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9岁“眼科泰斗”张效房,用精湛医术送患者“光明”

2019-11-04云兮

青春期健康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异物眼科病人

■ 文 云兮

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更是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帮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如今,年近期颐的他身体硬朗,虽然只有右耳能听到声音,但是只要有人提出问题,他都认真倾听。如果有人问他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99岁的张效房将毫不犹豫地说:“工作。”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是张效房的座右铭。70多年来,他没有离开过眼科临床一线: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论文、身体允许时坐门诊……作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99岁的张效房见证了中国眼科事业从起步到飞跃的历程,并以一位老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证明在这个年纪,依然可以做很多事。

励志为人民服务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六七岁时,当医生的这个念头已经在张效房心中萌芽。

而身为医生的父亲也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于是抗日战争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不能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

一个人在学问上能否有成,大多取决于他早年求学时奠定的根基。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1939年到1944年,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也是中国高教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张效房半工半读,努力完成学业。每一个露水盈盈的清晨,他和同学们在宿舍门外的叠翠峰早读;每一个星光灿灿的夜晚,他们仍在柴油灯下苦学。于艰难竭蹶中,为自己找到一张暂时安静的书桌。

年轻时的张效房

从医学院毕业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他自告奋勇去了眼科。新中国刚成立时,卫生条件差,沙眼患病率居高不下。张效房就领着一群眼科医生下乡搞沙眼防治,风餐露宿,为全国的沙眼防治做出示范。改革开放后,慢性病渐渐突出,白内障成为致盲首因。传统术式不易在基层推广,张效房引进国外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并进行简化改进,至今仍在应用。“当时国内眼外科治疗基础薄弱,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955年5月,张效房开始攻克眼内异物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他夜以继日地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没有合适的手术器械,就自己设计,没有手术案例可以借鉴,为了这份光明的事业,他一点一点结合实际摸索。

经过不懈努力,张效房改进、创新发明了30多项眼内异物手术专用的器械、手术方法,而这些发明他并没有申请专利。“我认为没有必要,经验是从病人身上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方法推广开来。”后来,张效房所编写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一些大学甚至开出各种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国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我哪儿也不去。我没什么成就,我的经验都是从一个一个中国病人身上获得的,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地方。”张效房说。

张效房参与编写的部分书籍及杂志

最难管的病人

张效房的身体状况总是牵挂着周围许多人的心,因为看起来铁打的他,其实已经做了十几次手术:肾脏摘除、脑部支架、胸部肿瘤……而每次他都以超越常人的豁达度过危险,同事们都笑他越做越勇敢。有一次到美国开会回来,他感觉到头疼,下了飞机没有回家直接到医院,当时脑部就做了搭桥手术,可这样他也依旧没有闲下来,手术后没多久就回到医院上班。

正是这次手术,让他留下了后遗症,导致了他的听力有所受损。从那以后,面对病人时,他都会歉意地表示让对方说话大点声。

2004年,张效房不幸查出患了肾癌,直接切掉一个肾。然而,他生病住院时也依然坚持留在工作岗位上。张效房每次住院都是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虽然他是医院里最德高望重的医生,但他从来不接受医院的特殊安排。为他治病的同事表示,十几年前住院的时候,他只说了一个要求,给他一张能写能看的小桌子就行。

张效房在修改稿件

“他在住院的时候会跑去查房,有时候也会到门诊去坐一坐诊,如果几天不工作,他就会着急。他虽然是我们的病人,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医生才是最难管的病人。”护士说道。

张效房却说:“人生嘛,最后都有归宿,不过早一点晚一点就是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来作出最大的贡献,我觉得这是对社会的责任。我没有老想着我多大年龄了就应该怎样做,我只是想着尽量地活下去,尽量地学习,尽我所能来工作。”

张效房住院期间也在工作

张效房在社会上还担任了许多职务,经常外出会诊、做讲座、做手术演示,但是他每次都会事先声明:“不要任何馈赠,不收任何报酬。”因其在眼科医学界的影响力,这几年义务讲座的邀请越来越多,然而他就算生病,也从来不拒绝,他说:“我也像他们一样,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对他们很有感情,只要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我就很愿意做这些事情。”

99岁的“不老人生”

1978年,张效房等人白手起家,筹备创办《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经过40多年的发展,该杂志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杂志的编审上。下班回家,他总是手提一个装论文的白色布袋子,晚上修改论文,经常到凌晨2点。改一篇稿子,短则需要一两个小时,长则六七个小时。然而在扶持眼科新生力量方面,张效房一直都非常有耐心。“有的文章,我在上边写的字数跟作者写的都差不多了。”张效房笑道。

除此之外,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依然会准时坐门诊。面对一些慕名而来但未挂上号的患者,他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顾不上喝水,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患者常常挤满他的诊室。“有的病人不远千里来等我好几天,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对不起人家。”张效房说。

近几个月,应中华医学会的要求,张效房在专心编写《张效房眼外伤学》一书,每篇文稿他都倾注很多心血,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是他一生执着于眼科医学的见证。他说:“有人说,你这等于慢性自杀,最少少活两年。可我已经活了99年了,还在乎这两年吗?只要把这本书编起来,我少活多少年都没关系。”言语中透露出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骨子里则是张效房对学术、对事业的认真与负责。

和时间赛跑

在病人眼里,张效房是一位周到细致、和蔼可亲的医生。经他诊治的病人何止百万,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从医之初的热忱,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早年间,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病人慕名找到张效房,手术前一天,患者的爱人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他的家,送上一个800元的红包。张效房严肃地说:“我是一名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来就不收这个的!”术后第二天,当纱布打开后,这位东北大汉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50多岁的汉子,当场感动万分,失声痛哭。张效房曾感慨地说:“我一直认为,就没有退不回去的红包!穿上白大褂,就要让白衣裹着红心,绝不能让白衣裹着黑心。如果让红包装进了白大褂,就玷污了这身神圣的白大褂!”

张效房坚持为病人看诊

在学生眼里,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师。作为国内眼科学的创始人之一,70多年来,张效房培养了大量的眼科学临床人才,桃李满天下。在张效房看来,培养学生,不仅是交给他业务,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影响。他常对学生说,手术刀重量很轻,但拿手术刀的人要举轻若重。因为这把刀寄托了病人的希望,甚至生命。在手术台上,医生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将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在那个时候,医生眼里应该只有病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配当医生。今年70岁的张金嵩,1968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78年成为张效房的首届硕士研究生,被大家称为张效房的“大弟子”。他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休后,还继续在医院坐诊。“自己的老师还在给病人看病,自己怎么好意思偷懒。”谈起对老师的印象,张金嵩说:“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而他也正将这种作风一步步传承下去。

此外,生活上一向俭朴的张效房教授先后将自己节省的100多万元人民币无偿捐献,用于成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年轻的眼科医生出国深造、购买眼科仪器设备发展眼科学事业。有人对张效房的做法不理解,认为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留点钱自己用呢?可他却淡然地说:“很多人为我们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捐献点钱,就算对医学事业的一点心意吧。”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曾发出感叹:“我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必须抓紧时间,趁我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我的所学和经验传授给大家,一刻不停地工作,一刻不停地来帮助培养下一代。”

猜你喜欢

异物眼科病人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谁是病人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处理异物进入眼睛
自制异物抓捕器与传统异物抓捕器在模拟人血管内异物抓取的试验对比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