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铁人

2019-10-30董功

地火 2019年3期
关键词:铁人利比亚物探

董功

“铁人”已远。但这个曾为我们带来自信自豪的名字,这个曾振奋士气振兴行业的灵魂,一刻都不曾远去。我在寻找,于高山大漠之间,寻找“铁人”和他的传承者们。

“铁人精神”已经在中国石油人心中扎下了根,在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身上盛开着美丽的奉献之花。新的“铁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走出国门,为日益发展壮大的祖国寻找能源、奉献能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仍然保持着石油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本色,保持着“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在海外每一个石油战场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铁人”传奇,激励着一个又一个石油人。

时代呼唤“铁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铁人”。千千万万名新的“铁人”创造着伟大的新的时代,为新的时代赋予新的精神特质。

1988年,缅甸。连绵的群山,坚硬的花岗岩,无尽的稻田,无处不在的蚂蟥和水蛭,让来自西方的勘探者一筹莫展。法国人摇摇头,走了;英国人甩甩手,撤了;德国人拧着眉毛,逃了;效率最高,每天最多能放20炮的日本人夸下海口,他们干不了的活儿,没人能干!日本人也走了,把难题留给了缅甸人。缅甸人只好自己干,日效6炮。

直到他们决定,到中国请援!

41名东方物探人,带着他们并不先进的设备来了,带着他们为国争光、为中国石油物探人争气的志气来了!这是中国物探人第一次在国际市场上亮相,这一仗,只能赢,不能输!

徐文荣,是这个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他和队员们一起,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勇气,说服甲方,转换思路,另辟蹊径,更改施工参数,改井炮为震源!

他们从国内调来可控震源,调集缅甸全国仅有的八台推土机中的五台,每天收放两个排列,平均日效140炮,最高日效201炮。

全世界的物探同行都在惊讶,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这41名“铁人”,怀着真诚坚定的铁的信仰,在缅甸为中国的石油物探人开启了国际化的新篇章。

1997年,大发展中的中国,急需大量能源。中国石油开赴苏丹这个石油储量丰富,却又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国度。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上,毒蛇、野蜂、鳄鱼遍布,比这些野兽更难以对付的,则是多达十几个派别、几十支军队、上万名武装分子的反政府组织。他们相互攻伐,国家经济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作为石油行业的先锋队,东方物探人最先进入。勘探场即战场。手无寸铁的物探队员们便与这些扛着AK47的反政府武装打起了“游击战”。敌战我走,敌走我回。他们硬是在大乱斗的夹缝中,一点一点地将勘探任务向前推进。

然而,终究在那一天,两方正面相遇了。

物探测线横穿尼罗河。河面宽50米,深达5米,必须架设浮桥。河的这边,是政府军的地盘;河的那边,则是一拨拥有7000多兵力的反政府武装SSDF——“南苏丹国防军”。

架桥?“No possible(不可能)!”SSDF大头目踢斗说,“有了桥,我们就死了!”

测线无法前延,生产陷入停顿。

王铁军挺身而出。他和郭月良带上甲方安全官阿兰、戴维,本提乌省长大阪钉,邀来踢斗,与其对话。

“我以中国人的信义发誓,桥只用三天,政府军不会找你麻烦。三天之后,拆桥!”

三方簽字,协议达成。物探队立即昼夜加紧施工,如约过河。SSDF安然无恙。

苏丹四支“铁军”、上百名“铁人”坚忍不拔、无难不克、摸爬滚打、辗转勘探,靠着铁的意志,终于发现了大油田。苏丹产石油源源不断运往国内,在世纪之交,及时为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亟待发展大提速的祖国增添了新的血液与活力。

2003年,东方物探人来到刚果。茂密的原始森林,深可没顶的沼泽,厚积亿万年的腐殖质,成群结队如乌云般袭来的疟蚊,隐藏在沙土中时刻伺机寄生到人体内的“锡克”,盘踞在落叶枯树灌木丛中的巨蟒,魁梧健壮脾气暴躁的大猩猩,血盆大口易被激怒的河马,并不欢迎这群来自中国的黑头发黄皮肤的勘探者。

工区踏勘。张宏军、平德和黑人向导一起,仅凭一部手持GPS和一部卫星电话,乘坐独木舟,逆流而上,穿越刚果河以及无数条不知名的溪流,辗转进入树木丛生的沼泽深处。即使灵巧如独木舟,也会被卡住而无法动弹。他们跳入水中,与向导一起推动独木舟。入夜,寻一黑人原始村落,自搭帐篷入睡。连续4天,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坚定前行。他们用亲手获取的第一手踏勘资料,与甲方谈判。他们以勇气、责任、细致、真诚打动了对方,成功拿到第一个项目。

刚进入异国,一切从零起步,以营地建设开始。张克强、孙伟盈几个人连续15天风餐露宿,吃住在东风卡车的大厢板里。硬是在方圆几千平方米的荒地中,铲除一人多高的野草,搭起木屋,为后续施工人员创造了基本的食宿条件,项目得以按时开工。

然而,当一切就绪后,他们几个人却接连病倒。因为,大家都忽略了热带地区潜藏最深,却分布最广、危险性最大的传染病——疟疾。治疗疟疾用奎宁。肾脏剧痛、神经麻痹、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用药的痛苦,远远大过疟疾本身带来的痛苦。因这巨大的痛苦,有的人甚至写下遗书提前交代后事。

然而,这些坚强的石油汉子们,一个个都挺了过来。稍有好转,便又重新投入到野外勘探工作中去。他们爱上了勘探,爱上了刚果这片勘探热土。如今,他们仍然坚守在那里,用青春与汗水谱写着激扬飞跃的勘探之歌。

这些在刚果的新“铁人”,以市场经济、契约经济下铁的信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业,再创业,持续创业的精神,诠释了中国石油物探人的先锋与精诚。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突然爆发大游行。随后,骚乱迅速向全国扩散,数百人死伤。在利中资公司都已停工,各国侨民纷纷撤离。东方物探7支地震队163号人,分散在利比亚境内各个方向,各个地点。2月21日,8620B队、0285队、8620A队在同一天遭到抢劫;22日凌晨,位于首都的黎波里的经理部也遭到抢劫。

政局急转直下。21日,正在国内休假的张继兴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立即返回利比亚。大家劝阻他说,形势很不好,不能再上去了。他说:“我是利比亚项目总经理,这个时候,我一定要在现场!”

但他故意轻描淡写地对妻子说:“你要有思想准备,我可能要上去。”听到这话,妻子的眼泪刷地就流出来,说:“能不上去吗?”张继兴说:“我要上去,我要把我的163名兄弟一个不少地带回来!”妻子说:“现在去利比亚的机票可能都买不上……”张继兴说:“机票已经买好了。”

张继兴逆向而行,飞向利比亚。他把脑袋挂在腰带上,妻子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张继兴乘坐的航班被迫降落在临国摩洛哥。第二天,飞机再次起飞时,原本与他一道飞往利比亚的150多名乘客,只剩下10多个人。而他又是唯一的外国公民。

2月23日中午,张继兴终于抵达经理部。他立即投入工作,多方联络,依靠党中央、国务院、外交部、集团公司和东方物探的力量,动用在利比亚10年多来积累的各种社会关系,争分夺秒,7个昼夜不曾合眼,分3批,将全部中方员工平安带回祖国。

在这次危难之中,中国石油人、东方物探人用他们无与伦比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性,让其他国家的人刮目相看。

庄舰,是带领2支队伍陆路撤离的负责人。撤离开始前,他不慌不乱,组织大家藏好重要设备,随身携带好重要资料;临行前他发现,原本要和甲监一起撤离的队医、巴勒斯坦籍高级雇员Weal,被甲监仓皇间丢下了。如果把他一个人留在这儿,他会非常危险。庄舰对Weal说:“你是为BGP工作的,危急时刻我们决不会丢下你,和我们一起走吧!”他历时3天,行程1000多公里,闯过无数检查站,终于把40名队友和Weal安全带到的黎波里。

杨彦军,南部3支撤离队伍54名员工的负责人。经历5天5进机场的漫长等待,成功撤离。5天里,这个54人的可爱的石油队伍,涌现了一个又一个、一件又一件相扶相助、互帮互爱的人和事。

2月的利比亚还很冷。50岁的老师傅汪长明,他发现身边除了自己和小袁有毛毯盖,其他好多人都没东西盖,就主动要求和小袁合盖一条毛毯,省出一床给其他队员。几个队经理也都坚持把自己的铺位选在房间门口,把屋里暖和的地方让给别人。

反复进出机场,时间长了,难免让人着急。有些时候,个别年轻队员沉不住气,也会表现出来。这时,看到几位队经理忙得不可开交,老师傅们就会主动安慰年轻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有着十几年党龄的仪器组长马桂兴对身边的人说:“现在情况比较复杂,飞机来不来,谁也不好说,但是领导们都在做工作,肯定是能解决的,我们要稳住!”

五进五出机场,每一次进与出,这个54人的石油队伍从来都是排列整齐,丝毫不乱,齐声喊着口号,高声唱着国歌。每次离开机场和住所前,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机场管理人员专门为他们开辟了VIP通道,并称:“从来没见过,中国人,好样的!”

沙漠深处,在营地负责看守设备的利比亚员工说:“中国人,我们等着你们回来!”

2011年底,东方物探“连中三元”,斩获沙特阿美S69、S70、S71,3个5年期合同。其中,以S70三维采集项目为重中之重。合同中,东方物探承诺,采用无桩号施工、大道数采集、高效生产等诸多最新前沿地震勘探技术,并承诺将比合同期限提前1个月,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开工,开工后1个月内,达到合同日效8000炮。

所有这些技术和要求以及提前开工的目标,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可能”。这个项目的技术设计者鄂殿梁也有丝丝不安:“这些技术,尤其是无桩号施工技术,在世界上尚无先例。该从哪里突破?”

既已承诺,就当践行。

鄂殿梁与夏全厂、周建明一起,从深挖测量仪深层次应用入手,采用最简单、最节约的办法,终于实现了无桩号施工理论上的突破。实际生产中,由于操作不熟练,磨合不够,震源司机无法适应,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技术的落地应用。经过与震源组、仪器组、测量组协同联动,多次改进生产组织模式和震源作业划片方法,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然而,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能否如期开工,很多人并没有什么信心。工区地处世界最大陆上油田——加瓦尔油田核心地带,油井、管道、油田公路、作业区、集输装置、住宅区,错综复杂。排列都铺不上,何谈开工?

浑身散发着纤弱书生气、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陶龙书站了出来。他带领全队6个班组14名中方员工以及300多名来自14个国家的外籍雇员,在6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工作31个小时,铺设、查通14000道排列,6月1日23:18放响了第一炮。

然而,開炮并不意味着什么。高效生产、取得效益才是目标。开工初期,人员不熟练,配合不默契,生产磕磕绊绊。时任项目部总经理的翟立新知道,领头的,态度最重要。他蓄须明志:日效不到8000炮,我就不刮胡子!他每到周末,放下一切休息与活动,驱车直奔工区,和前线的兄弟们共谋良策;他见到每一个人,总是鼓励与赞许;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激励与智慧。他说:“大事靠公司,小事靠自己。”仪器组听了,研究出一套软件,查线效能提升5倍;质控组听了,从公司请来技术专家,使用RTQC,现场质量监控效率提升5倍;处理员也请来公司专家,处理数据吞吐效率提升3倍;测量组细化分组,改进作业模式,主动增加作业时间,效率提升2倍。

大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限,更将创新与创造、创业与创效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工还不到1个月,生产日效就超过了8000,并节节提升,很快突破10000。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寒暑更替,岁月催人。进入新时代,东方物探人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无上的自豪感,撸起袖子加油干,拼得一个又一个项目如春花繁盛,纷至沓来。

“铁人”不需要刻意去寻找,“铁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一位石油人、物探人身上,都闪烁着铁的信仰、铁的信誉、铁的意志、铁的风纪、铁的情义、铁的创新与创造。

这,就是新时代石油人自觉拓展出来的新的“铁人”精神内涵。

每一位中国石油人都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铁人”是我,我就是“铁人”,新时代里奋斗不息的“新铁人”!

猜你喜欢

铁人利比亚物探
《石油物探》 2022年总目次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6年1~6期总要目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
两种物探方法在观音岩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在找黄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