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数学习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11-04陈家凤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陈家凤

【摘 要】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要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去理解和运用,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中的习题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的习题计算训练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可通过变式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习题;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14-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小学数学习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1   在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的习题计算训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简便计算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基础题型的解答后,进行相应的提升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2.4×0.19+0.24×8.1”,学生有种想算而不能的感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点,进行点拨:2.4与0.24这两个数只是小数点位置不同,要把它们转化成大小相等的数就能逆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变换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把2.4缩小10倍变成0.24,根据积不变的规律,要使2.4×0.19的积不变,0.19就要扩大10倍变成1.9,这样就可以简算:

2.4×0.19+0.24×8.1

=0.24×1.9+0.24×8.1

=0.24×(1.9+8.1)

=0.24×10

=2.4

此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算法吗?学生很快就能想到:也可以把0.24扩大10倍变成2.4,则8.1缩小10倍变成0.81来简算:

2.4×0.19+0.24×8.1

=2.4×0.19+2.4×0.81

=2.4×(0.19+0.81)

=2.4×1

=2.4

还可以把2.4和0.24都转换成24进行简算:

2.4×0.19+0.24×8.1

=24×0.019+24×0.081

=24×(0.019+0.081)

=24×0.1

=2.4

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找到了解题规律,熟练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提高了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   在诱导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摆脱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习惯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将水和物体的总体积减去原有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如“在一个棱长为25 cm的正方体容器里装了一半的水,现将一个铁块投入容器中,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了2 cm(水没有溢出),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一般会这样解答:

水的体积:25×25×(25÷2)=7812.5 cm3

水和铁块的体积:25×25×(25÷2+2)=9062.5 cm3

鐵块的体积:9062.5-7812.5=1250 cm3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方法。在做练习时,这种方法有时计算较复杂,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又容易出错。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否算出上升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怎样算?这部分体积和铁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样点拨、诱导,进行思维过程的转换,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学生交流发现新的解答方法:25×25×2=1250 cm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发现后面的方法简便得多;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摆脱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在变式题练习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让学生在掌握好相关知识后进行变式题练习,在变化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习题训练中,就同一题目变换不同的叙述方式,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在变化了的情境中理清条件和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对习题进行变式:“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 cm,那么它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64 cm2,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依据描述画出图形,引导学生理解高增加2 cm,那么表面积增加了的64 cm2是哪个部分(增加了四个面),增加的四个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每个面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因此可算出增加的部分每个面的面积是64÷4=16 cm2,由于增加的高是2 cm,因此可算出长方体的长是16÷2=8 cm,据题意得出宽也是8 cm,原长方体的高是8-2=6 cm,那么原长方体的体积是8×8×6=384 cm3。这时把条件变成“高减少4 cm,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80 cm2。”引导学生观察相关条件的变化,通过类比,触类旁通,问题便迎刃而解:80÷4=20 cm2,20÷4=5 cm,5×5×(5+4)=225 cm3。再把条件变成“高缩短4 cm,体积比原来减少了256 cm3。”与前两题相比,前两题是高变化、表面积变化,而这一题是高变化、体积变化,此时学生就会顺着上一题的思路去思考:体积减少的部分是哪部分,知道这部分的高和体积能算出什么?(底面积):256÷4=64 cm2,依题意:高减少4 cm后得到的是正方体,所以底面是正方形,由于8×8=64 cm2,原长方体的长就是8 cm,宽就是8 cm,高是8+4=12 cm,体积是8×8×12=768 cm3。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解题方法和技能,开阔了思路,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数学习题较多,教师还可以通过判断题、选择题、几何图形的计算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中,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鼓励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进行解题方法对比,也可通过变式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化中掌握解题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