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叙事研究

2019-10-30张丽娜

神州·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凯瑟琳短篇小说

摘要:作为20世纪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运用到她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以充满诗意的艺术创作魅力书写当时女性无助、孤独甚至幻灭的生存处境。本文通过对她几部短篇小说的文本细读,探究作家借助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着力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叙事

一、引言

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社会危机和人们的精神创伤导致了文学创作形式的巨大变化。正如一位评论家说道,“这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创作时期,一个小说在内在精神以及创作目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2]作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描写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当代人物的个性特征上,因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描述着人们内在意识的变化。现代主义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也不例外,她的叙事风格具有诗歌的特征,巧妙使用无情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专注于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追求人物内心的平静。

二、研究现状

早期的一些评论家声称她只是契诃夫的模仿者,还有一些评论家几乎完全抹杀了她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贡献,迈克尔·莱文森(Michael Levenson)在他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现代主义谱系》以及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在他的作品《发现现代主义》中都没有提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名字。然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的贡献最终得到了大卫·戴西斯(David Daiches)和卡普兰(Kaplan)等评论家的认可。伊恩·戈登曾经说过:“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对于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与乔伊斯对于小说创作艺术的影响同等重要”。[4]

许多学者在其作品中论证了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悉尼珍妮特·卡普兰(Sydney Janet Kaplan)指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早期作品倾向于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后期作品专注于探索性意识和女性身份。伊莱恩·莎沃特(Elaine Showalter)在其作品《自己的文学》中,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曼斯菲尔德进行了研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也从心理分析,殖民批评和文体学等其他角度进行研究,帕梅拉·邓巴(Pamela Dunbar)在其著作《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双重话语》中,运用心理分析和社会学视角来研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认为曼斯菲尔德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她还将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视为心理故事。

從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并逐渐出现了更多评论视角,在关注作家与她的写作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更着力讨论了她创作中更深层的社会意义以及她的写作风格。曼斯菲尔德的身份背景,女权主义,地域情结等研究近年来也开始蓬勃发展。

三、追求内心的平静

正如迈克尔·贝尔(Michael Bell)所说:“人的相对地位是对现代主义本身的核心认可”。[1]瑟琳·曼斯菲尔德对她笔下人物的个人感受非常感兴趣。在她的故事中,这种微妙的心理洞察力是值得钦佩的,因此她的短篇小说通常被视为心理作品,总是通过采用无情节的故事讲述,意识流,内心独白等叙事方式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1.无情节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讲述一个关于一无所有并创造一个难忘氛围的短篇小说艺术的先驱”。[5]她的许多短篇小说的结构更像生活碎片的拼凑,没有复杂的事件,没有高潮,没有明确的结局,似乎每一部分都与作品主题无关,然而每一部分都在真实生活中凝聚并反映出同一主题。“布里尔小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仅描绘了某个下午在一个小公园中孤独的老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同样,“帕克妈妈的一生”通过文学绅士和帕克妈妈之间仅有的几次简单对话以及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来揭示了老妇人帕克妈妈苦涩的内心世界,透视了在传统的父权社会里被边缘化了的女性悲惨命运。“在海湾”是曼斯菲尔德淡化情节,注重渲染氛围和情绪这一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通常以场景描写开头,有风景如画的故事背景描述,也有对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无情节叙事总能在她短篇小说的开头部分出现,似乎她的故事就源自于环境中的事物,没有必要通过清晰的介绍来设置场景,读者只要一开始阅读就立即进入到她所创建的故事场景中。“在海湾”、“男爵”、“康乃馨”和“莳萝泡菜”,这些作品无一不以纯粹的风景描写开始,这种叙事手法有效地缩短了故事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亲自参与故事的发展,旨在追求叙事者、主人公以及读者三者内心的平静。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结尾也证明了她对无情节叙事创作风格的尝试。传统齐整的故事结局似乎对曼斯菲尔德来说是在误导读者去相信故事是完整的,绝对的。在她的小说中,没有结论,也没有所谓的圆满结局。她的故事似乎就没有所谓的结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以及参与叙事的空间和可能。

2.意识流

意识流是现代主义作家重要的文学创作技巧之一,其中人物的思绪以混乱、随意、自由、不间断性的方式呈现,超越了现实生活的时空性,作者也不通过澄清和阐释介入人物的思绪中。在曼斯菲尔德的一些故事中,她采用了类似的技巧来表达人物的意识。正如戴希斯所说,曼斯菲尔德写作只是为了实话实说,她不是给外人或街角的旁观者讲事实的真相,而是给故事人物本身讲述真相以及所处环境的真实含义[3]。实际上,一个人的意识不能只聚焦一点,相反,它是一个永不停歇、流动的、变化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和空间都会有来往反复,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运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在“理想家庭”中,她生动地描述了尼夫(Neave)先生在回家途中的意识流,感觉,回忆,联想和想象力。曼斯菲尔德还注意到某个时刻人物心中幻觉的出现,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理想家庭”中,当尼夫在模糊的思绪中醒来时,他的幻觉出现了:“一个黑暗的门廊,半隐藏在激情藤蔓中,悲伤,哀愁,好像明白了”。由此可见,将意识流手法融入小说内容中,以及对于心理时刻的强调也是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创新叙事风格之一[4]。

3.内心独白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角色倾向于更加直接、坦率的方式,即“内心独白”来表达自己。内心独白是一个人物内心思想,印象和记忆的书面表达,故事叙事者似乎无意中听到,但却没有明显地介入其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擅长通过内心独白探索她的角色内心世界,尤其是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内心独白成为她最主要的叙事模式。

她的大多数作品采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方法。“请给我两便士”是一个沉默对话者的独白;“深夜”是纯粹的独白;“黑帽子”除了与顽固的丈夫进行一些简短的交流外,也几乎都是独白。直接内心独白的巧妙运用很好地体现在“深夜”这部作品中,作者本人在任何观点上都没有涉及叙事,也没有一句用于与读者交谈。这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完全开放,没有任何干扰。没有作者的任何说明或解释,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并感受到失去爱情的女人的绝望。我们可以看到角色的意识有轻微的流动,但角色的思想是符合逻辑、有所聚焦的,这是意识流与直接内心独白之间的细微差异。

有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拒绝牺牲她独立观察的权利,因此,间接的内心独白成为她叙事中不可避免的写作技巧。与直接内心独白不同,间接的内心独白保持作者的参与,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描述和解释感觉到他们的阅读是受作者引导的。间接的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而非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作者的解释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间接独白的方式,读者可以捕捉到人物意识的流动,同时,角色的独白在逻辑上变得更加连贯,“小政府”,“图片”和“理想家庭”这些故事都涉及间接内心独白创作手法的应用。“女主人的贴身女仆”是曼斯菲尔德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间接的内心独白贯穿整篇小说。故事由对话构成,然而,作者只叙事一方的对话,而另一方的对话完全被跳过,因此女仆的对话可以被视为内心独白。由于不明人物也是构成对话必要的一方,所以独白被认为是间接的内心独白,这种间接内心独白的叙事技巧能够使角色将他们的思想外化,使读者完全掌握他们平静的内心世界。

四、结语

随着时空的线性结构被打破,现代主义作家开始按照人物意识的流动来叙述故事,以建立一个辐射结构,进一步追求人物的内心平静。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她的作品中精辟而生动地诠释了现代主义创作特征。她娴熟而巧妙地运用无情节叙事,意识流,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在作品内容和细节的处理上精益求精、精雕细酌,这种内外兼顾、集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创作形式奠定了她对短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重要地位,推动了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发展。叙事手法中弱化情节、以及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采用,不仅强有力证明她技艺超群的创作能力,也表现了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极大关注。

参考文献:

[1]Bell,Michael.“The Metaphysics of Modernism.”The Cambridge Companions to Modernism.Ed.Michael Levens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9-32.

[2]Bradbury,Malcolm.Preface.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1.By Malcolm Bradbu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ⅰ-ⅹⅲ.

[3]Daiches,David.“Katherine Mansfield.”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Katherine Mansfield.Ed.Jan Pilditch.London:Greenwood Press,1996.32-41

[4]Kaplan,Sydney Janet.Katherine Mansfield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st fiction.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

[5]Mais,S.P.B..“Katherine Mansfield.”Critical Essays on Katherine Mansfield.Ed.Rhoda B.Nathan.New York:G.K.Hall&Co.,1993.113-116.

作者簡介:张丽娜(1976-)女,陕西咸阳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凯瑟琳短篇小说
结缘《短篇小说》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短篇小说没有问题
王齐君主要作品年表
天使的微笑
伦敦24小时
微笑着比什么都重要
完美的未来
超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