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2019-10-30卢晨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卢晨

摘要:在“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一系列悲剧之后,歌德的《浮士德》成为西方文学的第四个重要里程碑。乔纳森卡勒首先提出了结构诗学中两个对立的概念,事实上,结构分析中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关系,即二项对立。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两个相反的概念,例如:历时和共时,能指符号和语言符号的标志,以及语言和语言。这一理论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浮士德》中存在的大量矛盾冲突也可以用这一方法来阐述。在西方世界,古希腊模仿理论的基础是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现实模仿。人们意识到文学活动不仅是对世界的模仿,也是作者的情感表现。在康德的《浮士德》中,到处都存在冲突,例如善恶之间的冲突、神性和魔鬼之间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和冲突也存在于歌德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本文将从善恶冲突和神魔冲突两个方面构建二项模型,然后分析《浮士德》并探讨康德与《浮士德》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康德创造《浮士德》,还是《浮士德》创造了康德?

关键词:神魔冲突;善恶冲突;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一、神魔冲突

“神性”指善的本质是创造一切的力量,而“魔性”则相反,代表着邪恶的本质,它是毁灭一切的力量。虽然康德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一些信仰。他相信世界的所有美德都与上帝同在,而不是后天思考的产物。人们可以拥有良好的美德,但只有少数优秀的灵魂才可以拥有它们。

在《浮士德》中,上帝代表完美的目标。从其天上的序曲中可以看出,浮士德对权力的不断追求是上帝对人类追求精神的肯定。当魔鬼在上帝面前掠夺浮士德的灵魂并否认浮士德时,上帝谈到了他对浮士德的坚定信念,“好人在他们的追求中感到困惑,但他们最终会意识到有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作品中,“神”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形象是“魔”——靡非斯特,他是否定的象征。当魔鬼第一次出现在作品中时,他向上帝表达了他所看到的痛苦,并否认了世界的所有善良,他还说,浮士德是一个傻瓜,并从上帝的相反角度否认了浮士德。

浮士德的故事始于两个赌注,其中上帝和魔鬼是对立的。上帝是基督教的核心,所以他当然是“完美”的体现,靡非斯特属于魔鬼,是恶的代表。既然上帝是最好的,又为什么要承诺与魔鬼一起定下赌约?这不是邪恶的表现,也不是古希腊神话中神与神之间赌博的游戏。上帝说:“人们在努力工作时很容易放松,他们很快就会爱上绝对的休闲,所以我愿意创造一个让人们激励和同伴的恶魔。”也可以说上帝相信人们最终是善良的,但这种善意是潜在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在浮士德的一生中,靡非斯特成为他否定的对象,他既是浮士德持续进步的阻碍,也是对浮士德性格的负面反映,从而刺激浮士德继续不断进步,达到完美的境界。

歌德既是一位叛逆的浪漫诗人又是一位庸俗的官员。一方面,歌德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否定和不喜欢的感觉,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魔法的作用并欣赏魔鬼的智慧。歌德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正如他自己所说,浮士德和靡非斯特都是他自己,他们是他思想的化身。

二、善恶冲突

作品有三种主要的善恶冲突:上帝与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浮士德自身的善恶冲突,本文主要讨论浮士德自身的善恶冲突。靡非斯特所代表的并不是人性中好的方面,而是贪婪,懒惰的一面,与浮士德的性格中的“浮士德精神”构成了人性善恶冲突的两个相反方面。

浮士德说:“我的胸中,唉!隐藏着两个灵魂。”这表明浮士德本身也具有“好”与“恶”的二重性,即上升与下沉,追求与停滞。浮士德的“善”使他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每一步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浮士德的善恶冲突,他懂得追求善,但在追求善的过程又不会放弃邪恶。人们在追求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身体中摒弃邪恶,而靡菲斯特是邪恶的代表,他总是伴随着浮士德的左右,诱惑浮士德的堕落而沉沦,但最终导致了浮士德的善意。

歌德自身相信魔术和炼丹术这些神秘主义思想,在那个时代,这些思想都被称为“巫术”,代表着与恶相关的一切范畴:背叛,享乐,毁灭等。“巫术”影响了歌德的理解。他肯定神秘主义的著作,并对无神论思想家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圣经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这两种彼此不相容的意识形态信仰一起融入他的身体,造就了他自身的对于邪恶和至善的矛盾。巫术中的邪恶及破坏性的认识与歌德这位珍爱《圣经》、信仰基督的正统公民的思想相悖而馳。因此,他身上就表现出无意识的渴望与有意识的厌恶之间的矛盾。

三、《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古罗马理论家郎加纳斯曾经说过:“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灵魂的回声,伟大的作品必须有相应的伟大心灵。”荣格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首先,诗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真实存在的,他博学多才,与他相关的许多传说成为后来文学家经常用的创作题材。浮士德先于《浮士德》。歌德在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了浮士德的木偶剧和故事书。在莱比锡学习期间,他又被浮士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最后,在世界文学史上,这位明星创造了歌德文学的崇高地位,可以看出《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次,作家和他的作品之间没有前者引领后者的“主仆”关系。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地位可以说是平等的,作者创作作品,反过来作品也影响作家本身。歌德创作《浮士德》经历了一个贯穿歌德人生的漫长过程,在这六十年中,他一直在酿造,构思,打断,再构思和再创造。

最后,浮士德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来欧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主人公的生活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歌德在诗歌中将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结合,为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浮士德”本身就是歌德思想的载体,它成功地触动了读者心灵的原始形象。通过《浮士德》,人们对歌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浮士德》创造了一个思想中的歌德。

结论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都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歌德创造《浮士德》只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浮士德》本身对歌德的影响,才是我们了解这两者的关键。从神魔冲突、善恶冲突两方面建立二项对立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矛盾冲突不仅存在于浮士德身上,也同样存在于歌德自身,两者是相融的,也可以说歌德在塑造浮士德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重塑自我。因此我们可以说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