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的课程价值初探

2019-11-05朱永康

戏剧之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苗族

朱永康

【摘 要】苗族芦笙长鼓舞是以芦笙、长鼓为主要演奏乐器,舞者以手腕上踮脚方式随舞乐节奏进行起落舞蹈,多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长鼓舞承载着苗族人民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了苗族人民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从学校音乐教育视角挖掘民族音乐文化,探析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的课程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芦笙长鼓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苗族;芦笙长鼓舞;课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184-02

在苗族乐舞文化里,芦笙长鼓舞独树一帜,以歌舞形式来记载民族历史文化,将苗族人民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情趣展现于歌舞中。作为“活”文化的一部分,苗族芦笙长鼓舞伴随者苗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精神,成为展现苗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芦笙长鼓舞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心态,成为苗族人民精神文化、审美价值的重要内容。今天,芦笙长鼓舞的价值正在丧失,年轻人对新型娱乐形式的追求,不愿意学习传统芦笙长鼓舞,导致芦笙长鼓舞后继乏人。由此重新审视和挖掘苗族芦笙长鼓舞文化,将之引入到校园课程中,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苗族乐舞文化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推进芦笙长鼓舞进校园的价值

对于“价值”的理解,Malinowski认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活动中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语解释为,一种事物的价值在于它是否对人有用,是否能够满足人的使用需求。长久以来,苗族芦笙长鼓舞是苗族人民的杰出文化代表之一,更是苗族人民的风俗文化、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的集中表现。从文化价值视角来看,苗族芦笙长鼓舞迫切需要加以挖掘和传承。

(一)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苗族文化里,芦笙长鼓舞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作为以音代言的教化工具,成为苗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时,苗族芦笙长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广泛,凝聚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智慧。将芦笙长鼓舞引入到校园课程中,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特别是在经过学界专家的挖掘与整理后,更好地展现苗族民俗文化魅力,而非简单的模仿,使其成为维系苗族文化存在的精神纽带。

(二)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兼具体育与娱乐功能

从芦笙长鼓舞艺术形式来看,将音乐和舞蹈进行融合,既锻炼了体魄,又增加了趣味。事实上,对苗族芦笙长鼓舞本身,也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将之引入到校园课程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芦笙长鼓舞,从表演中体会原生态艺术文化的特色。同时,在芦笙长鼓舞表演中,还能丰富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舞蹈、音乐、健身、娱乐需求。如芦笙手一边吹奏,一边按照节拍踩着舞步,时蹲时跃、时仰时俯,变化多端;长鼓手也要跟着鼓点,调整脚步进行舞蹈,可以从中释放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三)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促进民族凝聚力

苗族芦笙长鼓舞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更成为苗族人民节庆活动的重要形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让本民族孩子了解和接触芦笙长鼓舞,从中唤醒民族团结的共同记忆,促进民族内部和谐。在芦笙长鼓舞进校园课程中,学生们可以参与和表演芦笙乐舞文化,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

二、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的推进建议

(一)从民族文化视角推进苗族芦笙长鼓舞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芦笙长鼓舞文化是民族特色,融合了音乐、舞蹈、体育等课程,将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从参与芦笙乐舞实践体验中愉悦身心。围绕当前素质教育,倡导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从打造地方特色校园文化领域为芦笙长鼓舞创造有利环境。对苗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与地方各类学校相结合,以师生共同参与、传承的方式来传播和保护芦笙长鼓舞文化。同时,关注苗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行为习俗,积极依托校园特色文化,弘扬芦笙长鼓舞文化,来丰富学校本课程文化建设。

(二)从素质教育视角来推进苗族芦笙长鼓舞的传承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更要关注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苗族芦笙长鼓舞融合了音乐、舞蹈、体育、艺术等诸多学科知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校园高雅艺术的代表,给广大师生带来美的享受。将苗族芦笙长鼓舞引入到课堂,一方面反映了苗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艺术特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苗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传统芦笙与现代芦笙音乐的融合,推进传统长鼓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让学生能够从中开阔视野、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苗族芦笙长鼓舞表演中,独特的吹奏方法、丰富的表演技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学生从了解和参与芦笙长鼓舞体验中,学习民间艺术,感知民族音乐,发展艺术素养。

(三)从民族传统体育视角来推进芦笙长鼓舞蹈的传承

芦笙长鼓舞更是一种舞蹈艺术,如双脚“并步”,脚跟踮起,身体重心落于前脚掌,伴着鼓点节奏,双膝微屈,上下闪颤,极富弹性;同时,双手交叉,小臂互挽或靠拢,上下自然摆动,身体前后晃动,各类脚步变化,在芦笙曲的引领下,让舞者合着节拍进行舞蹈。所以说,芦笙长鼓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娱乐性与群众性是独特的。如跳芦笙、跳木鼓、跳板凳舞、划龙舟等传统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体育健身功能。可以结合校园实际,创编芦笙操,将芦笙长鼓舞的动作要领与舞蹈形式,融入健身操中,展现“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艺术特色,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又将传统民族舞蹈艺术、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弘扬和发展。

(四)从民间艺术传承中来整合师资队伍

芦笙长鼓舞进校园,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芦笙长鼓舞艺术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口傳身授中进行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参与进来,与学校师资进行整合。如引入“请进来”战略,聘请更多的民间艺人、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芦笙长鼓舞文化及艺术内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芦笙长鼓舞文化。如对于芦笙长鼓舞的场景进行表述,让学生了解芦笙长鼓舞的表演风格,对具体的动作要领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引入“走出去”战略,鼓励学校教师深入民间、走进田野进行调研和学习,向芦笙长鼓舞传承人学习演奏、表演方法,打造学校教师队伍。

(五)构建芦笙长鼓舞教育示范基地

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要从专业化、标准化建设上,深入了解和挖掘芦笙长鼓舞的艺术内涵。特别是要结合学校实际,组建芦笙长鼓舞教学实践示范基地,以便有效地对芦笙长鼓舞进行传承和传播。同时,结合芦笙长鼓舞教学实践,积极开发相应的教材,设置芦笙长鼓舞学习班,从教学、表演等方面进行联动发展,促进芦笙长鼓舞与校园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结语

杨方刚提出:“历史赋予芦笙特殊身份和多样社会功能,是构成社会生活最富有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关注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工作,必然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立足现有学校教育机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师资、传承发展等方面,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特别是从苗族芦笙长鼓舞技艺传习方面,将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广泛对接,打造学校芦笙长鼓舞教学特色,让苗族芦笙长鼓舞传统乐舞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也需要看到,苗族芦笙长鼓舞进校园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不能零敲碎打,而是要进行多方探讨与研究,形成科学推进框架,构建专业教育与短期学习培训、教育基地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更好地促进芦笙长鼓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裴甜甜.苗族舞蹈木鼓舞及芦笙舞融入中小学广播体操的构思[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6):168-169.

[2]张志萍.贵州苗族舞蹈浅探[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4):81-85.

猜你喜欢

苗族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丹寨苗族“祭尤节”
黔东南苗族锦鸡舞服饰
苗族古歌《仰阿莎》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