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FID在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上的应用

2019-10-30闫一佳闫洪涛王志标王晓峰张银良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27期

闫一佳 闫洪涛 王志标 王晓峰 张银良

摘  要: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包括现场主机、管理主机、现场视频采集装置和高分贝报警器,现场主机安装于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与位于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外的管理主机无线或有线连接;现场视频采集装置安装在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主控芯片控制现场视频采集装置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数据远传模块,传送至管理主机进行数据保存处理;高分贝报警器安装在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当触发即将进入触感器时,主控芯片通过高分贝报警模块控制高分贝报警器发出现场警报,同时主控芯片通过数据远传模块控制管理主机发出后台警报。本应用的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不需要人工,便可低成本、高效率地对高危场所的入口进行有效监管。

关键词:RFID;高危场所;警示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27-0167-02

Abstract: The safety w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high risk place includes the field host, the management host, the field video capture device and the high decibel alarm, and the field host is install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high risk place. Wireless or wired connec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host located outside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high-risk site. The field video acquisition device is install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high-risk place, and the main control chip controls the field video acquisition device to collect the video and transmit it to the management host for data preservation and processing through the data remote transmission module. The high decibel alarm is install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high risk place. When the trigger is about to enter the tactile device, the main control chip controls the high decibel alarm to issue the scene alarm through the high decibel alarm module.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control chip through the data remote transmission module to control the management host to send out the background alarm. The safety w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risk places does not need manual work, so it can effectively supervise the entrance of high-risk places with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Keywords: RFID; high risk location; w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1 概述

高危场所指物质的危险性较大,储存的数量较大,工艺条件较为特殊,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具有一定危害的危险场所。由于高危场所中经常会存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一旦外部条件合适可能就会出现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势必會对周围的建筑以及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高危场所的危险程度较高,需要加强对高危场所入口的管理,避免不相关的人或安全防护不到位的人进入高危场所中,但现有高危场所的入口管理往往靠管理人员及门卫去详细检查,存在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和人员浪费较严重的现象。在高危场所入口管理方面,也有利用门禁管理系统对高危场所的入口进行管理,这种门禁管理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的不足,但通常只是简单地核对门禁读卡信息,符合即予以放行,然而对于高危场所的管理而言,这远远不够,因为这种门禁管理系统没与高危场所的安全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没能有效地利用现有信息安全技术有效地管理高危场所。本应用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通过在高危场所入口安装人员识别、防护用品识别、语音播报、图像采集、现场报警、数据远传及后台管理系统,对高危场所的入口进行有效监管。

2 应用方案

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包括现场主机、管理主机、现场视频采集装置和高分贝报警器(如图1),其特征是,所述现场主机安装于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与所述管理主机无线连接,包括位于其内部的人体热释传感器、主控芯片、人员RFID模块、语音模块、即将进入触感器、现场视频采集模块、数据远传模块、高分贝报警模块和防护用品RFID模块(如图2);所述管理主机安装于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外,通过所述数据远传模块对上述人员RFID模块、防护用品RFID模块和控制语音模块内部的数据进行上传、下载和管理;所述现场视频采集装置安装在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并与所述现场视频采集模块和主控芯片电连接,主控芯片控制现场视频采集模块和现场视频采集装置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上述数据远传模块,传送至所述管理主机进行数据保存处理;所述高分贝报警器安装在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内,并与所述高分贝报警模块和主控芯片电连接,当触发即将进入触感器时,主控芯片通过高分贝报警模块控制高分贝报警器发出现场警报,同时主控芯片通过所述数据远传模块控制所述管理主机发出后台警报。

所述人体热释传感器、人员RFID模块和语音模块与所述主控芯片电连接,人体热释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人员进入高危场所入口区域的信号传递给所述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再控制人员RFID模块对人员所携带的识别卡片进行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控制语音模块的开关。

所述即将进入触感器与主控芯片电连接,当主控芯片接收到人员强行进入的信号后,便可触发即将进入触感器。

所述防护用品RFID模块、语音模块、与主控芯片电连接,主控芯片控制防护用品RFID模块进行防护用品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控制语音模块上连接的喇叭发出语音提示。

所述现场视频采集装置为高清网络摄像机。

3 具体实施方法

人员进入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后,现场主机内部的人体热释传感器检测到信号经主控芯片处理去控制人员RFID模块对人员所携带的识别卡片进行识别,如人员RFID模块检测不到识别卡片或检测不到识别卡片上的人员信息,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语音模块上连接的喇叭发出“即将进入**危险区域,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语音提示。人员撤离后,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语音模块关闭语音提示。如果人员强行进入触发即将进入触感器,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现场视频采集模块对现场视频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数据远传模块,传送至管理主机进行数据保存处理,同时现场高分贝报警模块和管理主机分别启动高分贝报警器和后台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和管理人进行处理。

人员进入高危场所入口区域后,现场主机内部的人体热释传感器检测到信号经主控芯片处理去控制人员RFID模块对人员所携带的识别卡片进行识别,如人员RFID模块检测到识别卡片上的人员信息,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语音模块上连接的喇叭发出“即将进入**危险区域,请注意安全”的语音提示。同时主控芯片控制防护用品RFID模块进行防护用品识别,如防护用品RFID模块检测到工作人员正常穿戴防护用品,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语音模块上连接的喇叭发出“安全操作规程内容”的语音提示,并控制现场视频采集模块对现场视频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数据远传模块,传送至管理主机进行数据保存处理。

如防护用品RFID模块检测到工作人员没有正常穿戴防护用品,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语音模块上连接的喇叭发出“请按规定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的语音提示。如果工作人员强行进入触发即将进入触感器,经主控芯片处理,控制现场视频采集模块对现场视频进行视频采集并通过数据远传模块,传送至管理主机进行数据保存处理,并发出报警,通知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4 应用效果

本应用的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统通过在高危场所入口安装人员识别、防护用品识别、语音播报、图像采集、现场报警、数据远传及后台管理系统,利用现有信息安全技术将高危场所安全警示管理系統与高危场所的安全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需要人工,便可低成本、高效率地对高危场所的入口进行有效监管。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危场所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RFID安全警示管理系统在高危场所的应用,为智能化管理取代人工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其不断的创新、普及也是智能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为以后高危场所减少安全事故,减少人员伤亡,规范操作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济仁,等.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发展[J].新技术,2009,1:21-26.

[2]王仲旭.RFID读写器通信性能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9.

[3]孙晔,等.RFID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J].电大理工,2009.

[4]林君勉.RFID系统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邵明海.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数字电路后端设计[D].天津大学,2009.

[6]曾庆远.基于ARM嵌入式平台的RFID阅读器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