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金器撷英

2019-10-25王永超

文物天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金器金钗学士

文/王永超

图一 东汉 “偏将军印章”金印

图二 东汉 “朔宁王太后玺”金印

巴蜀是我国使用金器最早、工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时代约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贴金青铜人头像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历经数千年,至今依然耀眼夺目,熠熠生辉,足见当时金器制作技艺的炉火纯青。本文将聚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数件金器,它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图三 南宋 金腰带扣饰(及局部)

一 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图一)

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系汉代龟纽方形金印。经检测,其含金率高达96%。该金印的发现十分偶然,是1982年重庆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散步时无意中拾得,后自愿无偿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印篆刻阴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字迹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劲。东汉应劭《汉官仪》中明确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纽。”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亲自拜授,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云长和赵子龙都曾官拜此职。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现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2005年被观众评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图四 南宋 花卉纹金碗

二 东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图二)

金印1954年出土于陕西宁强阳平关,形制、大小、字体与“偏将军印章”完全一致。印采用浇铸技法,首先将黄金融化成液态后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范中,待其冷却凝固成器后,再在背部雕刻多边几何形同心圆式甲壳。龟四肢伸张趴伏,头探出张望,背部微微向上拱起,造型活灵活现,生动可爱。

三 南宋金腰带扣饰(图三)

南宋金腰带扣饰出土于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基建工地发现的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石室墓中的金银器窖藏,与之共同埋藏的还有金碗、金手镯、金钗、银罐、银渣斗等。腰带由11块正方形、1块圆形、2块长方形扣饰组成,长107.2、宽6.8厘米,采用锤揲、掐丝、錾刻、珠化等诸多工艺制成,精湛绝伦。其制作过程,首先利用黄金延展性强的特性,锤打制成薄片,使四周向上突起,然后再掐丝和錾刻出主体图案——缠枝瓜果,最后珠化出瓜果身上的颗粒。瓜果丰硕鲜美,颗粒饱满,枝叶舒展盘绕,脉络清晰。可以看出,腰带不仅是墓主人炫耀财富的物件,还是彰显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想象南宋时期名门望族的奢华生活。

四 南宋花卉纹金碗(图四)

碗口径15.2、底径6、高4.2厘米,重189克。敞口,弧壁,呈莲瓣状,共分六瓣,圈足。碗口錾刻缠枝牡丹纹一圈,内底绘荷花图案,圈足上钱纹一圈,皆取富贵吉祥之意。碗造型端庄规整,金色璀璨光芒,绝非普通豪门所能拥有。古人认为使用金器作为餐具能够延年益寿,驱邪避凶,金碗正迎合了上层统治阶级奢望“金身护体,百病不侵”,追求长生不老,贪图永世荣华的心理。

五 元金盂(图五)

盂口径8、底径5.5、高2.5厘米,重56克。敞口,唇沿,弧壁,平底,外刻有“连盘四两七钱半 元”八字铭文。该盂系1982年3月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织布厂房拆迁改建施工中发现的明玉珍墓陪葬品之一。盂通体素面无纹,不事雕琢,光洁润滑,规整端庄,包浆匀净,给人一种幽雅柔和之感。明玉珍是元朝末年众多农民起义军中一支的领袖,曾率部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是历史上第一位在重庆建都并称帝的人物。明玉珍墓又称叡陵,是重庆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帝陵,也是全国罕见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墓葬,对研究明玉珍和重庆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 明学士登瀛金钗(图六)

钗长16.4、宽6.5厘米,重52克,1957年重庆市江北区大竹林砖瓦厂蹇芳墓出土。蹇芳墓又称驸马坟,据《巴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吏部尚书蹇羲之子蹇芳早卒,永乐帝赐以早殁的公主,封为驸马,实行冥婚。

钗自古以来就是深受女性喜爱的首饰之一。钗通常由两股簪子合制而成,因而常成为情人、夫妻离别时的信物:女子将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郎君,一半自己保留,待日后重逢时相认。南宋词人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中“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一句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明学士登瀛金钗制作精妙,绚丽华贵。钗脚呈长针状,钗头呈灵芝状,寓意吉祥长寿,镂空累丝,层次丰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钗正面亭台楼阁错落排列,曲苑回廊,小桥流水,藤枝缠绕;高阁上人们正凭栏倚窗观望桥上行走的马队,桥上三位学士官员模样的人正在马上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喜气洋洋;童子仆从鞍前马后地侍奉,抱琴捧盒,鸣锣开道。钗背面刻《三学士诗》:“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台醉后笔传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石同岁万万春。” 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结合钗上图案,推测有可能描绘的是西王母大寿,群仙前去贺寿的场景。钗上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屋檐门饰清晰可见,让人不由地感叹工匠手艺的巧夺天工、匠心独具,也让人不禁想象佩戴此金钗的妇人该是何等的庄重华贵。

图六 明 学士登瀛金钗

猜你喜欢

金器金钗学士
瓦学士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金色文化中国古代金器艺术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瑞金国际“古法祥瑞金器”新品发布盛大亮相
金钗石斛中生物碱与多糖含量的测定
金钗石斛多糖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河南出土的汉代金器
职业教育瞄准“学士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