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做“放鸢者” 莫为“牧羊人”

2019-10-24任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师角色教学实践

任艳

摘要:“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下生成的一种新的阅读理念,作为对传统的“独白式”阅读教学弊端的一种反驳,它确认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仅仅从形式上把握运用这一理念,盲目夸大学生的自主和个性而消解了教师的作用,这是对“个性化阅读”理念的严重误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担当起文本阅读的先行者、課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238-03

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文本意义的潜在性以及读者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的不同,读者阅读的感悟、体验、理解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漠视学生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阅读个性,标准化解读、肢解文本等思想行为的一种反驳。它确认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张扬;它打破了机械封闭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呈现出“自主、多元、平等、对话”的新局面。但是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独特感受”的误解或过分追捧,盲目夸大学生的“个性”而消解教师的作用,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由“教师中心”变成了“学生中心”,使阅读教学由“一言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放羊”。许多阅读课堂上,从“感知课文、提出问题”到“精读课文、生成体验”甚至最后的总结与延伸拓展,一路走来都是学生的小组讨论,唯独没有教师的声音。过去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现在教师当听众,当看客,当学生讨论的旁观者。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解读,教师基本持放任态度,对学生的发言一味肯定与表扬,甚至对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偏差的观点也不做指正与讲解,甘心做个悠闲的“牧羊人”,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行为。殊不知,这是对“个性化阅读”理念的严重误读,是教师自我角色定位的重大失误,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诚然,“个性化阅读”理念的实践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换,需要教师走下“权威”的神坛。但与“不作为”的“牧羊人”角色相比,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有作为”的“放鸢者”。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不足,困于此,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局限的,对文本的体验是浅层次的,他们迫切地需要教师精准的点拨和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犹如放风筝的线,风筝线的长短、松紧,关系到风筝的高低、起伏。虽然人们在赞美风筝时不太在意风筝线,但放风筝的人一定是有目的且按科学规律操作风筝线的。以此观照我们的“个性化阅读”实践,教师恰当的引导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是要注意“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回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全程参与,积极引导,当好文本阅读的先行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一、文本阅读的先行者

文本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生成语文能力的一个凭借。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呐喊”。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对它的解读方式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实效,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尤其是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观点,教师要想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好学生的“多元解读”,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做文本阅读的先行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当以自我角色与文本真正对话,即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阅读经验等去研究课文。教师只有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在与学生对话时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只有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让学生在平凡处见惊奇,让课堂高潮迭起。其次,教师要以学生角色进入文本,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审美眼光、知识水平和现有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看成学生的阅读行为。这样再来安排教学步骤,设计提问,预设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异议,设计哪里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哪里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个性化阅读”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强调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要求学生不畏书、不畏师,敢于冲破思想樊篱尽情而自由地体验课文,个性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小组讨论、课堂质疑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味张扬学生的个性,放任学生自由讨论,而放弃自己的组织、引导作用,课堂上很可能就出现乱哄哄的局面,有的学生就会浑水摸鱼,乘机违纪。一堂课从形式上看热热闹闹,从收获上看空空荡荡。其实,新课标并未削弱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个性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秩序和规矩也不是束缚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表达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自主体验和平等对话的权利。只有在一个活而不乱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才能在与他人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

三、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一界定科学而又鲜明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表明了新课改下阅读教学已经扬弃了传统的“训诲—驯化”、“传授—训练”的教学方式,而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这里所说的“对话”已经不是一般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是与“独白”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融合,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阅读教学“对话”的本质确立给课堂中师生的角色以重新定位。它标志着语文教师走下圣坛,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平等的对话者。民主、平等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和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展开对话。但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平等也不等于相等。韦志成先生说:“平等对话,指教材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主要是指人格(包括道义和尊严)的平等。”

1.相机引导——推动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关于阅读,德国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曾提出“阅读期待视野”的概念,简称“期待视野”(horizons of expectations),它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带着一种期待心理来解读文本。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反映着学生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如果“期待视野”超越了文本的水平,即文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作品文本的水平,即文本难度过高,学生则无法接受。可见,真正有效的阅读活动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语境之间的融合、同化和顺应。学生与文本之间只有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二者水平适度才能互相沟通,接受才能成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其知识积累、生活阅历都不够丰富,“期待视野”也就相对较窄。因而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往往失之肤浅或偏颇,而领悟不到文章更深层次的主旨。这时候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去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的语境并相机适当地讲解与分析,以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体验更加深刻丰富。例如,学生阅读《阿Q正传》时,他们更多地认为阿Q有点荒唐可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去触摸、品味阿Q的全部不幸——那“不准姓赵”的呵斥和耳光,那割稻、舂米、撑船时流淌的汗水,那赛神会上赌摊被打后踉跄而行的身躯,那恋爱的激情被压抑、权力被剥夺的不公以及最后不许革命而上刑场的不幸……然后教师再引导着学生一起走进阿Q的土谷祠,走进被囚的黑牢,走进阿Q的梦里时,学生才会与阿Q一同身受其苦、心感其悲,才会对阿Q自欺欺人、不思上进的浑噩拍案而起。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悲悯、同情、愤怒等生命意识被激活,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中,走进了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2.合理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性化阅读”理念强调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与感受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尊重并接纳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受此影响,许多阅读课上,只要学生敢说、能说、多说,教师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无论学生的回答得当与否,都一律无原则地说“回答得真好”;无论是否真棒,都一律夸奖“你真棒”。但是我们知道有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不一定所有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结果多种多样,但不一定所有的结果都是符合文章的内在价值取向的。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做出合理的评价——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而对一些有偏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要大胆、及时、巧妙地说“不”,从而使学生辨清是非黑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三打白骨精》一文时,课末鼓励学生讨论“你最佩服谁?”很多学生评价了孙悟空和唐僧,很佩服他们。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最佩服白骨精!”师(惊讶地):“为什么?能说出原因吗?”

生: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可她不灰心,还想法再骗,这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很佩服。

(有部分学生点头同意。下面有议论声。)

师(对着全班学生):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白骨精为什么要三骗唐僧啊?

生:因为她想吃唐僧肉。

师:那是干好事呢,还是干坏事?

生:干坏事!

师:把干坏事坚持到底,那样的人值得我們佩服吗?(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其余学生一齐说:“不值得。”

这位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对学生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解读与表达,他没有一味赞扬或是不置可否,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不着一个生硬的“不”字,却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了不对的地方,使他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3.授之以渔——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理念强调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以及由此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它在重新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教师“知识的权威”、“正确答案的拥有者”、“答疑的责任者”等角色无法再继续扮演。师生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各自行为的相应变化。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准备与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自主获取信息知识,其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候教师就不能只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更应该重视“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取得成功的手段和保证。阅读得法,就能从读物中获得高品位的享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而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文学作品,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怎样把握人物形象,怎样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去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待学生理解与掌握了这些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待教师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提高了,他们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消除曲解文章的现象,也才能真正读出个性。

總之,个性化阅读不等于独立阅读。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相反,只有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走向深入;只有在鼓励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组织作用,才能保证每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权利;只有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评价作用,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个性化阅读”理念不是消解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时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且做“放鸢者”,莫为“牧羊人”!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魏南江.语文教学散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李玲.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语文学刊,2007,(6).

[5]吴振华.新课标下切莫淡化教师的作用[J].现代语文,2005,(3).

And be A "Kite Launcher",Not A "Shepherd"

—On the Role of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ed Reading"

REN Yan

(Yantai No.15 Secondary School,Yantai,Shandong 264000,China)

Abstract:"Personalized Reading" is a new reading concept created under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As a refutation to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monologue reading teaching,it confirms the students' main position in reading.Mak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fully spread in reading.However,in teaching practice,some teachers only grasp and apply this idea from the form,exaggerating students' autonomy and personality blindly and dispelling the teacher's role,which is a serious misreading of the idea of "individualized reading".The author thinks tha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ed reading",the teacher should act as the forerunner of text reading,the organizer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 of reading.

Key words:individualized reading;teaching practice;the role of teacher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教师角色教学实践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