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模式研究

2019-10-24张镜宇王韵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模块化体育产业校企

张镜宇,王韵博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随着中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1]。作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产业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娱乐需求的基础上,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社会对体育产业员工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模块化实训体系的创新研究,优化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评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需求导向,建立“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实训体系,旨在丰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开设同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引导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实训模式的现状

1.1 体育产业大背景下,市场对体育产业人才需求质在不断提高,量在不断增加

体育人才资源是促进我国体育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级体育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以2020年北京冬奥会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体育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体育人才的投入不断增加,体育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发展水平与体育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不能满足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教育培训,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有关高等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2]。未来十年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3]。面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优先发展人才的战略布局,努力开创人才济济、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1.2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中关于实训模式的研究较少,为创新实训体系提出要求

目前,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关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以专业发展现状及不同高等院校专业对比分析研究为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比较。对体育产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要求和培养模式的专项研究很少。为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际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学生专业实训与职业岗位需求深度融合,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实训体系,提出模块化模式的构建。

创新的模块化模式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为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不同的培训模块。每个模块都集成了获得该职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建立一个与企业中的位置完全相同的校园培训基地以及深入企业的校外培训基地。

1.3 校企合作教育机制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得到了国家政策指引,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可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政策指引下进行校企合作,寻求自身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学生可以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既学到知识又锻炼技术技能。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建立运动训练专业模块化实训体系,并不断创新,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素质,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模式的创新

模块化是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发展。模块化教学法(MES模型)源于国外较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模式下,模块化培训模式是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为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设置不同的培训模块。每个模块都集成了获得该职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建立一个与企业中的位置完全相同的校园培训基地以及深入企业的校外培训基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块进行培训,并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获得学分。在这种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专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得到加强。

图1 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体系

基于校企合作需求理论,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实训模式(图1),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育人流程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及评价体系完善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充分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实现校企利益最大化,为体育院校提供了科学、可操作、可借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新思路与教改实践范例。

3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块化实训模式的改革实践

3.1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召开专业设置研讨会,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模块化实训体系创新主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3.2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教学实践活动,落实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完成了2门专业课程的校企深度合作,并对课程教学予以监管。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整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安排,强化专业服务健身行业和社会的能力。

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专业能力展示,组织学生参加2017年和2018年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等比赛和电视台的一些直播节目,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3.3 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完成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相关工作,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开放性”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素质,选送5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引进行业培训专家,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3.4 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成立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为EMS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升服务教学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多次组织学生参与国民体质监测、俱乐部会员指导等工作。与长春市体育局合作,协助其完成“太极进校园活动”。

3.5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开展学徒制试点

开展运动训练专业(娱乐健身模块、中介营销模块、教育培训模块、娱乐竞赛模块、保险旅游模块)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企业(一迈健身、思迈尔双语体智能培训中心、战地部落拓展基地等)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模块。

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工作标准、企业导师标准和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案[4]。学校和企业围绕工作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打造专业课程,根据工作内容开发专业教学内容。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徒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完善校企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体育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订三方协议。建立学校和企业互聘共享的教师团队。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完成校企双方导师的遴选工作,选定学校指导教师3人、企业导师5人。企业完成学徒制学生的招生选拔工作。与企业合作,完成首届学徒制学生的选拔工作(20人),并按照培养流程,实施培养工作。

4 结语

长春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2015级和2016级运动训练专业全面推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实训模式,近200名在校生受益,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96%。提供各类培训1.2万人次,为十多家体育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形成“校中企”“企中校”“企业托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订单班”等主要合作育人形式,实现校企利益最大化,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并向多所体育院校分享了体育产业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理论框架、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体育产业人才模块化实训模式的改革实践研究,在校企协作的“实训+就业”一体化大模式下,将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模块化,根据企业切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借助校企资源整合的优势,在优质的企业平台开展体育产业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体育产业创新型企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模块化体育产业校企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