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运用微课 拓展课本外知识

2019-11-04刘云颇王梦陈静杨明香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

刘云颇 王梦 陈静 杨明香

【摘 要】微课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具有目标强、容量小、形象化等特点。本文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材出发,以具体案例来阐述微课对于拓展课本外知识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知识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越来越容易,微课作为一种根植于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产物,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如何用好微课,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各学科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关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内容,基本类型有数学历史、数学趣事、数学人物、数学知识拓展等,如图就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数学人物故事。这样的内容对于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被老师一语带过,甚至直接忽略,其主要的原因是课堂时间非常宝贵,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知识训练上,因此教材上这些极好的设计与安排就被浪费了。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素材,同时又不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微课,也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微课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灵活,既可以出现在课内,又可以出现在课外;既可以讲新知,也可以复习旧知;既可以针对课本现有内容,也能夠丰富课外知识。下面就以三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体现微课的教学优势。

1   案例一:“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拓展

《3的倍数的特征》是一堂极具挑战的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简单的运用特征来进行判别,为什么3的倍数具有这样的特征?教材是不作要求的,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缺少了为什么的解释,这个知识点不够完美,同时,这个原因的证明(或说明)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把这个说明纳入微课,由学生课外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从而了解到为什么3的倍数具有这样的特征。微课中呈现的具体说明如下:

7845=3000+800+90+1=7×1000+8×100+4×10+5

=7×(999+1)+8×(99+1)+4×(9+1)+5

=7×999+7+8×99+8+4×9+4+5

=(7×999+8×99+4×9)+(7+8+4+5)

因为999、99、9都是3的倍数,所以第一个括号是3的倍数,如果第二个括号也是3的倍数的话,那么它们的和就是3的倍数。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不但加深了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十进制数的认识,并且可以把这个解释举一反三的应用到2、5的倍数的特征上面。

2   案例二:“圆的面积”拓展

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相比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圆的边是曲线,学生对于圆的面积没办法直接进行推导,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难以想象、不易感知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利用“转化”思想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整个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是非常直观,学生可以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学生就不难理解。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除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外的其他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进一步拓展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微课内容呈现如下: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不同的方法。小明把圆平均分成16份,得到16个大小相等的小扇形,再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如图所示),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三角形的底可以表示为(   ),高可以表示成(   ),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由此得到圆的面积。

三角形的底由四个小圆弧组成,为圆周长的4/16,即1/4πr;三角形的高由圆的4个半径组成,即4r;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1/4πr·4r=πr2,由此得到圆的面积。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了解圆面积公式的其他推导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3   案例三:数学历史问题拓展

历史上留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解答思路独特,方法巧妙,富有启发性,并且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相连。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方法多样,且需要综合运用小学学习的各种知识。这些数学历史问题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所以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讲解。但是老师往往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解,因此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纳入微课,由学生课外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学习,从而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妇人洗碗问题)有一妇人在河边洗碗,掌管桥梁的官吏路过这里,问她:“你怎么洗这么多碗?”妇女回答:“家里来了客人。”官吏又问:“有多少客人?”妇女回答:“2个人共一碗饭,3个人共一碗羹,4个人共一碗肉,一共65只碗。”问共有多少客人?

[分析]此题可以看成数学应用题,也可以用最小公倍数求解。

[解法一] 因为每人用1/2只饭碗、1/3只羹碗和1/4只肉碗,所以所求人数应是65÷[1/2+1/3+1/4]=60(人)。

[解法二]2、3、4的最小公倍数。由于每12人用了(12÷2)只饭碗、(12÷3)只羹碗、(12÷4)只肉碗,所以每12人共用了6+4+3=13(只)碗,65÷13=5。因此,所求的人数为12×5=60(人)。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不但能了解有趣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巩固所学知识,如题中的分数知识和最小公倍数。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的来说,要使微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素养,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对数学教材、教学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确立微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针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以突破学科限制,尤其在拓展数学思想方法时,不应局限于数学学科知识,可尝试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这既是对微课内容的创新性思考,也体现出微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