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难逃“荷尔蒙效应”

2019-11-05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9年19期
关键词:圈层交友异性

现在,社交领域有了新的玩法,比如《抖音短视频》的同类推送能带来信息“多巴胺效应”,从而形成黏度,成了“获客”和“留客”的主要手段。相比之下,QQ给新用户的入口有些老套。微博则相对开放一些,可以通过用户对信息的共同偏好组合成圈层。《微信》为了革除“社交遗传病”,通过公众号打破了小圈层的信息壁垒,提供了《微信》的跨圈层社交可能。

而ZAO的交友方式还有些老套,跟QQ类似,分享机制也依赖传统社交平台,难免会被人“卡脖子”。ZAO的开发商强调,ZAO的落脚点是在交友上,也即换脸视频某种程度上是“获客”用的,“留客”手段暂时还没有具象化。从目前来看,ZAO的“获客”策略很成功,但“留客”能力还有待观察。也即,ZAO还缺一个明确的用户圈层,也缺乏明确的定位。

当然ZAO的机会仍然很多,有研究表明,自“宅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以来,人的孤独感并没有因为社交平台的繁荣而有所减弱,并由此发展了各种亚文化圈层,把孤独感借助具体实物具象化。这个趋势正在全球蔓延开来。

比如,我国目前有大约2.4亿单身人士,男性占60%,其中有性格、工作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加上“宅文化”盛行,让异性接触成为难题。于是,以异性交友的Soul和《探探》得以兴起。同样,直播的繁荣与“宅文化”也密切相关—游戏通过兴趣爱好成为异性交友渠道,加上游戏直播的推波助澜,“荷尔蒙效应”相当显著。

这揭示了社交领域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吸引女性用户进驻,才有可能发展壮大社交平台,留住了女性用户就留住了男性用户,而且女性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往往更活泼,更喜欢展示自己。

在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作“曝光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人们对经常暴露在自己眼前的人和事物会有好感,并随着熟悉程度加深喜欢程度。

用在女性用户展示自拍这一点上,逻辑是这样的,人们对自我的印象其实是停留在镜子上的。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看到镜子的时候会自我美化30%以上(人脑美颜)。多数人看到自己的照片其实并不适应,就需要多适应镜头中的自己。也就是说女性用户自拍越多,越会觉得自拍中的自己美丽,也会越来越喜欢自拍中的自己,这就不难理解社交网络:美女遍地走,“猪头”无处留。

我们还需要注意,越“直男”的社交平台对女性用户越不宽容,男性用户对网络中的女性用户要求往往比现实中高:比如带有恶意的评头论足,盯住缺陷无限放大等行为还比较普遍。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交平台,才会让社交平台更具活力。ZAO如果能吸引一大批女性用户入驻倒真的还有机会—抓住单身群体的红利火一把,但前提是要把ZAO做得更社交化一些。

目前,《微信》和QQ虽然依然盘踞社交头牌,但有些理念已经落后,它们的黏度是占了时间便利,在打发碎片时间方面却不如“刷微博抖音”有效,更像是交流有效信息的工具而不是休闲工具。其中大大小小的“群”也因为UGC不够,多数时候会变成“死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算是做出改变的努力,却缺少酬赏机制,UGC的动力还有些不足,并且圈层瓜分太厉害,容易造成内容长尾。深知这些问题的人都会做任何尝试去挑战QQ和《微信》,这些攻城者会一波接一波,不会停歇。腾讯系无论如何都无法封锁死所有可能,只要有现象级APP蹦出来,就会有更多的APP跃跃欲试,从而削弱腾讯的霸主地位。

ZAO可能是一种尝试,一种收集数据和信息的尝试,尽管它大概率会失败,但多次密集的“轰炸”会让成功的APP诞生越来越成为可能,ZAO即便是当了未来的垫脚石也是很有意义的。

同时,现在网络环境不同从前,各APP割据把网络碎片化了,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网络巴尔干”,难以破除。即使社交平台内部,打通圈层,构筑联系也没那么容易。就如同《微信》这么庞大,但本质上还是无数个小圈层分割和组合,它的价值并没有完全释放,而有些事件通过《微信》推动也并不容易。

ZAO意图打破这个僵局么?笔者还没看到,或许它又是一个橫冲直撞的试验品吧!

猜你喜欢

圈层交友异性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闲谈“交友”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