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研究

2019-11-05闫洁

祖国 2019年18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异化人工智能

闫洁

摘要:关于人工智能的预言,层出不穷且各有千秋,但却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将成为未來10年内的产业新风口”的这一论断。就像几百年前的电力产业革命横空出世一样,人工智能也必将掀起一场由它主导的新的产业革命浪潮。

关键词:人工智能   异化   法律道德   哲学思考

鉴于当前人工智能这一新潮的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正大规模的向我们走来。本文将以哲学的方向研究为出发角度,根据目前相关哲学对人工智能发展状况以及预测的研究成果,结合各位学者的共同之处与异样之点,指出人工智能是否应全方位应用创新,并进行关于其利弊的哲学问题思考。

一、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现状

在对相关人工智能与异化这一课题的各个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本课题的研究主体分布在各个行业,比如哲学、计算机科学、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从其研究内容上来看,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虽是“异化”的一种新现象,但学者们很大程度上为它的这种发展持以肯定,并以相关的理论加以说明,为其之后的发展道路鼓足信心;二则是前者的反向,这些学者均以人工智能的异化为出发点(无论是以何种具体的分析角度),比起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解放人类”的便捷的认可,其更倾向于对那种已经存在或是潜在的风险的担忧。具体来讲,可概括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认为人工智能是人体身体的外延,使人类在生活生产活动中更加节省了自身的体力劳动消耗,转向认知思维领域;二是人工智能这种新的异化模式,它重塑了人的世界观,推动了人客观亦或是主观上的进步;三是人工智能在其所具的异化过程中,也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比如:经济监控,政治管理,文化教育等。四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人类的道德,价值,交往,自身等各方面都失去了原存的模样,比如:道德下滑,信仰缺失,隐私透明,价值变相等。五是人工智能+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对人逐渐形成反向驯化,而人也在自觉抑或是不自觉中成为“透明人”。

二、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一)人工智能发展的弊端致思

1.潜在隐患之新闻传播异化

新闻本旨在对新的、最近来的消息以及事件等的真实传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传递内容,价值取向渐渐发生了变化。关于它的优胜之处,此处不做过多解释,因其早已众所周知;但它的劣处,却值得再进一步的探究。经济市场的繁荣,通讯手段的丰富,商业价值取向的深化,使新闻媒体渐渐失去其职能的本质。为了“新闻”而运行“新闻”,社会上的“透明人”越来越多。比如,明星本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起的传承精神文化、娱乐大众的作用,同时也起着引领社会精神价值发展的作用,但在商业资本,价值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新闻人亦或是大众,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私生活,而不是那些应被给予重视的东西。于明星个人而言,他们的自由受到了约束,私生活受到管制,情感发展受到了胁迫。于大众而言,在新闻媒体硬化的现象中,事实被扭曲小事也应聚光灯的作用而被放大。其次,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再次对一部分来说,则会带来严重危害自身成长发展的后果,于此,增强人们的思维意识、判断能力,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强化新闻媒体的真实性,从各个主体角度出发,刻不容缓,对打造和谐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潜在隐患之教育存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入”,人那本是有意识自由自觉的学习过程被极大地削弱,甚至让人渐渐地失去了这种能力。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对教育学习的影响还表现在,基于每个人都是拥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所处的生活环境、先天的生理基础等各有差异,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欲望”,都具能力去往人工智能所不能达及的地方进行创造。如此,那些无法紧跟,亦或是超越现实的人,就面临着进一步被“驯化、逼促”。与此同时,也正因人工智能的发达,于一定程度上致使处于智力、身心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发展状态儿童、青少年,甚至更年长的人越发依赖人工高智能技术,在教育学习方面,止步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发现,即失去了自己作为与动物不同的人的属性特质。

3.潜在隐患之社会及人的整体性

科技将人从大多数的体力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向更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领域前进,即思维认知领域,如从事新的思维、智力型工作,而原先那些无需脑力的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基于人的智力发展本具有差异性,故并非任何人都具有向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奋力拼搏的能力。如此,便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社会失业率等问题呼之欲出。人工智能的大范围运用,使人们的工作、地位划分愈加明晰,人们所应从属的“专门化”圈子也愈加牢固化。从而使基于社会分工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那种整体景象,愈加不复存在,而人在这一过程中,也毫无完整性可存。

4.潜在隐患之法律认可预测

“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相当具有可能性的。以西方女性法律人格发展为例。虽然平等的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革命时期已经日益形成并得以传播,但事实上,女性仍然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只因在那个历史时期,人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界限,其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等诸多方面的认知,认为女性不如男性,缺乏成为“人”的能力。这一例子在本质上其实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未来之事不可期,故而,这种关于人工智能超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又得以确实。如此,人工智能真正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且具有了法律人格,那下一步,他会如何发展?与人共生,但却可不同灭?因为他可以脱离人类的控制而独立行动,部分人被其取代,基于这一层面,是否又会对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伦理上的混乱?譬如,人口生育增长问题,真正的“人”口量问题等。法律对人工智能的认可,又使人与“非人”的界限在哪里?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将不拟作答。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是否应具有法律人格”这一问题的思考,应得以慎重、全面,但不失了管理里的态度。

(二)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致思

一方面,根据当前事实现状,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今天的社会中已极具普遍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性反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社会对认识的正确利用。而实践与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使得其在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得以立足,且得以不断地完善与扩充。如此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存在基础,且于未来而言,具有可存在性。

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虽然人工智能是根据人所订造的,但其却并非具有人的本质,即“非人”。起始他们的作用更倾向于表现在节省人的体力劳动,从而让人能够更加集中地去做那些只有人才可以完成的事情,诸如创造性劳动、主动思维劳动等。尽管未来这种创造性劳动也许不拘泥于人的领域,但是,现在的实然并不一定决定将来的应然;对将来预想的实然,也不一定决定将来的应然。也就是说,也许创造性劳动冲破了人的订造,却并不必然影响我们对人工智能抱以积极态度。相反地,人工智能的存在,可以让人对事物、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人自身的前瞻性与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这种程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实则在相当程度上,对人起着“加强”的作用。

(三)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规避研究

1.法律规范和道德信仰

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法律、国家、管理等形式上的合理化,在客观上和事实上意味着把所有社会职能类似地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其涉及诸多方面,对人尚有相关的法律规范,更何况是人工智能这一可能具有不可控性的存在,且需有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与监督,无论是对制造生产者,还是对人工智能这一客体。但需注意的是,法律并非万能,毫无漏洞。古人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这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制度,又何以能够极大程度的规范各种行为,又何以能够制止大的有可能的毁灭性的损害发生?如此可见,法律制度的规范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个人,整个社会全体所有的道德信仰,即人们将自己内心所接受崇拜的某种道德是为自己的信仰,而这种道德信仰正支配着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确信,而不是外在的约束。发展全社会正确价值观导向的道德信仰,对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出现的人为的因私欲等情感、举动带来的危机,具有關键的意义。恩格斯就道德的本质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也就是说,道德观虽以某种信仰为自己的精神基础,但总归是现实生活的内化,从而对人的现实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看来,深化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道德信仰的积极性注入,让人们可以从自己的事内心深处抵制不良行为的出现,以防不良后果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2.重扬儒家“道德理性”的哲学智慧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维智慧基本上都是赖以非理性的自觉悟性来获得的,而西方的哲学思维则基本赖以逻辑思维过程。之所以说要重扬儒家道德本位思想,即在于人工智能这一将逻辑演算等计算机手段强力发挥的信息技术,它若在自己的科学领域进行发展创新,那可能是步步紧逼,没有终点。但也正由于它的这种潜在的不可控性与无限性为人带来了隐忧。如,它是否会真正地完全地脱离人而存在?未来人类真的会被自己的创造而毁灭?如此,形单影只的科学家们及其活动,必然不该只是极大程度地“专门化”,而是应该将科学与人生智慧哲学融合起来,尤其是儒家的道德理性。儒家的理性是入世,注重忧患意识,起于“良知”之思,依靠自觉性,不被工具驱使,其全部功夫在于唤醒人的仁善之端。鉴于此,若科学家具有儒家的智慧哲学之思,那么,在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是否会有很多的向善性的发明创造,避免那种自然科学影响下的“单纯”性创造。

三、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创新

一是人工智能新异化现象潜在问题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势必会对社会分工,生产方式进行新一轮的革新、替换。虽然前学者们有提到人工智能使人从体力活动中极大程度的解放出来,让人们更偏向于认识思维的领域。但这样,也就意味着,人们需要克服自身的比如基因、生理等先天的因素,甚至更大程度上的被技术的发展“逼促”着在另一领域中进行生产。如此,也同样便是更深层次地丧失了人的本质。

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趋向。在这方面,针对当前学者们的观点,正反皆有,中立者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人的思维方式领域的研究,从而认识到,人工智能虽是一种异化现象,但是却延伸了我们的思维,并为我们提供了高端思维工具,若不想被其“驯化”,则需要保持人类的思维本性,至少清楚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否被隐藏,何时被隐藏的,怎么被隐藏的。全人类不该处于一种被动或是不动的状态。

三是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成果内容。前学者们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多在于分析出当前人工智能异化现象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影响。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补充对该课题研究的深厚的理论基础,比如技术之本质、思维之趋向、社会结构之变化等,从而增添文章学术性,丰富其内容。

四、结语

针对当前人工智能产品的更迭速度,我们可以看到,未来世界在如破竹之势发展的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势必会有一场大的革命浪潮,但其到底去向何处,尚不可断而言之。不过,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该保持理性且全面的思考趋向,让人工智能+的发展虽势不可挡,但却合理有序,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库兹韦.灵魂机器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技术的追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杜森.智能社会中人的技术化现象研究与本质批判[D].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2017:6.

[5]吴彤.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若干哲学思考[J].学术前沿,2018.5(下):18-25.

[6]孙伟平,戴益斌.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07).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北校区)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异化人工智能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人工智能与就业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