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秘境 千户西江

2019-11-01程奥冰

旅游 2019年6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苗家

程奥冰

满山的吊脚楼。

苗寨有西门和北门之分,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从北门落脚。从北门下车后购票进入景区大门。大门距离苗寨还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于是选择乘坐摆渡车前往。坐在摆渡车上,车子缓缓地向苗寨驶去。环视四周,发现这里四面环绕着山,将前方的苗寨囊括其中。在车子行驶的公路下方,白水河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河水流入苗寨,一切都是那样的安宁祥和。

美丽动人的苗族姑娘

五彩的苗家寨

摆渡车在苗寨外停下,发现寨前一群身着盛装的苗民形成一圈,正在载歌载舞。有一位主持仪式的老者,领着大家变换着舞蹈的队形。他们头戴漂亮的银饰,吟哦低唱,微微摆动,缓缓移动着环绕的圈子。穿戴华丽的苗族姑娘手捧盛着酒的牛角,随着芦笙吹奏轻踮脚尖,迎接每一位远方来客。热情的苗家人,在路头设下一道拦门酒。芦笙手不停地吹着芦笙,一侧蹲着一对多情的木叶手,吹奏着本地特有的山歌。欢笑声中,饮过拦路酒,便进到寨里来。与好客的苗家人结伴而行,一路行来,寨边古木成荫。栖身其中,明媚的阳光,山里的清风,摇曳的树叶,这一切显得那样富有生机。阳光中的山寨,全是青瓦覆顶,吊脚楼掩映着吊脚楼。

游方街里面的一条小巷

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站在寨子中心,看到两侧的商铺里那琳琅满目的苗族工艺品,更为苗家的能工巧匠们赞叹不已。铺面上摆有各种特产和工艺品:苗族服饰、刺绣、版画、挑花、芦笙、铜鼓、芝筒……那些工艺品可谓精湛无比。

游方街的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苗菜餐馆,最受欢迎的就是那长桌宴。苗族长桌宴是他们欢度喜庆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摆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苗族这一独特的喜庆文化,延伸到迎接前来观光的游客。

进餐馆大门,苗妹们便在门口给你送上红鸡蛋,表示喜迎客人,祝福吉祥。进门后,看见长桌宴上摆好的苗家饭菜和酒。菜多种多样,大多是就地取材的农家菜,乡土气息十足。道道菜肴都是那么的馋人,吊人胃口。游客面对美酒美食不由自主地痛快地大口大口吃喝起来。

酒足饭饱后来到下榻的旅店。苗寨的旅店大多是农家乐,当然也有一些高档的民宿。我所下榻的旅店位于苗寨南面的山坡上,等我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天色已渐渐地暗淡下来,于是靠坐在房间阳台的椅子上欣赏起日暮下的苗寨。

夜色下的风雨桥

烤鸡腿

竹筒饭

鳞次栉比的店铺

迷人的西江夜

天黑后决定前往一号风雨桥,坐摆渡车到南岸山顶的观景台欣赏夜景。从旅店出来经过几个曲折的小巷,来到白水河边,风雨桥在彩灯辉映中似仙阁琼楼,极为瑰丽。

跨过风雨桥,漫步在铺满石子和青石板的街巷,到处都能读到历史的沧桑。灯光下的石板路闪着油亮的光泽,满眼是陈年的木板墙壁和古朴的木板门槛,临街的多数房屋敞开着门扉和窗子,透着光亮。在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夜色中隐藏着太多的传奇。远处灯火延伸的幽深街巷,越发显得神秘莫测,唤起我对一个远古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恍然之间,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千年的西江。河岸旁的大街上游人如织,河边几家店铺的灯光锃亮,银饰店和绣品小商品商店还在对外迎客。另有一处音乐厅,里面有游客吧,有人在引吭高歌……

在一号风雨桥处排队乘坐摆渡车上山,来到山顶的观景台。在山顶远眺苗寨,看到河流两岸忽明忽暗的红灯笼,以及被夜色包裹得宛如仙境一般的木楼群,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又是如此的不真实。看着满山灯笼闪烁,不知道这万家灯火后面,又在演绎着什么样的故事。

当夜幕完全降临,苗寨的灯火更是璀璨夺目。灯火不是把天空照耀得夜如白昼,而是很深沉地、很含蓄地闪烁着它们如若星星般的光亮,仿佛在述说着这个古老的村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发生的故事,一讲就是几千年。

游方街

古朴的吊脚楼

西江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翌日,来到位于苗寨中心地带的西江苗族博物馆。通过参观,我对苗族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依照传说,苗族先祖乃是远古时代的蚩尤部落,涿鹿之战败给华夏部落,从此一路南迁,从中原退居西南边地。西江千户苗寨是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的聚居地。秦汉时期,苗族先人引虎飞和莫虎飞就已迁移此地。几千年来不断有苗人迁来,现有居民6000多人。这个坐落在雷公山麓的世界最大的苗寨,海拔大约900米,一共由十来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据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从博物馆出来,决定近距离地去看看吊脚楼。西江苗族的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据说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那里有闻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在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那里的干栏式建筑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西江苗族正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慢慢发展到现在。

吊脚楼改建的宾馆

沿路盤山而上,拐进写着“嘎歌古道”的也东寨小门,顺着迷宫般的狭窄山径往上行进。随着山势的起伏升降,一栋栋由杉木结构搭成的吊脚楼、半吊脚楼和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开,就像是一首歌曲的音符,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时而长平,时而短促。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不时有头戴大红花的苗家女与你擦肩而过。她们或挑着担,或背着篓,或背着小孩,与陌生的你相遇后,有时还会露出一丝笑意,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在寨子里边走边看,遇到几位正在兴建吊脚楼的苗人,于是就走近仔细观看房子的建造过程。透过正在建造中的民居,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屋的结构。整个建筑是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不用一钉一铆,全靠尖木和索眼架牢。建房所用的木材和石材,都需要用人力或者骡子、马匹从山地间驮运来。因为要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吊脚楼没有统一的朝向,在山坡上依山势自由灵活而建。

越往高处,嘎歌古道的木楼越发陈旧。来到苗寨北岸的观景平台,登高而望,发现西江苗寨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度左右的陡坡上。西江的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气势雄伟、宏大磅礴的天上楼阁。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

用长焦头拍的一号风雨桥

神奇的风雨桥

从观景台旁的小路下行到白水河畔的风雨桥。苗寨的风雨桥与汉族的桥最不同的地方是,汉族修的桥大多没顶,苗族的风雨桥大多有顶。西江苗寨的风雨桥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的目的而建的。桥不大不宽,桥两边立以木柱,桥顶建有青瓦尖顶,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苗寨以前的风雨木桥,大多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强。

风雨桥功能作用也各不相同,有的来历与神话故事有关,有的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一号风雨桥,苗语叫“哿嗡僦”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龙潭桥”,相传龙潭桥以前有龙出没;二号风雨桥,苗语叫“嘎铥僦”,汉语是“螃蟹桥”,相传螃蟹桥对面的井里以前居住着螃蟹神仙;三号风雨桥,苗语叫“僦哟妃”,汉语叫“游方桥”或“情人桥”,一到晚上,这里就有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来相会;四号风雨桥,苗语为“僦岽乧”,“岽乧”就是“读书”的意思,汉语叫“学子桥”,因为在桥对面就是西江民族中学的所在地;五号风雨桥“僦餸嗡”,汉语为“回龙桥”,修建回龙桥是为了拦截巨龙。

白水河形成的小瀑布

游人租借苗族服装拍照片

当地的苗人在白水河畔浣衣

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正在忙碌的苗家人,很难想象,在现代化商业痕迹无处不在的今天,还能在这里感受到数千年前的生活气息。当地人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尊崇让我不由得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钦佩。苗族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历经风雨沧桑,在生活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演绎历史过程中依然留存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折射出时光悠久、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魅力。这也许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吧!

TIPS

门票:100元/人

景点:寨子对面公路边的山上有一处观景台,可观千户苗寨全景。寨子的主街上有电瓶车到观景台,5元/人,徒步10分钟也可到。早上8点前,西江容易拍出好的照片,建议摄友还是不要睡懒觉的好。苗族以每年的农历十月为岁首,故在该月过苗年节,苗年节是苗族人最盛大隆重的节日,建议不要错过。

交通:凯里去西江,直达车只需2小时,客运时间表为9:30(最早)、10:30、12:30、14:30、16:00(最后),票价为24元。从西江回凯里最早的一班车为7:30。如果转车,从凯里先到雷山,车费9元,7:00-17:00,每25分钟一班。然后再坐到西江的车,车费7元,路况不好,约2小时车程。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苗家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王芝藕
苗家小阿妹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醉了雷山(敬酒歌)
美丽的千户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