况味;借酒浊、天晚、花湿、雨沉,渲染了一股宁静、闲适、散淡的气息;而离乱背景下的苟安、寂寞、苦闷等情绪,在诗中似乎也有淡淡的寄寓。通过改写和比较,作者40年前的思念、苦闷、感伤,40年后的怀旧、珍爱、想念等情绪,一点点在学生的心中清晰起来。用恰当的训练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应该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

四、基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评价

汪曾祺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他的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就会越多。”他还说:“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

汪曾祺这样表达自己的为人和为文:“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他的这种人生追求的文化呈现,就是用一种平缓的语调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自适和舒卷自如。《昆明的雨》中宁静诗意的生活状态、珍爱过往人生的情怀,无不体现着他的文化观。

汪曾祺的这种精神命脉是受儒家传统文化长期浸染而形成的。他曾经这样阐释自己作品的文化基因:“《诗经》对许多中国人的性格,产生很广泛的、潜在的作用。‘温柔敦厚,《诗》之教也。我就是在这样的诗教里长大的。”

要想深入认识汪曾祺作品中独特的文化积淀,我们需要将之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于是,笔者选择同样具有日据内迁背景、题材内容相同的梁实秋的《雅舍》一文,摘取其中的一段写雨文字,供学生比较阅读: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笔者让学生从语言风格、景物特点等角度,比较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同样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梁文爱用文言词汇,多用四字短语,时有历史典故,语言冲淡幽默;而汪文语言平淡自然,题材细小琐屑,情味深沉内敛。就景物特点呈现上看,梁文破败衰颓,而汪文平和柔美。

笔者还通过改写文章第一节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汪曾祺的文化追求:

请比较改写段与原文第一段,尝试品味课文表情达意的平淡冲和。

改写段: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于是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逶迤连绵的石林,石柱高耸,拔地擎天;左下画了高原明珠昆明湖,沙鸥翔集,碧波万顷。还有五彩斑斓的东川红土地,樱花怒放的圆通山。生在彩云南,十里不同天。昆明自然要有昆明的样子。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确:作者当时除了在西南联大,最远处到过呈贡,上述昆明的风景名胜作者并未去過,也不熟悉。“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所以作者并不偷来示人,是为真诚;再说,就算去过,以汪曾祺一颗平淡的心,他也未必会选择它们来表现昆明。在汪曾祺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象,有的只是静穆悠远、秀色可餐的风景,以及平淡超脱、温润和谐的优雅生活。

此外,像门头辟邪的仙人掌、有各种菌子可吃的西南联大食堂、繁盛迷人的缅桂花、娇羞的苗族女孩、慷慨的房东大妈、陈圆圆的比丘尼石像、绿釉的土瓷杯等,无不渗透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这就是我们运用“四维六点”评价体系认识到的从古典和乡土中缓缓走来,从大众和民间提取诗意,百年之中不过寥寥数人的抒情人道主义作家——汪曾祺及其作品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汪曾祺昆明笔者
Task 11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爱逃课的汪曾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