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2019-10-30林涛

当代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来探究“立德树人”的文化根源,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切入点;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性来看“立德树人”如何作为中心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旨在探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具体功用与操作方法,继而从实用论的视角总结“立德树人”如何影响高职院校思政及其具体步骤、实施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高职院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处于优先地位,同时“树人”的根本性地位也需要得到保证,为我国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思考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及其保障机制研究;同时,也应当审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构建起完备、合理的建设路径与保障机制;如此,既可以使得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得到发展和延续,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立德树人”探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重要源泉

教育先育人再教学,树人德道先行。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的根本任务、性质的再阐释。然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的提出和确定不是没有依据的。古代《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孔子作《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孔子作《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应追求进步、刚毅果敢、发奋图强,就像大地滋润万物,君子应厚积美德,宽容有度。《周易》更讲“君子进德修业”,君子终日乾乾,研究探索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进而积累了学问功业。古代对君子的教化为欲明德于天下,先修身,而后齐家、治国,想要天下九洲升平,以修身为首。(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周礼》讲“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其中“礼”乃“六艺”之首,欲习功业技能,则先接受“礼”的教化。(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观中,对于君子的养成之路均为先德育礼教,而后授业解惑。“立德树人”教育观正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国五千年的礼教智慧。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爱国精神贯穿史今,张骞十年西域,持节不失,走出一条绵亘古今的“丝绸之路”;正因诚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诸葛亮为全三顾之情,泪洒五丈原,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鱼水之义;苏武牧羊、精忠报国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传递出精神之力无不教育感化着后世。这种精神品德不仅在古代的治国理政和授业解惑中备受推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的初衷是教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受教育的人大部分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自身内涵的关键,是“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魂”。在践行“立德树人”时,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这些滋润中国历史的美好品德,提升自身内蕴,才能更快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一)“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背景界定

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是人才的发展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就是人才的定型阶段,是人才在心智、思想以及知识储备都达到高水平的关键阶段。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突出了“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的根本任务、性质的再阐释。

新时期“立德树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提升人文教育的中心环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观念对自身文化的深度解读和文化自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大任务,而“立德树人”则是坚持以德育为先,把修身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位。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指明了正确政治的方向,更彰显了在大数据化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人文情怀,引领了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的行动指南。

教育应当以育人为先、德育为先,这也是所有高校要谋求长久发展、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之下,各高校应当及时思考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也应当审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构建起完备、合理的建设路径与保障机制。如此,既可以使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得到发展和延续,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更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

(二)“立德樹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思政的“中心环节”的路径探析

(一)在课程思政与文化建设中实现“立德树人”

加强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不仅要传递给大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将思政、心理、文化等内容与教育手段有机结合,把“立德”摆在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将个人成绩与社会相脱节的,类似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高材生的犯罪案例的背后透露着“教”与“育”的严重脱节。除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使文化、思政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时效性。高职院校应回归本心,把重点放在培养人上,注重课程和实践育人的有效结合,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主线。

(二)在实践与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创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丰富的校园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多维的养成性德育,包括养成敬业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爱国意识、时间意识、吃苦耐劳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增强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也能使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通过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结识不同的朋友,接收到不同思想的碰撞、知识的触电,使其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充分地陶冶身心,更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自我的认同感。

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塑造学生的性格、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服务信念,培育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敬老院关爱活动、关注孤儿心理成长活动、义捐义卖等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人情冷暖,感知人文关怀。更使大学生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中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三)在心理疏导与导向上实现“立德树人”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目前,虽然各大高校都设置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却少有学生进行咨询或疏导。有的学生意识不到自己“有病”,因此并不知晓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讳疾忌医;更多的学生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因此,为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分层、分模块沟通,寻求适合对这一群体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完善学生人格教育。 此外,心理咨询部门可指导学生组织召开心理主题座谈会,开展心理测试等,实现价值引领,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建立班级组织微信、微博、QQ、易班等新媒体阵营,利用当代“互联网+”,整合学校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把承载着正能量的网络作品或信息输送到学生端。倡导并鼓励学生学习“学习强国”APP,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正向舆论。

(四)在辅导员工作的优化与升级中实现“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不仅贯穿于学生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教育,也围绕着辅导员工作的整个阶段。先“立德”,再“树人”,辅导员自己就必须树立好自己的良好习惯、优良品德,思想积极向上,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从而引领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辅导员要对这份工作拥有饱满的热情,才能走进这个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

不断升级优化辅导员工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首先,仔细完善班级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只有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和公正有效的奖惩机制,才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让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帮助学生科学地管理课余时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初进大学生活,相较于过去的学习,无所适从,这时,辅导员一定要协助学生管理好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另外,积极培育和发展学生干部,既是发现和了解学生好时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交际、应变、处事等能力的机会。

结语

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是在全面深入地考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进行实现路径和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为对他们科学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对策建议,使他们不单是一个高级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人”,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N].新京报,2016-12-09.

[3]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12-09.

作者简介:

林涛(1980.1-),女,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书记,从事学生工作多年,主持、参研相关课题多项。

基金项目:

本文系林涛主持的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辅导员专项)一般课题《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CJSFZ18-6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传统文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