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新闻专访的人物构成及新闻性深度发掘

2019-11-05梁艳青

戏剧之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新闻性电视新闻

梁艳青

【摘 要】电视新闻人物本身是从新闻事件中产生的,所以新闻人物理所当然具有新闻的一般属性;新闻人物的确定,往往也是依据新闻事件亮点的捕捉,才赋予更大的新闻价值;新闻人物专访作品中新闻意义进行深度挖掘,才能放大作品新闻价值,扩大作品影响力,以独特性烙深印于广大受众。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物专访;新闻性;深度挖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36-02

电视新闻人物是指新近发生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是新闻事件深入挖掘的重要源泉。电视新闻人物专访在新闻报道具有显著地位,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有着无以伦比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人物专访往往流于报道新闻人物参与事件的全过程,缺乏深度挖掘人物参与事件中各细节表现出的新闻性,所以给人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物缺乏个性,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受众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所以电视新闻人物专访的节目制作中,对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突出新闻性的深度挖掘,给人以耳目一新感觉是电视新闻人物专访栏目成败的关键。

一、电视新闻人物专访所选人物新闻性的一般原则

电视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经历者或参与者进行专题采访一种方式。因此,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人物本身具有新闻性。但人物专访新闻感的强弱,以及取得的新闻效力取决于新闻人物的选择上。

(一)所选人物在新闻事件中具有典型性。新闻事件参与者或经历者众多,但典型人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典型人物在新闻事件中都有许多亮点。记者在大量的事实面前要进行精心细致的筛选,选出那些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的人物。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灾情揪动数亿颗中国心。日夜奋斗在灾区一线的救援人员,纷纷演绎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生死救援大比拼。年仅19岁消防战士荆利杰在抢救遇险群众中,冲锋在前,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他一声没吭。5月13日10时许,由于余震不断,教学楼的废墟和吊车的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指挥部意识到二次坍塌即将形成。“危险!快撤!”接到命令的荆利杰本已从废墟中钻了出来。此时,他又听到废墟里有男孩的呼救!他转身奔向废墟,余震也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奋力才将他拖到了安全地带。荆利杰跪在了地上。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段新闻人物专访就是从大量的新闻事件筛选出来的典型人物,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受众来说,不可言喻。

(二)电视新闻专访人物是新闻事件的细节的节点。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是“新闻的细胞”,是新闻真实的因子。细节来源于事实本身,往往不需要形容词来修饰,也不需要专业术语和概念性词语做陪衬。要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体现事件的真实性。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细节。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使新闻事件愈加形象、真实地反映出来,增强受众感观。所以,新闻人物必须是新闻事件的细节的节点。

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枧台即时插发了一则新闻人物特写。映秀镇自发救灾群众为搜救镇小学学生,当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时,眼前的一幕震呆了他们:29岁的老师张米亚跪仆在废墟的空隙里,双臂紧紧环护着两个孩子。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环护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解救孩子,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两只僵硬的手臂为学生守住了生命之门。看这条新闻时,很多观众流下了热泪。

二、新闻点的捕捉是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成因

电视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有目的的采访,采访谁,什么时间采访,采访什么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记者手里。但专访首先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在哪里?所以记者在采访前应当确定好新闻点,以新闻引领全局。

(一)以新闻事件的进程捕捉新闻点,寻找新闻专访人物。新闻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总是滞后于新闻事件。新闻事件發生发展过程中,新闻人物往往能助推新闻或解释新闻或表明新闻事件观点,是新闻参与者。所以新闻专访人物选择,总是通过新闻事件的进程中闪现的新闻点产生的。

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发生后,中国因与越南相邻,金融危机的阴影波及到中国。《东方早报》记者紧紧抓住这一事件,对世界世界银行驻越南执行主管马丁·拉马进行专访。马丁表示:越南经济无疑正处在困难时期,但尚无爆发金融危机的足够因素。

这篇人物专访以越南金融动荡发生这一事件为出发,追溯到对越南经济具有发言权的国际机构和主要人物。采访过程中,人物所表述的讲话也被精明的记者捕捉出来,使专访蕴含重大的新闻性。

(二)以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作为新闻点,划构新闻专访人物。社会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其问题的剖析、释疑、解答或引导其发展方向及事件观点的表达也必呈出现重大的新闻性。

2008年3月,针对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被骂、被打、被杀,很多年轻人不愿当医生的热点问题。记者以怎样才能当名好医生为专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吴明江。这篇专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基层走出来的吴明江提出的“医生应把病人当老师”观点,解决了青年医务工作者认识上的问题,这篇专访的新闻价值也由此体现出来。

三、电视新闻人物的新闻性的深度挖掘

(一)从人物背景材料上深度挖掘新闻性。一个人物是否能成为新闻人物要从新闻事件中去寻找,但“稀缺性”的新闻人物其成长的背景材料也助推着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

2008年,达娃央宗作为西藏地区的奥运火炬传递手,达娃央宗因此成为世人瞩目的新闻人物。她曾经点燃过亚运圣火,也曾经传递过雅典奥运会圣火。因此,按时间的顺序从1990年点燃亚运会圣火,到2004年传递雅典奥运会圣火,再到2008年传递北京奥运会圣火,不如反过来从2008年到2004年再到1990年。 这一新闻背景的挖掘更提升了达娃央宗的新闻价值。

(二)人物角度选择带来新闻性的挖掘。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角度的选择,更能诠释事件的新闻价值。如《冷暖人生》这个栏目选择的多是底层民众人物,阐述了底层人物与命运抗争,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精神张力。《灰姑娘》是冷暖人生的子节目,文中通过小人物小红这位“小姐”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解体。即以小见大,以小人物命运挖掘出大时代的关键特征。

《冷暖人生》使不是“新闻人物”的小人物,成为亿万民众关心的“新闻人物”,也给节目带来巨大的成功。

(三)结构创新可以助形成新闻人物专访新闻性的深度发掘。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人物专访的对象确定后,就需要对各种素材进行组合、排列,寻找出最佳,最能表现出主题的结构,使专访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李佩山的人物专访《朋友,爱祖国吧!》采写了著名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杨育才。全文采用散文式结构,叙述了杨育才在抗美援朝中立功的经历,以及回国后教导青少年要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全篇围绕着主题思想,根据时间空变化,或纵式、或横式,或纵横交错地把不同时期的同一人物活动串联起来,人物刻画细致,行文贴切、自然,使读者有一种亲切感。

总之,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作品必须秉承人物从新闻事件中来、人物集新闻亮点于一体、作品有新鲜感、有深刻感的原则,才能使作品散发独特的魅力,与广大受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阳,李辉,王菲.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深度挖掘[J].青年记者,2007,(5)下:72-73.

[3]蔡月亮.试论的新闻感[J].新闻界,2008,(4):132-134.

猜你喜欢

新闻性电视新闻
报告文学的属性及其编辑原则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做“鲜活”的服务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