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10-24王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社交媒体教学改革

王偲

摘要:针对“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章节教学改革实践,在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以社交媒体与爱情、社交媒体与“晒”现象为课程主线,有机结合有关理论,并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社交媒体;人际交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8-0102-02

“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旨在通过教授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人际间交往方式、交往行为以及人际情感的影响,帮助学生理性对待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人际关系的种种变化,以期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隶属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中“新媒体与社区”部分,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类课程体系中,关于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对新媒体的认识的重要授课内容[1]。

一、教学内容改革

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意识形态、复媒体、媒介丰富性理论、拟剧论、凝视与社会比较、文化消费等。为在授课中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一定整合。

1.社交媒体与爱情。爱情在诸多人际交往情感中,恐怕是最令大学生感到萌动的一类情感了。爱情,对于在18岁的花样年华进入青春校园的大学生而言,是与他们的校园青春关联最紧密的话题之一。选择爱情作为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切入点,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从一个提问入手:你倾向于选择哪种媒介向喜欢的人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学生们关于表达感情时会选择不同媒介引出媒介意识形态这一知识点。媒介意识形态简言之指人们关于媒介的不同定位影响人们使用不同媒介的方式[2]。紧接着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比较不同媒介在使用情境、技术可供性以及对人际管理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引出复媒体理论,在总结同学们关于媒介使用的差异化理解的基础上,讲解人们对于技术的使用共识以及这种共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复媒体,即人们对媒介功能的选择性利用。

2.社交媒体与“晒”现象。“晒”现象是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章节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重要在于,当前的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各类“晒”现象,彭兰教授曾指出,美图软件的流行是催生今天“晒”文化流行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美图软件通过技术赋权,帮助人们通过改变容貌——这一最有代表性的身体符号之一来影响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3]。教学难点在于,当人们开始习惯使用美图软件美化照片,热衷于在社交网络中修图、“晒”图以后,我们不仅要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晒”图,而且要研究人们出于怎样的心理逐渐接受并传播了“晒”这一典型行为。“晒”现象部分从学生交流自身社交媒体使用经历或旁观到“晒”现象引入,讨论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喜欢“晒”图,尤其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各种“晒”,如美食、旅游、宠物、吐槽等。“晒”现象涉及四个主要知识点: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拉康凝视理论、社会比较以及大众文化的消费驯化。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的理解和对交往行为的认识。拟剧理论内容安排如下: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是演员,并且不断根据所处舞台及交往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表演方式。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者向观众进行外表刺激和举止刺激的地方,强调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预期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而后台则是观众看不见的地方,演员在后台为前台表演进行准备。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可制造观众效果,促进演员的表演欲;好友分组、提醒他人看等起到了圈定定向目标观众的功能,强化表演的效果,不断满足他人对自我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期待,甚至塑造起人设。

凝视理论内容如下:拉康认为,人在照镜子的时候所看到的镜子中的自己其实是一种幻象,通过对镜像的凝视完成自我认同,包括对理想自我的设计以及想象他人的凝视。当人们习惯美图、晒出美图并沉溺其中时,其实就是对于美图这种幻象塑造的理想自我的凝视。

社会比较内容安排如下:社会比较又被称为“社会比较驱动”,包括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和平行比较三部分。上行比较指的是人通过社会比较寻找差距,不断提高自我;下行比较指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可以改善情绪以及维护自尊;平行比较则侧重于人通过寻找与自我相似状况的他者来准确了解自我的情況。社会比较的积极作用是可以激发人的自我效能,使人获得激励;消极作用则可能是容易引发嫉妒情绪,以及使人过度沉迷在比较产生的优越感中。

大众文化的消费驯化内容安排如下:美图软件是软件设计产品,遵守特定的编码规则,相较于学习难度较高的Photoshop,手机里的美图软件操作非常简单,这也意味着当用户需要这种简单易操作的美颜手段时,就必须接受美图软件所设定好的种种编码规则,这也是形成诸多相似的美图容貌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众文化消费淘汰人们的个性化的创作,甚至有可能同化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丑得相似,美得雷同。矛盾的是,广为流行的使人美得雷同的美图软件,与原本倡导个性化的互联网文化内核其实是相悖的。

总之,以上内容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交媒体中的“晒”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并进一步巩固理论。

二、教学方式改革

“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授课的挑战是教师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将遍布于生活中的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影响的种种现象与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感性的生活体验升华为理性的科学认知。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清朗网络空间建设以及高效课程思政的要求下[4],新媒体类课程必须在教学中牢牢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及依法用网观念。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其他优秀前辈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群体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反馈功能,鼓励学生自发产生学习动机。除了课堂交流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以及在线课堂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将日常使用的新媒体变为课堂教学工具,向学生边展示边解释新媒体各项功能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人际交往的影响,优化整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2.運用新媒体思维,做知识传授的引领者,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其合作能力和对问题的自我认知能力。例如,在社交媒体与爱情讲解部分,教师针对“你倾向于选择哪种媒介向喜欢的人表达情感?”等6个问题将班级同学分组,选择不同媒体的学生根据所选媒体站成圈。起初有些学生因为羞涩不敢移动,教师边鼓励边号召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很快热络起来。然后教师站在学生群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学生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以集体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思考讨论中来。

3.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根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即是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除了显性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之外,隐性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应成为教师认真思考并纳入教学设计的内容。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表层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人际交往现象和行为,能够理性对待新媒体;深层的影响则是帮助学生通过这些人际交往具备科学理解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应对以后人生中的种种人际交往问题提供一个强大的内心。

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们基本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以及对问题的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能够流利陈述个人的独立想法和观念,对课程学生有了较大的兴趣。在课后作业完成方面,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并在课下独立查阅有关文献和参考著作,在作业中能有理有据有逻辑地陈述对作业的思考。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热门事件和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进行讲解,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符合当前国家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董晨宇,段采薏.我该选择哪种媒介说分手 复媒体时代的媒介意识形态与媒介转换行为[J].新闻与写作,2018,(05):35-39.

[3]彭兰.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2):14-18.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ANG Cai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For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attempt to arrange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e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media and love and "show" phenomenon as the main line,combining of the relevant theory,in order to independent th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analyz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Key words:social media;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社交媒体教学改革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