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哉,闪耀世界的“中国交通名片”

2019-10-25辛桦汶

雷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航站楼大桥高铁

辛桦汶

金秋时节,我们迎来新中国70华诞。面对日新月异的山河胜景,人们发出啧啧称赞。这其中,有3张闪耀世界的“中国交通名片”——港珠澳大桥、高铁、北京新机场格外引人瞩目,甚至被外国媒体评为世界新工程奇迹。

这些骄人成就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是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是精神气质的澎湃昂扬。70年间,从“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接续砥砺前行,托举起中国奇迹,展现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向前的强大力量。

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飞架世界级跨海通道

国庆前夕,伶仃洋上海天一色,潮声阵阵。碧波之上,港珠澳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展现出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

港珠澳大桥寄托着一个梦想。“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跨海大桥,可以打开珠江西岸制造业的出海口,也能让香港繁荣的商业辐射到这里。”回忆起30多年前提出的大胆设想,年逾八旬的香港实业家胡应湘仍激情洋溢。

当年,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胡应湘借鉴美国经验,画出了大桥草图。但那时的中国,能否修建跨径400米的桥梁,尚在争论。更难的还不是技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港英当局不希望香港与内地走得很近,对建这样的大桥反应冷漠。”胡应湘感慨地说。

四十余载风雨起苍黄。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變,将多少曾经不敢想不可及的梦想变为现实。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胶州湾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一座座海上巨龙横空出世。

此时,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但香港各界重提“大桥动议”,亟待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澳门也强烈要求加入“大桥家族”,升级版的港珠澳大桥构想应运而生。

条件具备,但难度仍然不小。港珠澳大桥不但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而且涉及“一国两制”下3种法律体系、3套技术管理标准,统筹协调并非易事。如果没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与指导,大桥梦想无法变为现实。

对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首次共建重大跨海交通工程,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了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等方面的难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给予了更高要求与期待。

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无疑是“中国道路”前进里程表上闪亮的一站。自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经历过3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在中国桥梁的“百万军”中,港珠澳大桥堪称佼佼者,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我国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其中,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还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中国人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将继续奋力前行,不断谱写出新的乐章。

中国高铁——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目前出行,高铁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首选。

历史,总蕴含着诸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那一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2万公里,虽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但高速铁路里程还是零。

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速度”的认知。

从改革开放中来,向民族复兴奔去。80多岁高龄的资深电力机车专家柯以诺至今难忘,2008年国内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的那份激动,自此中国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如今,中国高铁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3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世界银行日前刊文如此称赞。

无论是运营速度还是建设速度,“中国速度”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

每天早上,C2205次京津城际停靠在武清车站,从北京上车的王晔出站换乘开往公司的班车。王晔所在的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20多名员工和她一样,每天往返于北京和武清。

“从北京南站到武清站只用24分钟,很多在北京上班的人路上时间都比我长。”王晔说。

天津市武清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仲斌介绍,在高铁等带动下,近5年半时间,武清就引进企业8204家,包括铁科院等一批领军企业。

风驰电掣的高铁,不仅跑出百姓出行的新速度,也迸发出区域协作新动力。受益于京津城际延长线,京津两地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地标。

京津冀只是“高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伴随着高铁的滚滚车轮,“速度经济”突破了城际的界限,深刻改写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兰新高铁到沪昆高铁,从哈大高铁到宁杭高铁,从西成高铁到贵广高铁,中国高铁版图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扩容。到2020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覆盖中国80%以上的大中城市。

依托高铁的“磁石效应”,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加速向高铁沿线区域汇集,一个个高铁枢纽交相辉映,一条条高铁经济带辐射延伸,带动沿线产业崛起。

目前,中国铁路正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智能养护维修、智能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中国高铁智能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世界高铁建设发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土耳其安伊高铁、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短短数年,中国高铁合作不断走向海外,领先的技术、过硬的品质、优质的服务惠及海外,中国创新让世界共享正变为现实。

北京新机场——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入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旗展云飞。

向南46公里,寓意“凤凰展翅”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在不到5年内竣工,9月30日起正式投入运营。

“如此短的时间,能够建成这项伟大工程,体现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华感慨地说。

走进新机场,处处闪耀着“中国骄傲”,它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全球首座高铁地下穿行的机场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

新机场主航站楼的钢结构重量为4.2万吨,由支撑系统和屋面钢网架组成。屋面网架钢结构为不规则自由曲面,跨度达180米,最高和最低点起伏高差约30米,它高低绵延起伏成曲线,仿若一段段优美的旋律。在建设者们的集智攻关下,仅用了80天时间,新机场主航站楼钢结构便成功封顶,而且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伟大的中国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建筑”,看着头顶上巨大的网架,苏丹通讯社的记者哈桑激动无比。

投入使用后的北京新机场,距离首都机场67公里,距天津机场85公里,距石家庄机场197公里。未来的日子里,北京新机场将和这几个机场一起成为京津冀1亿多人与世界联通的节点。

2017年2月23日下午5点,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主航站楼施工作业平台二层,他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善始善终,努力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把北京新机场打造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和廉洁工程。

“伟大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建设伟大工程的人生际遇,而所有的伟大都是一砖一瓦干出来的。”悬挂在航站楼中心天花板顶上的五星红旗,是每个建设者心中的信念所在。正是靠着这股信念,他们屡创奇迹,助新机场这只“金凤凰”一飞冲天,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猜你喜欢

航站楼大桥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山上有座高铁站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朝鲜新航站楼亮相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