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

2019-10-24张晓强邱芬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应对方式攻击性

张晓强 邱芬

摘 要:为探讨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4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而都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2)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攻击性产生间接影响,包括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路径、心理弹性的中介路径和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路径。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攻击性的作用机制,对于青少年攻击性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攻击性;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5-0085-07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coping styl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45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us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Rating Scale, the Middle School Coping Style Scale, the Adolescent Mental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Aggressive Scale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hysical exercis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both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gression; (2) physical exercise can directly affect aggression, but also through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he intermediary role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aggression, including three intermediary paths, namely, the intermediate path through coping style, the intermediate path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the chained intermediate path through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By constructing the mediation effect mode, it to some extent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adolescent physical exercise affecting aggression, 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adolescent aggres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Key words:Adolescent; Aggressive; Physical exercise;Coping styl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为204 657人,占刑事犯罪总人数的168%,其中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数达35 743人。虽然近些年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以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数均有所下降,但是由“校园暴力”“校园攻击性行为”升级引发的刑事犯罪在整个青少年刑事犯罪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1-2]。

攻击性行为是指任何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3]。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一系列内部加工后的反映,强调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攻击行为的影响[4]。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并非先天获得,而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后才获得的行为,强调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5]。体育锻炼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攻击性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增强还是抑制?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结论。虽然体育锻炼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的促进已经得到多方面证实,且已有研究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推断出体育锻炼对攻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但是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体育锻炼所富含的竞争性、对抗性等特性可能会提升参与者的攻击性,目前的调查研究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一点。研究者从运动员角度出发认为运动员的攻击性普遍较高[7-8],有研究者在对比了武术、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高攻击运动项目后发现,“禅武合一”“尊师重道”等非暴力理念使运动员保持较低的攻击水平[9-10]。吕路等(2014)学者通过构建羞涩中介模型对不同运动水平的大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后发现,体育锻炼对攻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羞涩在影响过程中起到了的部分中介作用,并推断还存在羞涩以外的中介因素[6]。

虽然以往探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关系的研究相對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实验干预方面,但相关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主要集中在情绪、认知和心理应激等方面[11-12],青少年体育锻炼水平越高,越容易增加正性情绪体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际关系的理解以及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不断增强,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3]。此外,长时间有规律体育锻炼的个体容易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意识,其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也处在较高的水平[14]。因此,当经历压力、挫折等生活事件时,他们具有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15-16],而面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应激则是影响攻击性的重要因素。综上分析,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H1)。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17]。首先,体育锻炼可以影响应对方式。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事件都是相互影响的[18]。体育锻炼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社会环境,个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一方面通过生理机能改变、心境改善影响认知,另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特有的集群环境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水平和社会认知能力[15]。此外,体育锻炼特有的“坚持到底”“努力拼搏”等精神使个体随着运动锻炼程度的加深逐渐形成一种乐观积极的应对方式[19],而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20]。其次,应对方式可以预测攻击性。个体在遭遇压力-挫折生活事件时(如考试失利),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主动找出问题的所在,及时的转移压力,寻求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攻击性。相反,若采取焦虑、忧愁,紧张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发展出极端行为[21]。另外,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心理应激过程中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之一,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22]。因此,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和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H2)。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能力或特质[23]。个体处理压力—挫折事件的能力越强,其攻击性倾向越弱[24]。首先,根据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弹性与成熟的防御机制(如问题解决、求助、补偿、升华、转移等)呈正相关[25],强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应激事件的开始阶段有意或者无意启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其持续恶化,将消极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心理弹性较弱的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压抑、退行、逃避、固执、攻击等),易出现自卑、孤独和焦虑等症状,如果此时没有干预,将会在无控制的条件下形成恶性循环,发展出攻击倾向[25-26]。其次,体育锻炼以及所形成的环境可以提高个体的应激能力。一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主动克服如锻炼环境、项目技术难度等客观因素影响的同时,还要努力克服如羞怯、疲劳、伤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27]。另一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所设置的目标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在其所处的集群环境中时更容易向他人倾诉,寻求帮助,接受同行锻炼者的建议,久而久之提高自己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增强心理弹性[28]。综上分析,心理弹性可能在体育锻炼和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H3)。

此外,应对方式可以影响心理弹性。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生活事件所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其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29]。具体而言,在面对应激事件时,个体若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其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也随之增强[30]。张苏(2010)、张旭东、傅亚强(2013)等学者调查了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弹性,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相关[31],其中,积极的应对方式(问题取向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情绪取向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32-33]。此外,李婷、陈英敏(2012)的研究得到,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弹性[30]。因此,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和攻击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H4)。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深圳市多所全日制中学选取有体育锻炼经历的中学生450名(年龄为12~18岁,平均年龄为1463岁,SD=098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回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28份,问卷有效率为9511%。其中男生221人(5164%),女生207人(4836%)。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采用(梁德清,1994)编制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根据每位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和每周活动频数的所得分,通过“体育锻炼量=运动强度得分×(每次活动时间得分-1) ×每周活动频数得分”计算方法来推算锻炼者的体育锻炼量及运动参与水平。每个方面评分均分5个等级,记分从1~5分。体育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运动参与水平的标准是:低体育锻炼量≤19分,中体育锻炼量20~42分,高体育锻炼量≥43分[34]。本次施测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8。

(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共设置了30个问题项目,使用从“从不采用”到“基本都采用”五个等级进行评定。内容涉及中学生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包含问题解决、求助、幻想、忍耐、发泄和退避6个分量表,并将前两项归为积极应对方式,后四项归为消极应对方式[35]。本次施测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7~089之间,总的α系数为072。

(3)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采用李海垒等人修订的中文版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该量表包括51个项目,使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内容涉及11个因子,其中外部保护资源因子有7个,内部保护资源因子有4个,各个题目相應分子上载荷在034~088之间,各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在062~084之间[36]。本次施测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5~089之间,总的α系数为093。

(4)攻击性量表。采用潘琦敏和张卫(2005)编制的青少年攻击问卷,该量表包括65个项目,使用从“不符合”到“符合”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值越大,攻击性越高。该问卷包含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和攻击性情感三个维度,各个题目相应分子上载荷在065~084之间,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青少年群体[37]。本次施测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9~088之间,总的α系数为091。

122 数据处理

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38]。中介模型检验工具使用SPSS 230结合Hayes (2013)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39]。

1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所有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全部通过问卷收集,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为了提高研究的严谨性,采用周浩和龙立荣(2004)推荐的Harman单因子法进行共同方差偏差检验[40],将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攻击性量表中的所有项目在一个公因子上负载,建立一个单因子模型,结果发现,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共生成了11个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3177%的方差变异,小于40%的判断标准。将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和符合理论维度的11因子模型拟合指数进行对比后发现,11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x2/df=293,RMSEA=006,CFI=088,IFI=090,TLI=089,NFI=087,SRMR=006,GFI=088)明显优于单因子模型(x2/df=728,RMSEA=018,CFI=042,IFI=043,TLI=040,NFI=046,SRMR=012,GFI=05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而都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显著,为后续的中介效应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温忠麟及其合作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41],使用Haves (2013)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对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

中介效应显著需满足三个条件:(1)自变量(如体育锻炼)可显著影响因变量(如攻击性);(2)自变量(如体育锻炼)可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如应对方式);(3)中介变量(如应对方式)可显著影响因变量(如攻击性)。除年龄、性别外,将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控制性别、年龄的条件下,回归分析表明(如表2所示):体育锻炼能显著正向预测应对方式(β=058,p<0001);当体育锻炼和应对方式同时预测心理弹性时,体育锻炼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p<0001),应对方式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9,p<0001);当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同时预测攻击性时,三者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3,p<005;β=-023,p<0001;β=-017,p<0001)。

23 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和攻击性产生的总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含0值,说明体育锻炼对攻击性的直接效应显著(标准化效应值=-013,占总效应的3777%),支持假设H1;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产生的总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區间也不含0值,说明这两个中介变量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一中介效应由3个间接效应构成:由“体育锻炼→应对方式→攻击性”路径产生的间接效

应1,其置信区间不含0值,表明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13,占总效应的4012%),支持假设H2;由“体育锻炼→心理弹性→攻击性”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2,其置信区间不含0值,表明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05,占总效应的1463%),支持假设H3;由“体育锻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攻击性”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4,其置信区间也不含0值,表明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标准化效应值=-002,占总效应的751%),支持假设H4。

由于体育锻炼对攻击性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因此,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各路径的效应值见表3:体育锻炼对攻击性的总效应为-033,直接效应为-013,间接效应为-021,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起到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23%。至此,所有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链式中介模型如图2所示。

3 讨 论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都呈显著两两正相关,而都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说明体育锻炼与个体心理应激以及社会适应都有紧密的关系[15]。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攻击性,还能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攻击性产生影响。具体通过三条间接路径产生:通过应对方式的独立中介作用;通过心理弹性的独立中介作用;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1)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攻击性,个体锻炼水平越高,心理应激和社会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情绪的变化,领悟到社会支持,发展出亲社会行为。该结果是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理论的补充,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干预攻击性提供理论支持。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个人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而对个体攻击性的干预主要集中在个人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体育锻炼影响攻击性已得到一些研究证实,但是结论尚未统一,尤其在普通学生领域。调查显示,随着“阳光体育”的深化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保证,青少年的身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在锻炼过程中主动克服疲劳、伤病等主观因素和天气、项目难度等客观因素使其应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体育锻炼特有的集群环境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增强,心理问题的倾诉与解决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随着锻炼等级的提高,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也显著提高,促使个体降低攻击倾向。所以,新时期背景下考察体育锻炼对攻击性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本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不仅直接对青少年攻击性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这一结果表明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应对方式产生积极影响,并由此降低攻击性。以往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智力,改善情绪体验[13]。锻炼程度高的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积极主动的调节自我情绪或迎接挑战,优先使用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20-21]。且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20]。根据攻击性的易感因素模型,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缓个体的攻击性[22]。因此,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抑制个体的攻击性。

(3)本研究结果证明,体育锻炼还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攻击性。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负向预测攻击性,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是连接应激与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8]。而应对方式作为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其应对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其处理生活事件的能力[30]。体育锻炼正向预测应激,将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联系起来,深入的解释了体育锻炼影响攻击性的过程,同时,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全面揭示了体育锻炼影响攻击性的内部作用机制,这进一步拓展了攻击干预的思路。

(4)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为新时期青少年攻击性的干预提供有益启示,为体育锻炼干预攻击性提供理论支持。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与攻击水平升高有关的因素(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都有可能成为攻击产生的预测因子[2-4]。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时间的锻炼可以积极影响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增强心理弹性,使其在面对生活事件时具有一定的应激能力,从而抑制攻击性。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关注的是体育锻炼总量(体育锻炼量=运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每周活动频数),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体育锻炼对攻击性有何影响以及影响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不能具体说明体育锻炼中不同项目以及不同锻炼量对攻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否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具体探讨不同体育项目以及不同锻炼量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属于横断研究,严格上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采用控制程序相对严格的实验设计或追踪设计来探讨体育活动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4 结 论

(1)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体育锻炼、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对青少年攻击性均有负向预测作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应激以及社会适应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影响攻击性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

(2)本研究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引入“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中介因子来探讨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作用机制,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攻击性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包括3条中介路径,即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路径、心理弹性的中介路径和通过应对方式和心理彈性的链式中介路径。

(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研究,加深了学校体育、大众健身中对锻炼和指导活动的认知,完善了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理论,同时也为青少年攻击性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扩展了攻击性的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1] 邓俊.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1):108-112.

[2] 林毓敏.中国当代青少年犯罪状况调查[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7,31(2):33-46.

[3] ANDERSON C A,BUSHMAN B J. Human aggression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27-51.

[4] 王丽萍.初中生攻击性特征及沙盘游戏干预[D].银川:宁夏大学,2015.

[5] 蒋冕.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干预成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 吕路,梅小玲,卢芬,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羞涩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70-75.

[7] 陈欣,张国栋,梁小冰,等.拳击运动员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体育与科学,2017,38(6):96-104.

[8] 张照,褚跃德.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研究进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16-21.

[9] 金优敏.武德与跆拳道礼仪的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2.

[10] 李守,郭玉成.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段位制标准化水平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8):86-91.

[11] 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35(3):73-82.

[12] 付文灿.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421-1423.

[13] 蒋钦,袁鸾鸾,王恩界,等.大学生体育锻炼对正、负性情绪体验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26-130.

[14] 张晓强,邱芬.运动改善心境障碍的机制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18,40(3):54-59.

[15] 尹剑春,季浏.体育锻炼能缓冲心理应激吗?——基于Hill7个方法学标准的评述[J]. 体育与科学,2013,34(3):24-29.

[16] 宋海燕,李志清,余世和,等.大学生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体育干预治疗[J]. 体育学刊,2010,17(7):51-55.

[17]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18] 满江虹.中国居民社会认知与自感健康关系研究——体育参与的中介效应[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9):95-100.

[19] 盛建国,姜彦春,高守清.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影响效应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8,39(3):30-54.

[20] 颜军,孙雪梅,陈爱國,等.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1,32(5):95-99.

[21] 郭璐.大学生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一项典型相关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84-87.

[22] 袁加锦,刘莹莹,杨洁敏.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062-1074.

[23] 钟振.挫折情境下心理弹性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4] 李相南,李志勇,张丽.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攻击的关系: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240-248.

[25] 刘运合,杨伊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88-92.

[26] 刘伟伟,汪海彬,李梅,等.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1):18-23.

[27] 欧阳翠云.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6):104-110.

[28] 陈万红,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6):120-124.

[29] 李贺.青少年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及焦虑情绪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0] 李婷.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1] 张旭东,刘卫川,曹卉.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71-82.

[32] 罗永安.初中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及其团体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33]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4] 朱风书.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及其大脑加工特点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35] 郑长锋.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36] 牛英.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13,28(9):49-52.

[37] 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8] 方杰,张敏强,邱皓政.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105-111.

[39] Hayes, Andrew 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2013.

[40]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6):942-950.

[4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5):614-620.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攻击性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