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2018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

2019-10-24林作晓唐洁瑜黄成宇龙梦玲谢茂昌兰雪琼

广西植保 2019年3期
关键词:虫量稻区稻飞虱

林作晓,唐洁瑜,黄成宇,龙梦玲,谢茂昌,兰雪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 南宁市 530022)

2018年广西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发生为中等偏重,发生基本与上一年持平,其中水稻病虫偏轻,果树病虫偏重,其他基本持平到略轻。水稻、柑橘、甘蔗等种植面积较大作物病虫仍然是监测防控的主要对象。笔者对2018年农作物重大病虫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做了简单分析,为以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依据,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1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况

1.1 水稻病虫

水稻病虫 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比上年轻,发生面积4.485×106公顷次,防治面积4.714×106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05.1%,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1.347×106t,实际损失14.7×104t。发生的主要病虫为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

1.2 玉米病虫

玉米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面积6.94×105公顷次,防治面积7.62×105公顷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11×105t,实际损失2.8×104t。发生的主要病虫为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蚜虫、玉米螟、玉米铁甲虫等。

1.3 果树病虫

果树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面积3.124×106公顷次,防治面积3.617×106公顷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96×106t,实际损失2.1×105t。发生的主要病虫为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荔枝霜疫霉病、柑橘红蜘蛛、柑橘锈蜘蛛、柑橘潜叶蛾、荔枝蒂蛀虫、荔枝蝽蟓等。

1.4 蔬菜病虫

蔬菜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面积1.437×106公顷次,防治面积1.54×106公顷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1.078×106t,实际损失1.53×105t。发生的主要病虫为白菜软腐病、白菜霜霉病、番茄疫病、番茄病毒病、瓜类枯萎病、瓜类炭疽病、小菜蛾、夜蛾类、蚜虫、美洲斑潜蝇、黄曲条跳甲等。

1.5 甘蔗病虫

甘蔗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面积1.549×106公顷次,防治面积1.543×106公顷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2.831×106t,实际损失3.92×105t。发生主要病虫为甘蔗黑穗病、甘蔗梢腐病、甘蔗绵蚜、蓟马、甘蔗螟虫、蔗根土天牛等。

2 发生特点

(1)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发生基本持平,稻飞虱、三化螟、稻瘟病等病虫害偏轻。

(2)稻飞虱灯下诱虫量明显偏少;第三代前期灯下突增峰虫量之多罕见,但第三代田间发生较上年同期轻;桂东南局部稻区回迁虫源较多发生较重。

(3)二化螟发生范围有所扩大,晚稻重于早稻。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比上一年明显减少。

(5)水稻橙叶病发生为害范围有所扩大,往年主要在桂东南发现,现在桂西南也有发现。桂东、桂东北局部稻区稻曲病发生较重。桂南、桂西局部稻区晚稻水稻白叶枯病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发生较重。

(6)柑橘病虫发生面积进一步上升,比上一年增加了4×106ha。

(7)甘蔗黑穗病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在桂中地区。

3 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

3.1 稻飞虱

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比上一年、常年轻。发生面积1.27×108公顷次(见图1)。

图1 广西2009—2018年稻飞虱发生面积比较(单位:万公顷次)

测灯监测:始见期出现在3月初。与上年相比,迁入始见期基本相当;全年灯诱虫量总体明显偏少(见图2),特别是上半年;峰次少,且只有一个较明显的主峰期。前期灯下诱虫量较少,无明显突增峰。统计3月1日至10月20日全州等62个县(市、区)总虫量为1087153头,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历年平均减少54.90%、64.84%。8月底出现回迁,较上一年偏迟10 d左右,回迁虫量与上一年同期相当。全年最明显的一次突增峰出现在5月底至6月初,统计5月26日至6月5日那坡等65个县(市、区)总诱虫量为364910头,分别是上一年同期与常年平均的2.43倍和1.67倍;褐白比为0.09︰1,上年同期为0.26︰1,常年平均为0.21︰1。主降区在桂西大部及桂东局部,其中那坡(197990头)、凤山(47496头)、龙胜(22400头)、田阳(15389头)、昭平(9155头)、金城江(8471头)、灌阳(5831头)等县(区)总诱虫量为306732头,占开灯以来总诱虫量的42.77%。回迁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统计8月21—31日防城等63个县(市、区)共诱虫71760头,是上一年同期的2.93倍,比常年平均减少52.30%;褐白比为1.11︰1,上年同期为1.15︰1,常年平均为1.26︰1。

田间监测(见图3):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田间若虫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全区普遍发生,桂南沿海、桂西北、桂中局部稻区发生较重。桂南沿海稻区百丛虫量一般292.1~825.9头,高的1140~1775头,沿海个别田块高达2550~3530头;桂西北稻区百丛虫量一般262~757头,高的1350~2050头;桂中稻区百丛虫量一般92.6~625头,高的900~1415头。

图2 2018年广西稻飞虱单灯每候诱虫量(单位:头)

第三代发生较上一年同期略轻,成、若虫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全区普遍发生,桂南沿海稻区百丛虫量一般118~654头,高的2155~3192头;桂西稻区百丛虫量一般681~1869头,高的3903.5~5120头,田阳县百丛虫量高达12762头;其他稻区百丛虫量一般181~651头,高的1288~3361头。6月上旬末,大部稻区田间不断出现新孵化的若虫,中稻区局部虫量较高,其中资源县6月10日调查,系统田平均百丛虫量为918头,最高达6660头,分别是6月5日调查虫量的2倍和7.7倍;其他中稻区百丛虫量一般225~458头,高的545~834头。大田普查,6月上旬末各地调查,百丛虫量一般 191.6~342.8头,高的580~900头,局部田块高达2260~3100头。

第四代在发生较上一年同期轻,成、若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上旬,桂东北、桂中、桂西北局部中稻区发生较重,田间百丛虫口密度一般500~1350头,高的1500~3000头,其中资源、金秀等县个别田块达16000~28000头,巴马县个别田块出现落窝。

第五代发生较上一年同期轻,成若虫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桂南、桂东南、桂中、桂东北及中稻区发生较重,百丛虫量一般485~889头,高的1500~2462头,桂东北个别田块达到22350头。其他稻区百丛虫量均末达到防治指标。

第六代发生较上一年同期轻,大部稻区均有发生,总体虫量较上年同期偏少,桂东南、沿海局部稻区虫量较大。桂东南、沿海局部稻区百丛虫量一般400~867头,高的1200~2800头,桂东南少数田块高达6000头,其他稻区80~530头,高的660~1750头。

图3 观测区每候田间平均虫口密度与上一年比较(单位:头/百丛)

3.2 稻纵卷叶螟

发生程度中等偏轻局部偏重,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轻于常年。发生面积79.6万公顷次(见图4)。

图4 广西2009—201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比较(单位:万公顷次)

第二代沿海稻区田间蛾量主峰出现在4月下旬,比上一年早10 d左右,其中防城、钦北两地主峰蛾量共39767头,是上一年同期的11.46倍,是上年主峰的3.51倍。第二代主要发生在沿海稻区,发生比上一年同期稍轻。亩有蛾量一般55.6~950头,高的1030~4968头,沿海局部高达8000~30667头。5月中旬调查,百丛幼虫量一般10.7~49.7头,高的55~102头,其中钦北区个别田块高达330头。卷叶率一般0.9~4.46%,高的11.37~21%。

第三代田间蛾量高峰出现在5月底,桂东北、桂中、桂东南及沿海局部田间蛾量较高,桂东北、桂中亩有蛾量一般390~1100头,高的2890~4447头,平乐、鹿寨等县达到7000头以上。桂东南、沿海稻区亩有蛾量一般133~870头,高的1250~3333头,横县达到5000头以上。主要在桂中、桂西北、桂东南、沿海发生。系统田调查,桂中、桂西北田间百丛幼虫量一般13.4~28头,高的38~76头,局部高达110~120头;桂东南、沿海稻区田间百丛幼虫量一般19~35头,高的42~70头,局部高达125头。

第五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沿海、桂南局部田间蛾量较高,亩有蛾量为875~4500头。其他稻区无明显主峰。中稻区及桂南、桂东南、桂西、桂东北局部稻区幼虫量较高,百丛虫量一般51~102头,高的121~270头,桂东北个别田块达到486头。其他稻区均未达防治指标。

第六代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初,桂东、沿海局部稻区亩蛾量较多,其中玉州、平南、藤县、苍梧等4县(区)亩蛾量最高,总虫量为20120头,上一年同期为853头;平均亩蛾量为1000~4000头,上一年同期为10~200头。其他稻区亩蛾量一般32~178头,高的210~724头。百丛幼虫量一般5~20头,高的45~140头,桂东、沿海局部田块高达256~626头。

见图5。

图5 观测区每候田间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上一年比较(单位:头/百丛)

3.3 三化螟

发生程度轻局部中等,发生较上年同期、常年偏轻。发生面积1.57×105公顷次。主要发生区域在桂中、桂西南及桂南局部田块。田间为害率一般0.08%~0.65%,高的1.1%~1.5%。

3.4 稻纹枯病

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总体发生程度与上一年持平,轻于常年,发生面积1.181×106公顷次。

早稻纹枯病各地始见期桂南为4月中旬末,其他稻区为5月中旬初,基本与上一年持平。全区普遍发生,桂东南大部、桂中桂西局部发生较重。桂东南稻区病丛率一般17.3%~45.3%,高的55.6%~75%,个别田块高达86%~100%;病情指数一般1.5~8.6,高的11.0~30.7。桂中、桂西稻区病丛率一般13.3%~24%,高的38%~76%;病情指数一般0.2~7.9,高的14.5~22.6。其他稻区病丛率一般8.3%~18.4%,高的30.7%~47.9%,个别田块高达50%~68%;病株率一般 4.6%~9.5%,高的16.6%~33.3%;病情指数一般1.1~5.4,最高为10.5。

晚稻纹枯病始见期为8月上旬末,9月上旬进入流行期。桂东南、桂中局部稻区发生较重。病丛率一般2%~14%,高16%~30.33%,桂东南局部高达44.6%~63%;个别田块高达85%;病情指数一般0.2~8.5,高的11.4~22.0,桂中个别田块高达25.3。其他稻区病丛率一般4.7%~18.1%,高的21.8%~48.6%;病株率一般0.5%~3.3%,高的8.4~14%;病情指数一般0.03~1.5,高的6.2~10.5。

3.5 稻瘟病

发生程度为中等偏轻局部偏重,轻于上一年、常年,发生面积3.71×105公顷次。

早稻叶瘟始见期较上年偏早、常年偏迟,4月上旬桂西北稻区始见,大部稻区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后陆续进入流行期。桂西、桂东南局部稻区发生较重,桂西稻区病叶率一般15%~30%,高的82%~85%,病情指数一般2.8~5.5,宜州区个别田块高达22.2;桂东南稻区病叶率一般7.6%~23.2%,高的达50%。穗瘟6月上旬始见,6月中旬进入流行期。桂南、桂西北、桂东南、桂中、桂东局部稻区发生较重,病株率一般1.8%~6%,高40.1%~58.7%,个别田块则高达73%~80%。其他稻区病株率一般0.1%~8.4%,高的14.4%~26.4%。

晚稻叶瘟始见期在7月中旬,8月中旬陆续进入流行期,桂中、桂西南、桂西北局部稻区发生较重,病叶率一般2.6%~30%,高的52.3%~100%;病情指数一般0.2~4.7,高的5.9~9.7,个别田块高达24.7~38。其他稻区病叶率一般0.6%~6.31%,高的11.5%~20.2%;病情指数一般0.05~3.2。穗瘟始见期在8月下旬,9月下旬陆续进入流行期,发生较去一年同期稍重。桂西北、桂东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局部稻区发生较重,病株率一般0.4%~5.7%,高的30%~50.7%,桂西北个别田块则高达77%~92.3%。其他稻区病株率一般0.1%~7.2%,高的11.7%~23.7%。

3.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发生总体程度为轻,局部中度发生,发生面积3.0×104ha,全区大部稻区均有发生,重发区在桂南沿海、桂东南、桂中、桂东、桂西南局部稻区,其中桂南沿海、桂东南、桂中个别田块达到重度(病丛率大于20%)程度发生。病丛率一般为0.01%~3%,重发区为3.8%~10%,个别田块达22%~30%,兴宾区种植美香新占品种的田块病丛率则高达93%。

此外,二化螟、台湾稻螟、稻瘿蚊、稻象甲、稻叶水蝇、稻蓟马、赤枯病、水稻橙叶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在局部田块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4 部分病虫发生原因分析

4.1 气候影响

4.1.1 对稻飞虱的迁入与迁出的影响

广西2018年3—5月主要受高空槽、冷空气、切变线影响,无明显的气流影响,没有满足稻飞虱起飞所需要的运行动力,不利于稻飞虱的迁入与迁出。下半年出现了4个台风,其中对广西影响较大的为8—9月的台风,8—9月全区平均降水量分别为234.0 mm和168.4 mm,分别比常年同期偏多近2成和5成,据程遐年等[1]报道,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多在晴朗、无风或风力小于2级的天气,下雨或雾天很少起飞,所以下半年雨日较多,不利于稻飞虱起飞,回迁量也偏少。

4.1.2 对田间稻飞虱繁殖为害的影响

6月广西出现日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共179站日。高温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6月上中旬(早稻主害代发生期间)。6月7—9日全区有27个县(市)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最高气温为36.8℃(合浦);6月17—20日全区有26个县(市)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最高气温为37.0℃(宁明)。6月1—20日,全区平均降水量109.7mm,比常年同期偏少4成。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全区有90个县(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特旱26个,重旱22个,中旱20个,轻旱22个。虽然第三代前期(5月26日至6月5日)灯下诱虫量罕见,但是6月上中旬的高温干旱的田间小生境不利用于稻飞虱的发育、存活、产卵等繁殖为害,发生较上一年同期轻。

4.1.3 对虫源基数的影响

2018年1月全区平均气温11.7℃,较常年同期偏高0.4℃;平均降水量72.1 mm,较常年同期偏多45%。与常年同期相比,除百色市西北部、桂林市北部和桂南大部正常至偏少1~8成外,其余地区正常到偏多,其中桂中大部及百色、田阳、平南等地偏多1倍以上。2018年2月全区平均气温13.1℃,接近常年同期,但月内气温起伏较大,上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3.2℃,中、下旬平均气温分别偏高2.3℃和1.2℃。平均降水量为12.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近8成,偏少居1951年以来同期第五位。广西三化螟冬后基数明显比上一年同期、常年偏低,统计47个县(市、区)加权平均冬后密度为188.7头/667m2,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历年平均减少7.4%和69.8%。

4.1.4 对流行性病害的影响

2018年5月全区平均气温26.6℃,较常年同期偏高,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平均日照时数177 h,较常年同期偏多43 h;下旬,广西气象干旱迅速发展。虽然稻瘟病的感病品种组合种植较多,如Y两优系列、H两优系列、深两优系列、广百优系列、中浙优1号、特优808、广两优7203、美香粘、新香粘、桂育9号、佛山油粘、特优5号、百香139、丝香粘、糯稻、优质常规稻等,但是早稻叶瘟流行发生期间,田间小生境不利于病源菌的繁殖为害,发生较上一年同期偏轻,田间病源菌的积累相对减少,导致全年的稻瘟发生较上一年偏轻。

4.2 栽培制度

2018年水稻种植面积1.9913×106ha,比上一年减少5.91×104ha。其中早稻种植面积9.197×105ha,比上一年减少2.49×104ha,插秧结束时间是5月23日,比上一年慢7 d;中稻种植面积1.397×105ha,比上一年减少5.6×103ha,插秧结束时间是7月19日;晚稻种植面积9.319×105ha,比上一年减少2.86×104ha,插秧结束时间是8月29日,比上一年迟4 d。虽然2018年全区种植的水稻品种组合较多,插秧时间拉长,田间苗情复杂,但是5~8月连续4个月广西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为害。

猜你喜欢

虫量稻区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